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賦選》選目在《文選》所選賦的基礎上又有所增益去取,擇定二十篇,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一)為精簡起見,每一類型的賦,盡可能不重復入選。例如《恨賦》與《別賦》,《雪賦》與《月賦》都只收一篇。惟《西征賦》及《哀江南賦》,因有其獨特的規(guī)模格局,雖較冗長,也予入選。至于同一作家,只選其作品略具有代表性的,以期盡量照顧全面。
(二)從文體來看,即使命名不同,屬于賦體性質(zhì)的仍應歸入賦類,《七發(fā)》是其一例。至《酒箴》雖不宜徑名為賦,而形式上亦與賦無異,故也收入。
(三)古人注書,有釋事釋意兩種,李善注《文選》,是偏重釋事的。在今天看來,由于賦中所用的詞匯往往與現(xiàn)代漢語距離過遠,不能不要求詳盡的解釋,但若專注重詞藻的溯源,而忽略詞意的闡發(fā),對讀者的幫助仍然不大,因此,本書的注釋既重視典故也重視語詞。除一般的字句加注外,兼顧到作者的作意。
(四)賦中的名物訓詁有不少還沒有確切解決,經(jīng)過清代以至近人的考證,對舊注也有不少的糾正,或補充。本書則多采用傳統(tǒng)上較為肯定的舊說。
賦是從《詩經(jīng)》的六義之一發(fā)展而來的,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就其淵源來說,它是詩歌的衍變。歷經(jīng)屈賦的抒情,荀賦的說理,到漢魏時期,這種文體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更由于上層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鼓勵,文人們更加重視賦的創(chuàng)作,有些人甚至把作賦和獻賦當作求官的手段,社會上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賦作。南北朝后賦已經(jīng)逐漸式微,直到大力提倡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相比詩歌、散文等文學體裁,賦受到的關(guān)注也要少得多。這本《漢魏六朝賦選》,編選精當,注釋深入淺出,是了解賦這種文學樣式的不二之選。
賦的原來意義是鋪陳其事,為我國古代文學的表現(xiàn)方法之一!对姶笮颉氛f《詩》有風、賦、比、興、雅、頌六義,賦即其中之一。到了后來它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制,形式介于詩歌和與散文之間。但從其淵源來說,它是詩歌的衍變。所以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兩都賦序》)又說:大儒孫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漢書藝文志》)因此,他在《漢書藝文志》中將詩與賦列為一門,并分別舉出屈原和荀子兩家來作為辭賦之祖。
大家都知道,從楚辭開始,以較長的篇幅和優(yōu)美的詞藻來發(fā)揮想像,傾訴感情,就成為戰(zhàn)國后期人們所歡迎的文學形式。就荀子的《成相篇》和《賦篇》看來,作者也正是利用這種文體,以表達他對當時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并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屈原和他稍后的宋玉、唐勒之輩都是楚人,荀子著書、終老于楚,可見賦又是楚國的一種新興文體。但屈賦和荀賦(屈原本人并未稱他的作品為賦,最早以賦名篇的是荀子)又各有其特色,一般說來,屈賦重在抒情,荀賦重在說理。到了西漢,因五言詩尚未進入文人文學的領域,文士的創(chuàng)作主要在于辭賦,于是作賦之風大行。加上帝王的賞玩和鼓勵,有些文士,便以作賦獻賦當作求官的門徑。同時,由于作賦者日多,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也都有了發(fā)展。較諸楚辭,詩歌的成分已逐漸減少,而散文的成分有所增加;內(nèi)容方面,于言志抒情之外,復多狀物敘事之作。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漢賦的體制較接近于荀賦,而詞藻則多取資于楚辭。清人王孫在《讀賦卮言》中說: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從荀法;賈傅以下,湛思渺慮,具有屈心。抑荀正而屈變,馬(司馬相如)愉而賈(賈誼)戚。雖云一轂,略已殊途。這話不是沒有見地的。因為漢賦既是詩歌的衍變,所以漢代人就有讀賦的習慣。根據(jù)記載,當時的人朗誦楚辭,是有特定的音律節(jié)奏的。一直到隋代,還是所謂楚聲的專門家,以清切的音調(diào)博得人們的欣賞。(見《隋書經(jīng)籍志》)又如漢元帝的宮女能讀王褒的《洞簫賦》,固然這是供帝王娛樂之用,但也說明賦在當時 的影響。由于賦的文彩與音節(jié)都能在視聽上使人愉快,而賦的鋪張手法又能激發(fā)人們的想像,因此它就很能適應當時統(tǒng)治者的興趣和要求。
至于內(nèi)容方面,漢大賦多少也反映出漢帝國繁榮上升時期的氣象,和被剝削的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一些物質(zhì)文化上盛況。如司馬相如、揚雄那些描寫宮苑游觀的大賦,到了班固、張衡,就擴展到都城建置的敘述,生動地介紹了漢代名都大邑的規(guī)模,以及各階級階層的生活狀況。而更晚一些的西晉左思,又在他的《三都賦》里總括了中原、東南與西南三大地區(qū)的地理歷史、物產(chǎn)文化,等于一部有韻的方志。這些賦中的詞匯,對了解當時上層集團的辭令、儀節(jié)以及博物知識等,也都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左思有鑒于漢代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的賦,對物產(chǎn)、建置的描寫和記述,有虛夸失實之處,所以他作《三都賦》時,寫到山川城邑、鳥獸草木、風謠歌舞等等,都是依據(jù)地圖、方志,以及各處風俗習慣而加以考訂的;矢χk曾稱贊他: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圖而校,體國經(jīng)制可得按記而驗,豈誣也哉!
