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地方(挪威現(xiàn)當代文學(xué)譯叢)
定 價:48 元
- 作者:[挪威] 克亞爾·艾斯凱爾森 著,楊稚梓 譯
- 出版時間:2019/7/1
- ISBN:9787532780624
- 出 版 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533.45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32開
本書收錄了克亞爾·艾斯凱爾森寫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品,以全新的視角探討了現(xiàn)代社會中親密關(guān)系之間的誤解與疏離,細膩深刻地描繪了普通人平凡生活表面下暗藏的不安心緒,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無解的難題。這些故事中的角色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世上,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陷入無可忍受或難以自處的困局,不完整的對話和霎時的自省,時時彰顯著沉默與對抗的力量。
作為挪威二戰(zhàn)后*杰出的作家之一,艾斯凱爾森的寫作是當代斯堪的納維亞文學(xué)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的孤獨和脆弱是他作品中反復(fù)觸及的主題。他用自己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造了一種極簡的、冷硬的寫作風格,將存在主義的主題發(fā)揮到了極點。他筆下的世界觀看似冷峻幻滅,卻又處處流露著凝練的黑色幽默。
如此渺小,那么宏大克亞爾·艾斯凱爾森的小說
因其內(nèi)斂、精準、自內(nèi)而外流光溢彩的風格,克亞爾·艾斯凱爾森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早就成了經(jīng)典名家。甚至不用著力刻畫心理,他僅憑似乎只是一筆帶過的樸素描寫就深入角色內(nèi)心。他常被人與貝克特作比較,不過與其風格類似的同胞約恩·福瑟1的對比也可想而知:兩人都惜字如金,往表面之下投出清醒審視的目光。艾斯凱爾森的這種目光,類似福瑟的,含有一些憂郁愛憐的意味,卻也如貝克特的目光,含有某種近乎的玩世不恭的超然,偶爾被一抹超現(xiàn)實帶偏。
因此,這位作家不是樸素冷靜的記錄員,其小說的簡樸下埋藏了一些隱晦的、深不可測的秘密。他的語言似乎明確直述了一切,卻可能比他那些沉默寡言的角色本身保守了更多秘密。托馬斯·F,那個貨真價實的貝克特式人物(《托馬斯·F對眾生的最后幾幅畫像》),真的只是一個,恕我直言,老混球兒,抑或盡管是個日漸年邁的怪人,卻用滿腦子鎮(zhèn)定自若的智慧觀察著自己和世界,展現(xiàn)著他那生硬得嚇人的幽默感,藐視又同時愛著這個世界?被自己上了石膏的雙腿困在床上的威廉,無助中蘊藏危險,他想了兩次的要是她知道就好了,是在表達什么(《遙遠的荒地》)?有時候我們想使勁搖搖這些角色,把他們搖醒喚回神來。他們那么孤獨,為此飽受折磨,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隱藏自己,暗自指責他們不了解自己!队⒏覃·朗格巴克》中被破壞的婚姻只是同樣情況中最明顯的一個。
當我們第二次讀這些小說時它們盡管看似簡單,卻非常適合我們多讀幾遍時不時地會有一句話從大背景中跳出來,盯著我們看我們回應(yīng)它的目光,于是突然間,某種我們之前還沒注意到的關(guān)聯(lián)躍然紙上。聚精會神地閱讀這些小說是大有裨益的:有時候單單一句話就包含了人生全部因果。比如《相遇》中這句一帶而過的評述我媽出去了,暗示著加布里埃爾的少時戀人和自己母親住在一起。也就是說她既沒成家也沒戀愛,或許曾經(jīng)有過一段戀愛史,也或許自加布里埃爾老家房子中那一遭就再沒戀愛過,于是可以推斷出,那次遭遇可能比我們最初猜測的、比文章中記敘的更為可怖。
另外,小說對角色們的周圍環(huán)境幾乎從沒多加筆墨。幾乎沒有哪個角色成功融入社會,職業(yè)工作差不多從未提及。大多數(shù)角色擁有或租住樓房,不過這對了解他們的社會狀況也無甚益處,大多數(shù)住在城市外的挪威人都住在別墅或小洋樓里。盡管角色被起了名字,但大多數(shù)名字再平凡不過,對人物的刻畫嚴格局限于小說里發(fā)生的事情本身或人物在小說中的內(nèi)心想法。就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也沒詳細說明。艾斯凱爾森的文章核心那些最重要的東西都不會變質(zhì),都脫離了時間。這位作家用狡猾的方式與讀者分享卻又不大肆吹噓的財富,在于那許許多多沒有被說出來,卻一直被間接表達出的東西。
