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紀洋賢契隨我問學多年,后來在北大哲學系做我的訪問學者,再后來我又擔任他在博士階段的聯合培養(yǎng)導師!秶鴮W脈象·北大問學札記》是他在北大訪學期間“師門漫談”后的所思所悟,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根大脈,分易、儒、道、佛四個板塊作了思想流變上的脈絡思考,其中不乏根源性的考察。
“國學”一詞是中國近代文化發(fā)展史上出現的學術名稱,當時是為了區(qū)分洋學、西學,與民族文化自救有關,F在大體來講,國學是本國的傳統(tǒng)學問,理解上可以寬泛一些。有偏重于文化精神、學術思想的,有偏重于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學科的,作者的《國學脈象·北大問學札記》顯然側重于前者。就此我談兩點體會。
一、《易經》作為源頭經典,具有特殊性
作者將《易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獨立版塊加以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兑捉洝窔v來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廣泛關注,視為共同吸收的思想資源,要真正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易經》是不可或缺的源頭經典。
《易經》與儒家的關系非常密切,儒家一直奉《易經》為根本經典,稱之為群經之首?鬃油砟旰谩兑住,有韋編三絕之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而宋代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易經》哲學思考上建構起宇宙論、本體論的。道家也援易入道,在道藏中將之奉為三玄之首,《易經》的陰陽思想是道家論“道”的重要基礎。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借易學理論闡述了三種內丹,即以陰陽載接的人元丹法,以清凈孤修的天元丹法,以爐火燒煉的地元丹法,從而建立起內丹煉化的易學模式。明代大醫(yī)家李時珍還用八卦來命名中藥方劑,如乾坤丹等。佛教在中國化之后,在教理上也對《易經》思想多有發(fā)揮,如曹洞宗的“五位學說”,天臺宗《摩柯止觀》中以五行配五戒等。
《易經》還提出了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根本精神,以人為本、以天為則。應該說在《易傳》而后,它的中國哲學意味是很濃的,《易經·賁卦》中說“剛柔相濟,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兑捉洝吠瞥绲闹袊幕褪侨宋慕袒
作者還特別對《易經》的思維方式做了系統(tǒng)闡發(fā),這是非常可貴的?梢哉f《易經》中表現出的如直覺思維、意象思維等,是東方思維有別于西方思維的重要特征,從《易經》的思維入手,展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失為一條路子。
二、儒釋道作為國學主體,具有根源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在相互的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場和特質的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作者《國學脈象·北大問學札記》中梳理出的三家發(fā)展脈絡,可以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精神。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這些不同的學派和文化,在矛盾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豐富了、發(fā)展了、壯大了,有的則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力互補以應用于社會的基本格局。中國文化的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續(xù)到了19世紀末,乃至20世紀初,歷時1600年左右。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長期被封建統(tǒng)治者尊奉為正統(tǒng)這一事實,一部分學者常常只強調以儒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而忽視或輕視佛道二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巨大作用。這種觀點,過分偏重于中國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倫理層面,并把其他層面的文化現象也都納入政治和倫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這就把豐富多彩、生氣勃勃的中國文化描繪得單調枯燥、死氣沉沉,而且不夠全面。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考察中國文化,撇開佛道二家是無法理解中國文化的多彩樣式和豐富內容的,更是無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國文化的真正精神的。可以看出,作者在《國學脈象·北大問學札記》中關于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思考正是堅持了“儒門釋戶道相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格局。
最后我想說,我們要比較準確和深入把握中國文化,就必須了解儒釋道三家各自發(fā)展的脈絡,以及三家之間的矛盾斗爭與調和融合!秶鴮W脈象·北大問學札記》在這方面的探討是頗有價值的,期待讀者們有所關注,有所啟發(fā)。望紀洋賢契在國學研究傳承的道路上更加精進,多出成果。
是為序。
*樓宇烈,當代著名國學大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
己亥夏月
樓紀洋,浙江諸暨人,1979年出生,博士,知名國學學者,書法家,詩人,先后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師從我國著名國學大家樓宇烈教授,F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易學與國學研究傳承課題組執(zhí)行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文化學院導師,另有多個學術性和文化性社會職務。
樓紀洋先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者、傳播者,樓氏國學創(chuàng)立者。2011年在杭州發(fā)起創(chuàng)辦同文國學書院并任院長,在全國各地開講傳薪,倡導“錘煉精神,存養(yǎng)功夫”。主要研究儒釋道文化、精通詩文書法、旁涉易經應用,已出版多部國學類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