本書分為中國早期小說考辨、中國文言小說論集、明清白話小說論集三個(gè)部分,收錄了《先秦四部子書之小說考辨》《略論初創(chuàng)期小說中的詩歌功能》《第一人稱古小說漫議》《論唐傳奇的表意藝術(shù)》《論古白話小說對文言傳奇形式的影響》《略談明清白話小說的發(fā)展與繁榮》等文章。
總序 張少康
中國早期小說考辨
中國小說發(fā)軔于先秦
——代前言
《穆天子傳》——大氣磅礴開山祖
《尚書》之?dāng)M史小說考辨
《晏子春秋》的虛擬成分與文類辨析
《國語》《左傳》的虛擬成分與文類辨析
《莊子》寓意文體辨析
先秦四部子書之小說考辨
《戰(zhàn)國策》之小說考辨
《管子》之小說考辨
《禮記》敘事的虛擬成分與文類辨析
《韓詩外傳》之小說考辨
《新序》《說苑》之小說考辨
《列女傳》之小說考辨
《列子》寓意文體辨析
《孔子家語》《孔叢子》之小說考辨
《高士傳》編創(chuàng)之小說考辨
《中國早期小說考辨》后記
中國文言小說論集
略論初創(chuàng)期小說中的詩歌功能
《穆天子傳》紀(jì)時(shí)考議
《列仙傳》非劉向作辨補(bǔ)
《燕丹子》成書流變考
《古鏡記》的小說形態(tài)與藝*價(jià)值
《游仙窟》的小說形態(tài)與藝*價(jià)值
人稱古小說漫議
也談《霍小玉傳》和《李娃傳》
《纂異記·齊君房》文本考異
論唐傳奇的表意藝*
論《剪燈新話》的小說藝*自覺
論古白話小說對文言傳奇形式的影響
《唐代非寫實(shí)小說研究》序
明清白話小說論集
略談明清白話小說的發(fā)展與繁榮
古白話小說中的民族斗爭與英雄人物述略
神怪幻想小說的藝*豐碑
——《西游記》導(dǎo)讀
略論《西游記》與奇幻表意小說
諷刺小說杰作《儒林外史》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內(nèi)涵豐富引人人勝
——《滕大尹鬼斷家私》賞析
《中國古代小說散論》后記
《馬振方文集(卷)》:
《魏策四·秦人使人謂安陵君》,寫唐且使秦。韓、魏被秦滅后,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而安陵君不肯,理由是“受地于先主,愿終守之”,遂遣唐且使秦。唐對秦王先曉之以理。秦王大怒,并以“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相威脅,唐且則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回應(yīng),并“挺劍而起”,嚇得秦王“長跪而謝”!墩f苑·奉使》亦載此事,安陵作鄢陵。此章記述具有明顯的虛構(gòu)性,前人多已言明。且不說文中多處夸誕不合情理,只唐且?guī)σ娗赝鯂?yán)重違反“臣侍殿上者不得帶尺寸之兵”的“秦法”,就足以證明本章之虛。吳師道且據(jù)《魏策四·秦魏為與國》章所寫唐雎九十歲時(shí)曾為魏國說秦請兵,謂距本章“凡四十二年,決不存矣”。文中唐且之言有“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等語,可見本文的創(chuàng)作是從相關(guān)的刺客史跡與傳說中受到啟迪,而與本章相近的傳說則是《公羊傳》所記曹子于魯莊十三年(前681)齊、魯君主在柯會盟之時(shí)劫齊桓公事。此雖屬訛傳,卻流傳甚廣,并被太史公寫入《刺客列傳》之首,曹子作曹沫。曹子以劍劫盟桓公使其退回侵奪魯國的汶陽之田,與本篇為守先主之地,以劍要挾秦王頗相仿佛。不過,曹子行劫,是事先策劃好的;而唐且“挺劍而起”,卻是被秦王的威脅言語激發(fā)所致,從而塑造一個(gè)不畏,寧死不屈的國士形象。在反對暴秦的歷史潮流中遂成膾炙人口的名篇:《唐且不辱君命》。辨其文體,實(shí)是一篇有所仿擬又推陳出新的擬實(shí)小說。
《戰(zhàn)國策》是由多種同類古書匯纂而成。據(jù)劉向《敘錄》,原書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六種之多。彼此之間或不乏模擬、仿改之作,便是同一種原書也不排除甲仿效乙的虛擬之文,從而造成《戰(zhàn)國策》內(nèi)部意象結(jié)構(gòu)部分相同或相似的篇章,而其作品的整體也有出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
《齊策四》有兩章說服齊宣王重士之作。說者一為顏斶,一為王斗。兩作均以說者不肯趨前而要宣王趨前開頭,謂說者趨前為“好勢”,而王趨前為“好士”,用語也大同小異。王斗當(dāng)即就使宣王趨前而迎。顏斶則為此大費(fèi)周折。王“忿然作色”地質(zhì)問:“王者貴乎,士貴乎?”顏斶答以“士貴”,并舉出“秦攻齊”時(shí)的命令為證:“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采樵者,死不赦。”“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苯Y(jié)論是“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王左右仍不服氣,顏斶乃以古時(shí)堯、舜、禹、湯、文、武無不重士說服了宣王。王欲為其弟子,顏斶不受而去。王斗雖然順利使王“迎之于門”,而說自己“生于亂世,事亂君”卻讓宣王“忿然作色”。隨后他說起九合諸侯的齊桓公被天子“立為大伯”,謂宣王亦“有四焉”,宣王以為夸他,而王斗日:“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而王不好士!倍笥竹g斥宣王“當(dāng)今之世無士”說和“寡人憂國愛民”說,使王承認(rèn)“有罪國家”,當(dāng)即“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后者又載于《說苑·尊賢》,王斗作淳于髡。上述兩章不僅主旨相同,游說的對象同為齊宣王,要王趨前的意象更如一人之語,后也皆以說服宣王重士而告終。故而其一當(dāng)為另一章的仿改之作。但改動(dòng)甚大,各有可觀的獨(dú)特意象,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但兩章都非實(shí)錄,而是虛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