完美的平衡與和諧是艾斯凱爾森語言的特點,它內(nèi)斂得恰到好處,常常冷靜得驚人,在那些讓角色們苦惱的情景中也簡略得令讀者苦惱。艾斯凱爾森在文風上毫無鋪張之處,然而他的文章充滿了驚人的內(nèi)在張力,而且不只是精神上的張力,也有語言上的!兑聋惿住芬晃慕Y(jié)尾多次重復(fù)了我沒什么想找的這句話,毫不顯眼,所以也不自我矛盾,卻明確地表現(xiàn)出角色四處搜尋的急切。這是艾斯凱爾森寫作藝術(shù)的一個典型樣例:漫不經(jīng)心地敘述,不著重提示所講內(nèi)容的意義所在。
很多時候,挪威語雖不算是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也不奢華。因此我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象更顯驚人:艾斯凱爾森的挪威語雖那么的樸實,卻追求某種特殊的腔調(diào)和詞章,需要用到美麗的、精心照料過的這類修飾語。為什么對bort這個小詞要不由自主地選用離去這一譯法(也許甚至要譯為自此離去),而不是常見的走了或者去了?又為什么這個德語中的離去聽起來一點兒不顯老氣,一點兒不像童話腔,反而會讓人想到艾斯凱爾森典型的超脫于時間的風格?還有一種令我驚艷的體驗,是間接引用語對于塑造文風至關(guān)重要。這種表述簡直既為文章鋪襯背景,又為其錦上添花。盡管這些小說有那么多段落使用間接引語,相對口語化,在德語中可以全部選用直陳式翻譯,我卻從沒在任何一次挪威語翻譯中使用過這次這么多的虛擬式。這兩者引語那歷久彌新的美麗和間接陳述的引用方法與這位作者觀察其角色時的典型目光相映成趣:隔著一段距離靜靜觀察,同時這目光就算不是完全無情,也帶著某種近乎冷血的精確。就這樣,艾斯凱爾森的小說最終留給人的印象是這樣的除了它們引人入勝、躋身經(jīng)典的品質(zhì)之外帶著疑問的態(tài)度,時有批評,卻一直充滿興趣地關(guān)心它們的角色,仿佛著迷般地關(guān)心這個問題:一目了然的事物背后有什么在折磨著這些人,讓他們?nèi)绱嗣煨,那么宏大?br /> 興利希·施密特亨克爾
德語版譯者
整整一生
記克亞爾·艾斯凱爾森
克亞爾·艾斯凱爾森在曼達爾長大,這是挪威南部的一個沿海小城,他出身于一個熱心于教區(qū)事務(wù)的家庭。他的父親曾在行政部門工作,在州議會里是保守黨派基督教民主黨的成員。參加高中畢業(yè)考試后,艾斯凱爾森開始在奧斯陸大學(xué)讀書,但是中斷了學(xué)業(yè),以求成為一名記者。之后他應(yīng)征入伍服役,參加挪威德國旅,作為占領(lǐng)軍士兵來到德國。他與一名德國女子結(jié)婚,共同育有一子一女,通過做碼頭工人、酒保、記者和辦公室職員的工作掙錢謀生,還短暫擔任過故鄉(xiāng)城市旅游局局長一職,經(jīng)營一家小型膳宿公寓,在公寓里提供燉肉和無酒精啤酒(當時的曼達爾禁止出售酒精)。
一九五三年,艾斯凱爾森在文壇上一炮而紅他的小說集《之后我?guī)慊丶摇窞樗麕砺曌u。曼達爾市圖書館拒絕外借這本聲名狼藉的所謂黃色讀物。新教內(nèi)部傳教會的報刊聲稱,這本書是有史以來最骯臟的挪威語讀物。牧師對這書頒布了禁令。艾斯凱爾森則在一次訪談中稱自己反對精神偏見:我對存在的陰暗面感興趣。我描寫日常事物,表現(xiàn)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微小事物如何能夠摧毀生活。此外我還認為,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性生活對性格產(chǎn)生的影響是最為長遠的。這本書引發(fā)了激烈討論,卻獲得了正面評價。然而,這本書的出版使得艾斯凱爾森與其父長時間不和,父親讀了這本書,讀完后把書燒了。憑借小說集《后景》(1965年),艾斯凱爾森得以躋身于權(quán)威之列并至今享有此地位;隨后的長篇小說《環(huán)境》(1969年)助他在文學(xué)上取得突破。然而他認為自己真正的天職是中短篇小說寫作!哆b遠的荒地》(1991年)大獲異彩,獲得了諸多文學(xué)獎項,而且銷量驚人。二〇〇七年,《托馬斯·F對眾生的最后幾幅畫像》被評為過去二十五年里挪威語最佳書籍。今天,他的中短篇小說已被翻譯為二十種語言。
有一次,克亞爾·艾斯凱爾森被問到,愿意給剛起步的作者提出什么建議。他說:多讀。還要認真讀。青少年時期,激勵了艾斯凱爾森的主要是俄國文學(xué),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國作家中,對他尤為重要的是海明威,他以其為范例,學(xué)習(xí)如何揭露存在本質(zhì)、利用言外之意。他也欣賞法國新小說作家,其中,相對于克勞德·德·西蒙,他更喜歡其同僚阿蘭·羅伯格里耶,因為后者的作品更短、累贅更少。我認識到,他對我的風格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羅伯格里耶和我大相徑庭,我的短篇小說中的情節(jié)比他的長篇小說還多得多。