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中華文化故事:古畫的故事
《古畫的故事》以時間為序,精選從石器時期代到11世紀之前的58幅經(jīng)典繪畫作品,既有彩陶盆上的人面魚紋圖案、賀蘭山巖畫等史前繪畫,也有顧愷之、吳道子、閻立本等人珍貴的手跡摹本。作者不僅就每幅古畫本身的形式、風格加以生動細膩的分析,還將它們還原到zui初制作的歷史語境中,把相關(guān)的創(chuàng)作故事、典故逸聞、流傳淵源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調(diào)、詼諧靈動的文風,介紹了漢字的創(chuàng)制演變與造字方法,探尋詞語的來龍去脈,品讀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追溯書法的淵源歷史,精選承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物件、風俗習慣,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流光溢彩、魅力無限的風貌!豆女嫷墓适隆吩斀馑未郧58幅希代之珍,趣談古畫背后的逸聞典故,獲中國美術(shù)學院范景中教授作序推薦。
自序
我是從事美術(shù)史研究工作的,這是一個令人幸福感滿滿的行當。記得我的導(dǎo)師范景中先生曾說過:“一切美術(shù)史家都是旅行家!边@句話真道出了美術(shù)史專業(yè)的魅力所在。我們當然不必總像職業(yè)旅行家那樣背著行囊跋山涉水(雖然也常常要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或文化古跡進行考察),而是通過研讀、探索古人創(chuàng)造的種種圖像,踏上一場又一場精神之旅。美術(shù)史家時而穿越回往昔,時而徜徉于異域,足不出戶,便既可滿足對歷史和對他鄉(xiāng)的好奇,又能得到藝術(shù)趣味的享受,這難道不是世間zui美好的工作之一? 旅行家在飽覽奇景盛況之余,難免會產(chǎn)生與人分享的沖動,游記便是這樣誕生的。在藝術(shù)世界中暢游的我,也很想把圖畫里的妙處說給感興趣的人聽,于是萌發(fā)了一個愿望,想盡量以平實生動的語言講一講中國繪畫的故事,以召喚更多的朋友踏上這一美麗的旅程。為此,我決定暫時放下旅行家的身份,專心做個導(dǎo)游。中國歷史悠久,藝術(shù)之旅也相當漫長,我們不妨帶著閑適的心情,一站一站地游覽觀光。你手中拿著的這本《古畫的故事》就是我們要去的Di一站,在那里,我們將和從遠古到宋代之前的許多名畫一一照面。之所以討論宋代之前的繪畫,一來因為它們年代久遠,數(shù)量很少,既古老又珍貴;二來因為傳統(tǒng)中國畫的三大題材,山水、人物、花鳥此時都已經(jīng)完備。了解宋代之前的畫作,就能把握住早期中國畫的基本面貌,也為進一步探知宋代以后的繪畫史奠定基礎(chǔ)。 在開啟這趟繪畫旅行之前,我們需要舉行一個小小的行前說明會。我想請諸位問自己三個問題:一、你通常是在哪兒看到繪畫的?二、你認為藝術(shù)家為什么要繪制圖畫呢?三、如果一幅畫不是藝術(shù)家本人創(chuàng)作,而是由其他人臨摹復(fù)制的,你覺得這會影響畫作的價值嗎? 憑借日常的看畫經(jīng)驗,我們對于Di一個問題幾乎可以脫口而出:當然是在博物館,或者是通過畫冊,F(xiàn)代人生活在“博物館時代”,已經(jīng)習慣了在高雅的展廳中透過玻璃櫥窗去觀賞畫作。攝影的發(fā)明更使得我們在遇到原作之前,早已在畫冊、網(wǎng)絡(luò)、電視等媒體上不止一次地看到過它們的圖片。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和數(shù)碼技術(shù)的普及是現(xiàn)代藝術(shù)愛好者的福利,他們因此能夠欣賞到分散在世界各地、屬于不同時期的經(jīng)典畫作,這是古人無法夢見的?墒窃谙碛眠@一福利的同時,請別忘記它的缺陷,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繪畫往往脫離了它們原本所處的歷史語境。倘若你去湖南省博物館參觀,應(yīng)該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奇特的構(gòu)圖和明艷的色彩。然而,在馬王堆發(fā)掘之前,這幅華麗的帛畫原本鋪蓋在一位漢代貴婦人的內(nèi)棺上,隨著墓室之門關(guān)閉,這幅畫本應(yīng)永不見天日。當年繪制它的畫師絕不會想到兩千多年之后,這幅畫會被陳列在博物館□,□人觀賞。和馬王堆的帛畫一樣,《簪花仕女圖》也是一幅家喻戶曉的名作。我們習慣把它看作一幅畫,可是文物專家卻發(fā)現(xiàn)它實際上是由從一架三折屏風上拆下來的三幅絹面拼接而成的,也就是說它原本是一件家具的組成部分。本書將介紹的《江帆樓閣圖》《重屏會棋圖》zui初都是裝裱在屏風上的“建筑繪畫”。大量的古代繪畫在歷史過程中被改換地點(從墓葬移入展廳),或是改換面貌(從屏風變?yōu)槭志恚,甚至連觀看的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曾有一名學生問我:為什么在古代的長卷中會有同一個人物反復(fù)出現(xiàn)的情形?