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唐詩選本,影響*的無疑是清代蘅塘退士所編選的《唐詩三百首》,自此選本問世兩百余年間,各家注本蜂起,令人目不暇接。作為詩人、學者的陳鵬舉,自幼也是在《唐詩三百首》的指引下,步入舊體詩之門的。陳鵬舉說:今天我還相信,因為它(《唐詩三百首》),我的少年不孤獨。眼睛一眨,五十多歲了。有什么還該報答的呢?想到了它。感覺該把翻它的心情撿回來。于是又翻了。三年,撿完了。編在了一起,說是注。 在陳鵬舉的注中,對整個時代的把握驚人而令人感動。盛唐,中唐,晚唐的全貌,和唐代詩人們的人生狀況,在他的筆下都清楚地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他對一首詩整體的把握也始終是他的注中*精彩的部分。
《陳注唐詩三百首》再版序陳少文
陳鵬舉是個詩人,所以有詩人的情懷和情緒。我認為在為詩文寫評注之時,就應該為詩人說出他們所沒有說出的話來。至少在這一段時間之內,我甚至會以為面前的唐詩是自己所寫。而我把我寫詩時所感到、所想到的東西記錄下來。這就是注了。而陳鵬舉卻不這么認為,至少在他的新著《陳注唐詩三百首》中沒有這么去做。只有當他被某首詩所觸動,心有所感,并覺得詩人的心境與自己極為相像之時,他才會讓自己融入其中。幾首李商隱的詩,他甚至是用李的第一人稱在寫著注釋。在那段時間里,他就是李商隱,李商隱是在借用他的筆觸向后人訴說著自己的心。不管這個李商隱還是不是那生活在晚唐的李商隱。但遇到一些他所能夠體會,卻無法認同的詩時,陳鵬舉便會用一種完全旁觀的口吻訴說著自己的心意,評述著唐代詩人們的人生。我想連他自己也許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這也就是他與生俱來的朦朧,和詩人的天性。陳鵬舉如果是棋手的話,那他將是個擁有上乘的大局觀,一眼縱觀天下的,擅長于宇宙流的選手。他絕不可能成為步步精確無誤,子子成竹在胸的石佛。在他的注中,對整個時代的把握永遠是那么的驚人而令人感動。盛唐、中唐、晚唐的全貌,和唐代詩人們的人生狀況,在他的筆下都清楚地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他對一首詩整體的把握也始終是他的注中最精彩的部分?墒且坏┱劶澳骋宦、某一句,或是某一字時,我卻發(fā)現他的觀點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情況。甚至是很難讓人認同他的看法。也許詩本就不該由旁人來解釋的吧。所以只有在陳鵬舉和唐代詩人一同訴說自己感受的時候,才是他寫出了這本唐詩注中可以流傳千秋的那幾頁文字的時候。陳鵬舉被諸多心事所困。他怕把注寫得太過平凡了。一首春眠不覺曉,他不愿平平地道出他的本意:一覺醒來,聽聞鳥聲,眼見花落。整個世界似只剩下了這鳥、這花。枝頭的花,地上的花。自己呢,也是這花嗎?他寧可道盡千言,寫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除此,陳鵬舉也不想被前人所寫過的注所束縛,其實也是以另一種方式被束縛了。他希望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新鮮的看法和想法,而有時他可能在興奮中迷失了自己,陳注唐詩三百首寫出了一些不像自己的觀點。這點迷失,卻讓世界更是多彩。但我卻寧愿可以看到他真正的想法。陳鵬舉注唐詩三百首,其實也不過是想在回憶中得到一點慰藉罷了。所以他在為古人的詩文寫注之時,常常會走神。李白的夜思,使他想起了自己的鄉(xiāng)思。所以他也就情不自禁地寫起了自己的鄉(xiāng)思。鄉(xiāng)在哪里,鄉(xiāng)就是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嗎?他思念著他原來的狀態(tài),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念起了前世的往事。夜思其實就是一句話,李白把明月當成了故鄉(xiāng)。通篇四句他都是望著明月,望著故鄉(xiāng)。而陳鵬舉卻用整篇的文筆寫出了自己的鄉(xiāng)思,是不是他覺得只有在謫仙的面前,才能說出內心埋藏深處的思念呢?他是因為遇見了故時的老友,所以才不禁多言了幾句嗎?
(本文2007年6月11日曾發(fā)表于解放日報朝花副刊,發(fā)表時作者署筆名:史小玉)
蘅塘退士(1711~1778) ,清朝學人,原名孫洙,字臨西(或作苓西),一字答西,號蘅塘退士(或蘅堂退士),晚號退士,祖籍安徽休寧,生于江蘇無錫,《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陳鵬舉(1951~),浙江舟山人,生于上海。1981年經社會招聘考試,進入上海解放日報社文藝部,先后任記者、編輯。編《朝花》副刊15年。1995年獨立創(chuàng)辦、主編《文博》專刊。上海收藏鑒賞家協(xié)會會長,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198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舊體詩詞集《黃喙無恙集》,散文集《美意朦朧》、《九人》、《文博斷想集》、《鳳歷堂題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