艾斯凱爾森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說。此外,艾斯凱爾森重視的作家還有加繆、?思{、雷蒙德·卡佛和他翻譯過的貝克特。他總共翻譯過很多作品,特別是劇作:奧尼爾、斯特林堡、努列,不過大多數(shù)是從德語轉(zhuǎn)譯,最早翻譯的是赫爾曼·布洛赫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夢游者》(1930/1932年),他于六十年代譯完此作,我認為此書對他有重要意義,同樣的還有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彼得·施奈德、布萊希特、坦克萊德·多爾斯特、博托·斯特勞斯和格奧爾格·塔波里。
克亞爾·艾斯凱爾森其實是一位拒絕寫作的作家,盡可能地不想寫作。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只能坐在咖啡館里,對著一杯啤酒寫作。在艾斯凱爾森六十大壽賀辭中,達格·蘇爾斯塔德這樣描述他坐在咖啡館中寫作的樣子:幾個小時后,艾斯凱爾森心滿意足地站起來走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這么久就寫了三句話。不過也可能完全不是這樣;蛟S他是因為劃去了三句話才心滿意足的。關(guān)于這些,他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說:我劃去了很多,不過我認為這跟寫一樣好。每次我發(fā)現(xiàn)一些不必要
的東西,都會感到快樂。
同樣出彩的是拉爾斯·努列在《劇作家日記》(2008年)中對艾斯凱爾森的描述,他于二〇〇一年十月十六日在柏林做了如下記錄:在柏林不能讀普魯斯特。要讀得等到夏天。我讀克亞爾·艾斯凱爾森。我想,我把他畢生創(chuàng)作都帶來了,那就跟賈科梅蒂躲避德國人、在瑞士流亡期間的全部創(chuàng)作一樣:一個火柴盒跟幾件單薄的塑像……艾斯凱爾森的句子,我須得讀個兩、三、四遍,之后馬上再讀一遍。每個詞都揮之不去,他的詞句就像掠過一片黑暗大陸的聲響,我們不知道這聲響將止于何處。
大多數(shù)人眼中的艾斯凱爾森是個安靜、內(nèi)斂的人,然而在某些方面他作為積極分子大出風頭,而且首先是為了改善作家生活所需的經(jīng)濟條件。他是挪威作家中心的創(chuàng)建者,這個協(xié)會為中小學(xué)組織講座和報告活動,在六七十年代,他是大量文化政治企劃和社會事件的核心人物。
然而,他身上最讓我欣賞的,是他對事物的熱忱,無論對文學(xué)(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對視覺藝術(shù)(他曾在一家畫廊工作)還是對電影(各種流派的電影)。他還對戲劇有著近乎狂熱的喜愛。這種巨大的熱情確切說是巨大的投入尤其體現(xiàn)在探討這些話題的時候。他以和朋友和同事的相處時光為人生至樂,無論對方年輕還是年老,他都樂于與之談話共飲。我認識的人里,除了克亞爾·艾斯凱爾森,幾乎沒有第二個如此重視與他人進行爭執(zhí)的人,他還深信雙方觀點相距越遠越好。要讓他屈服可不容易;正好相反,在辯論過程中他會對自己的觀點愈發(fā)堅定。他那些年輕的作家同行喜愛他,他是所有節(jié)慶活動的中心人物,永遠都是最后幾個回家的人之一。
他對我們出版社的意義重大,他的文學(xué)影響也同樣深遠。我自一九八五年起擔任艾斯凱爾森的出版人。當時,我社滿懷敬意地接過了這份任務(wù),這份敬意在我心中長存至今。從他手里獲得一份短篇小說手稿,由信夾夾在一起的五六頁打字紙: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之一。得到手稿后,我感覺自己無論作為出版人還是作為讀者都獲得了一份特權(quán),然后我會快跑到我的同事身邊:再好好聽一遍吧就幾行字,卻隱藏了整整一生。
2016年1月9日
蓋爾·貝爾達爾
奧斯陸十月出版社社長
克亞爾·艾斯凱爾森(1929 - ),被譽為挪威當代*好的短篇小說家,曾獲1983年、1991年挪威評論家文學(xué)獎,1996年布拉格文學(xué)獎,2009年瑞典學(xué)院北歐文學(xué)獎,以其對個體在一個不友好的環(huán)境中的境遇的描寫而著稱,擅以黑色幽默面對生活中的孤獨。
1 / 我不是這樣,我不是這樣
13 / 伊麗莎白
21 / 一切如前
32 / 卡爾·朗格
59 / 托馬斯·F對眾生的最后幾幅畫像
80 / 遙遠的荒地
90 / 櫻桃樹上的釘子
93 / 我姐姐的臉
101 / 塞薩洛尼基的狗
108 / 一念解人憂
124 / 螞蚱
131 / 看不見的人
145 / 一個好地方
159 / 相遇
173 / 馬爾東的夜
188 / 英格麗·朗格巴克
232 / 鬼牌
236 / 馬丁·漢森的郊游
243 / 整整一生
248 / 如此渺小,那么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