比如《韓熙載夜宴圖》里的韓熙載亮相了五次,《洛神賦圖》里的曹植和洛水女神也現(xiàn)身了好幾次,F(xiàn)代觀眾在博物館里看到這兩件名作的時候,它們是完全展開放置在玻璃柜中的;而當它們出現(xiàn)在畫冊或書本上(本書也不例外)時,則往往被分割為若干部分排列在頁面上。在這兩種情況下,畫作的全部內(nèi)容是一次性暴露在觀者面前的。然而美術(shù)史家會提醒你,這兩幅畫是手卷,手卷的正確觀看方式是這樣的:觀畫者從右到左逐漸展開畫卷,每次只展開一小段(大約一個手臂的長度),看一段卷起來,再展開下一段。因此手卷的觀賞具有強烈的時間性,畫中的同一個人物雖然出現(xiàn)多次,但觀畫者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看到他。現(xiàn)代博物館的陳列方式方便了大眾(你應(yīng)該經(jīng)?吹绞畮孜粺崆榈挠^眾聚集在玻璃展柜前同時觀賞一幅手卷),卻犧牲了手卷觀賞的時間性和私密性。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藝術(shù)家為什么要畫畫呢?現(xiàn)代人也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藝術(shù)品制作出來是供人摩挲把玩或令人賞心悅目的,簡而言之,是為了觀看,為了審美而創(chuàng)作的。然而,我想告訴你的是,今天陳列在博物館和美術(shù)館里的古代繪畫zui初大多不是有意作為藝術(shù)品來展出的,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比如敦煌莫高窟窟頂?shù)木辣诋,它們繪制在幽暗的空間中,以正常姿勢站著的觀眾根本無法看到。那么,畫家為什么還要費盡心力地描繪呢?不是為了展示技藝,而是為了積累功德,重要的是制作,不是觀看。再比如馬王堆出土的帛畫,它先是懸掛在亡者的靈前,供生者表達哀思;然后覆蓋于亡者的內(nèi)棺上,作為亡者的替代物,象征著她在另一個世界里的永恒存在。帛畫中間部分拄著拐杖的婦人正是這座墓的主人,這幅畫可以看作她在陰間的名片。如果馬王堆沒有發(fā)掘,這幅帛畫根本不可能被觀看。無數(shù)的繪畫都是為了特定的場合、特定的目的而制作的:有的可能是為了行使巫術(shù),如賀蘭山巖石上的《公牛》;有的是為了陪伴亡者,如漢代畫像磚上的《弋射收獲圖》和唐代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有的是為了進行道德訓誡,如《女史箴圖》《歷代帝王圖》;有的是為了宣揚帝王的功業(yè),如《職貢圖》和《北齊校書圖》。至于《韓熙載夜宴圖》,其實它是一幅刺探大臣私生活的“情報圖”。總之,這些畫的首要目的不是被觀看和欣賞,而是要有用。難怪藝術(shù)史家貢布里希在《藝術(shù)的故事》這部名著一開篇便聲明“沒有藝術(shù)這回事,只有藝術(shù)家而已”。藝術(shù)家著手工作時,必須把繪畫的目的、功能、使用的場合種種因素都考慮進去,而不能純粹為了美而創(chuàng)作。今天,我們解讀這些畫作的時候,也要努力地將它們還原到zui初的歷史語境中去。 zui后一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顯而易見的:臨摹復(fù)制品的價值自然不能與原作相提并論。但是有一個事實恐怕會讓你感到沮喪:宋代之前的繪畫作品,除了墓葬中出土的之外,幾乎全部是仿作或摹本。你也許會追問:真跡到哪里去了呢?它們大多在戰(zhàn)亂中散佚和銷毀了。據(jù)《歷代名畫記》記載,南朝時的梁元帝蕭繹才藝過人,喜歡繪畫,也收藏了許多名畫。可惜他是個□□之君,在都城失守之前,蕭繹命人將自己所藏的法書名畫和圖書典籍共二十四萬卷全部付之一炬,自己也意欲與珍藏同歸于盡。這是我國書畫名作見于文獻記載的□□□□的一場浩劫。到了隋朝,隋煬帝巡游揚州,把收藏在東都洛陽的法書名畫統(tǒng)統(tǒng)裝船,誰料中途翻船,收藏大半落水,經(jīng)典書畫又遭滅頂之災(zāi)。除了諸如此類的天災(zāi)人禍之外,古代繪畫的特殊形制也導(dǎo)致其不易保存。比如被譽為“畫圣”的吳道子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繪畫,可我們?nèi)缃褚患孥E也見不著,只因他的畫大多繪于寺廟的墻壁上,寺廟一旦被毀,壁畫自然不存。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屏風畫,能保存下來的也屬鳳毛麟角。我們?yōu)檎孥E銷亡痛心疾首的同時,就不得不對那些摹本心懷寬容甚至感恩了。它們有的是出于保護原作、保存副本的目的而復(fù)制的,比如王羲之的超級“粉絲”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命馮承素、褚遂良等人臨摹了《蘭亭序》,真跡據(jù)說被他當作陪葬品帶入了昭陵。還有的則是畫家為了提升技藝而模仿前代大師的杰作。