此外,還有一些以宮苑為題材的作品,如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何晏的《景福殿》等,雖然內(nèi)容屬于專門性的,而且作賦意圖原在粉飾與歌頌,但對后世讀者,也還具有一些文物資料上的參考價值。
東漢以后,賦家的另一傾向是:從原來對事物品匯的描摹刻畫,逐漸向思想感情的發(fā)抒方面去發(fā)展,即寫志,漸多于體物。通過對事物的深微觀察,進一步抒發(fā)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為賦體增添了不少的新異色彩。也有的用賦來表達純粹的抽象觀念,如班固的《幽通賦》等,而陸機《文賦》簡直用賦來探討文學理論,更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
應當指出,流傳到今天的漢賦,大部分是歌功頌德、踵事增華,供封建統(tǒng)治者賞玩的作品,即使其中有時含有一點諷喻的意味,實際上還是迎合統(tǒng)治者的愛好,起著勸百而諷一的反面作用,也正如劉勰所說:無貴風軌,莫益勸戒。由于統(tǒng)治者的愛好,文士因獻賦而達到干祿的目的,于是賦的文學價值遂大為削弱,賦家的流品與地位,就和俳優(yōu)相差不多。無怪連善寫大賦的揚雄也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并且認為在詞藻方面的追求,不過是童子雕蟲篆刻,是壯夫所不為。后來晉代摯虞論賦,也批評辭人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即是重形式而輕內(nèi)容,和揚雄所說有其共通的地方。
以上是自漢至晉有關(guān)賦體發(fā)展上的一些概況。到了南北朝,乃有所謂文筆之分,而賦實際上已代表了整個的文,如這時的詔令、奏議、書札等,除不用韻以外,其他形式上也都與賦的區(qū)別極其微細;至于用韻的頌贊、箴銘、哀誄,乃至七、連珠等,則區(qū)別更少。所以在駢文盛行的時代,賦的影響更是非常深遠的。
南朝末期的宮體賦,是歷代所一致稱譽的,大體上確曾經(jīng)過審慎的抉擇,但也不能包括全面。其他的選本則缺點更多。為了適合今天的讀者,需要一部繁簡適中的選本,介紹不同時代、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使讀者能一覽而約略得其全貌。
因此,本書試圖在《文選》的基礎上分別去取,加上它所未能具備的,擇定二十篇,為研讀古賦者提供一些便利。以下就編輯體例略作說明:
(一)為精簡起見,每一類型的賦,盡可能不重復入選。例如《恨賦》與《別賦》,《雪賦》與《月賦》都只收一篇。又如京都賦只選內(nèi)容更豐富的《三都賦》,就中又只選較短的《蜀都》一篇。惟《西征賦》及《哀江南賦》,因有其獨特的規(guī)模格局,雖較冗長,也予入選。至于同一作家,只選其作品略具有代表性的,以期盡量照顧全面。
(二)從文體來看,即使命名不同,屬于賦體性質(zhì)的仍應歸入賦類,《七發(fā)》是其一例。至《酒箴》雖不宜逕名為賦,而形式上亦與賦無異,故也收入。其他不以賦名而實為賦之支流者,如《答客難》、《典引》之類,則限于篇幅,未能遍收。
(三)古人注書,有釋事釋意兩種,李善注《文選》,是偏重釋事的。在今天看來,由于賦中所用的詞匯往往與現(xiàn)代漢語距離過遠,不能不要求詳盡的解釋,但若專注重詞藻的溯源,而忽略詞意的闡發(fā),對讀者的幫助仍然不大,因此,本書的注釋采取兩者相結(jié)合的方針。除一般的字句加注外,兼顧到作者的作意。
(四)賦中的名物訓詁有不少還沒有確切解決,經(jīng)過清代以至近人的考證,對舊注也有不少的糾正,或補充。本書則多采用傳統(tǒng)上較為肯定的舊說。
瞿蛻園(18941973),原名宣穎,字兌之,晚號蛻園,湖南善化(今長沙)人。他出身望族,為清末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的幼子、曾國藩之女曾紀芬的女婿。有家學淵源,學養(yǎng)深厚,早年師從晚清大儒王闿運等,后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復旦大學,精通英文,并通曉德、法、俄等國語言。曾在南開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校執(zhí)教。抗日戰(zhàn)爭期間,滯留北京。1949年后,寓居上海,以著述為業(yè)。曾被聘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特約編輯。主要著作有《方志考稿》《歷代官制概述》《劉禹錫集箋證》《漢魏六朝賦選》《學詩淺說》等。
前言………………………………………………… 瞿蛻園1
吊屈原賦 并序……………………………………… 賈 誼1
七發(fā)……………………………………………………枚 乘6
長門賦 并序……………………………………… 司馬相如29
酒箴…………………………………………………… 揚 雄36
歸田賦………………………………………………… 張 衡38
刺世疾邪賦…………………………………………… 趙 壹41
述行賦 并序……………………………………………蔡 邕46
鸚鵡賦 并序……………………………………………禰 衡56
登樓賦………………………………………………… 王 粲63
洛神賦 并序……………………………………………曹 植68
西征賦………………………………………………… 潘 岳76
文賦 并序…………………………………………… 陸 機128
三都賦(蜀都)……………………………………… 左 思149
游天臺山賦 并序……………………………………… 孫 綽176
閑情賦 并序…………………………………………… 陶 潛187
蕪城賦……………………………………………………鮑 照194
月賦………………………………………………………謝 莊200
別賦………………………………………………………江 淹207
冬草賦………………………………………………蕭子暉216
哀江南賦 并序…………………………………… 庾 信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