中國早期繪畫史上那些聲名顯赫的偉大畫家,他們的真跡到北宋時已稀如星鳳,流傳后世的多是摹本。若沒有這些精良的摹本,我們便無從窺見顧愷之、吳道子等大師的風格,早期的繪畫史亦無從書寫。往昔的大師活在摹本中,是摹本重現(xiàn)了他們的神魄!八囆g(shù)的精義有卓卓□□于真贗之上者”(范景中,《中華竹韻》),正因為此,好的摹本完全擔得起“希代之珍”的美譽。 在厘清了三個問題之后,我們即將踏上繪畫之旅。zui后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作為導(dǎo)游,我的知識固然有一部分來源于自己的旅行經(jīng)歷,更多的則來自前輩美術(shù)史家的研究成果。因為想要避免學術(shù)化的風格,我沒有在文章中排比資料、一一注解。跟這次旅程可能相關(guān)的圖書都放在本書的zui后,供你在旅途中或旅行之后參考閱讀。理解藝術(shù)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偉大的作品里總會有新的東西等待愛好者去發(fā)掘。好了,讓我們一起深入繪畫,去探險,去發(fā)現(xiàn),去大開眼界吧。 李曉愚 2016年夏
李曉愚,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本科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新聞學院,后獲英國外交部全額獎學金赴劍橋大學攻讀發(fā)展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以*高榮譽畢業(yè);貒髱煆闹袊佬g(shù)學院范景中教授研習中西方藝術(shù)史,獲美術(shù)學博士學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學,從事藝術(shù)史與視覺傳播的教學研究工作。獨立主持國家及省級社科基金項目若干項。出版多部藝術(shù)、文化專著,發(fā)表三十余篇專業(yè)論文、近百篇文化藝術(shù)隨筆,翻譯了數(shù)十萬字西方藝術(shù)理論著作。榮獲江蘇省文學*高榮譽——紫金山文學獎;曾連續(xù)三年擔任江蘇省廣電總臺“微講堂”及“好書大家讀”欄目撰稿及主講人,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首批江蘇省青年文化人才”稱號。
第一章 繪畫的起源
01 甲骨文里的圖畫 02 人面魚紋彩陶盆 03 賀蘭山巖畫之《公牛》 04 《人物御龍帛畫》 第二章 漢代 05 《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 06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之《樂舞百戲圖》 07 《荊軻刺秦王》畫像石 08 《西王母》畫像磚 09 武梁祠祥瑞圖 10 《弋射收獲圖》畫像磚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11 顧愷之《維摩詰像》 12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 13 顧愷之《女史箴圖》 14 顧愷之《洛神賦圖》 15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畫像磚 16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17 蕭繹《職貢圖》 18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 19 司馬金龍墓漆屏風 20 宗炳的臥游圖 第四章 隋唐 21 展子虔《游春圖》 22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23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24 吳道子和李思訓的嘉陵山水圖 25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26 閻立本《職貢圖》 27 閻立本《步輦圖》 28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29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30 張萱《搗練圖》 31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32 周昉《內(nèi)人雙陸圖》 33 周昉《簪花仕女圖》 34 章懷太子墓《觀鳥捕蟬圖》 35 王維《伏生授經(jīng)圖》 36 曹霸《玉花驄圖》 37 韓幹《照夜白圖》 38 章懷太子墓《馬球圖》 39 韓滉《五牛圖》 40 盧鴻《草堂十志圖》 41 王維《輞川圖》 第五章 五代 42 荊浩《匡廬圖》 43 關(guān)仝《關(guān)山行旅圖》 44 董源《瀟湘圖》 45 巨然《秋山問道圖》 46 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47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 48 周文矩《宮樂圖》 49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50 佚名《神駿圖》 51 王齊翰《勘書圖》 52 衛(wèi)賢《高士圖》 53 衛(wèi)賢《閘口盤車圖》 54 貫休《十六羅漢圖》 55 石恪《二祖□□圖》 56 黃筌《寫生珍禽圖》 57 黃居寀《山鷓棘雀圖》 58 徐熙《雪竹圖》 參考文獻 甲骨文里的圖畫 許多故事都是從“很久很久以前”這句話開始的,繪畫的故事也不例外。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遠古時代,發(fā)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洪災(zāi)。剎那間,驚濤駭浪奔涌而來,仿佛把太陽都給淹沒了,世間的萬物也都消失在滔滔大水之中。從這場災(zāi)難中僥幸逃脫的只有寥寥數(shù)人。其中有一個人驚魂甫定,撿起小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幅畫,想把這段痛苦的記憶保存下來:他先畫了一個圓圈,這是太陽;中間畫一小橫,代表太陽里的精靈——一只三腳烏鴉;zui后在太陽的上方畫上重疊翻滾的波濤()。 這幅既漂亮又恐怖的圖畫就是“昔”字。洪水可怕,它不但會淹死人,還會把記錄歷史的遺跡統(tǒng)統(tǒng)沖刷干凈。大水過后一切必須重新來過,而后世的人們所能想起的zui遙遠的事跡,也往往止于大水之后。“昔”字的構(gòu)造里既有對洪水的直觀印象,又有對歷史的深刻認知。 ()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字。在很久很久以前,文字就是繪畫,繪畫就是文字。它們都是先祖?zhèn)兊挠浭鹿ぞ摺? 商代人用刀把文字刻在獸骨或龜甲上,就是甲骨文。奇妙的是,隔了這么久,我們?nèi)匀荒懿惶щy地識別出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很簡單,他們造字是從繪畫開始的:“山”是連綿起伏的群峰(),“水”是從崎嶇的峭壁上飛濺出的幾滴山泉(),“火”就畫三股騰騰的熱焰()。“木”是一段筆直的樹干,上面分叉表示樹枝,下面分叉表示樹根()。()這是一匹奔馳的駿馬,它長臉大眼、鬃毛飛揚,長長的尾巴和健碩的蹄子似乎昭示著它是一位長跑健將。跟“馬”相比,“牛”的寫法就要簡單很多,它突出了牛的兩個特征:一是V字形的牛鼻,二是一對尖角()。發(fā)明“!边@個字的人真是位簡筆畫大師!還有“象”(),□□□□的特點當然就是它的長鼻子了。 這些古老的漢字實在太像圖畫了,因此被稱作“象形字”。 有些象形字有很多種寫法,比如“車”,在甲骨文中竟然有四百多個不同的形體,有帶車廂的(),也有帶軛具的()。這也不奇怪,如果我們現(xiàn)在要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畫一輛車子,畫出來的大概也都不一樣吧。可見,繪畫能夠賦予人觀察、思考和表達的自由。中國古代的畫家會畫一些常見的題材,比如竹子、梅花、山石、仕女等,但每個畫家都有權(quán)利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xiàn)方法,以同樣的題材傳達不同的心情。 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復(fù)雜。造字的人拼了命,卻沮喪地發(fā)現(xiàn)用繪畫的方法造字,遠遠不足以表現(xiàn)這個豐富多彩、充滿差異的世界。比方說,“好”就沒法用象形字表現(xiàn)。 因此,文字和圖畫就不得不分道揚鑣了。文字向表達抽象和復(fù)雜意義的方向發(fā)展,繪畫則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shù)。字是為了“傳其意”,畫是為了“見(現(xiàn))其形”。 可是如果你找到一些很久很久以前的文字,依然可以像欣賞圖畫那樣欣賞它們。我們來看這個字:(圖1–1)。一個女子屈膝坐著,溫柔地抱著自己的孩子。那小家伙大概是餓壞了,張大嘴巴嗷嗷待哺。母親的胸部有一個小小的橫杠,代表乳房,那里的產(chǎn)品絕對比配方奶粉更有營養(yǎng)。這就是甲骨文的“乳”字,它難道不是記錄母愛zui美的畫面嗎?
人面魚紋彩陶盆 繪畫是藝術(shù)品?原始人可不這么想。如果他們穿越到今天,看到畫家為表達自我而創(chuàng)作,看到觀眾把欣賞繪畫當作愉悅身心的享受,一定覺得不可思議!盀樗囆g(shù)而藝術(shù)”,這是很新近的觀念。原始人絕不會把繪畫視為純粹的藝術(shù)品,就像房子必須能擋風遮雨一樣,繪畫也得具備明確的用途。時光越久遠,繪畫的用途就越奇特。 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出土了一只彩陶盆(圖2–1)。陶盆內(nèi)壁畫了兩條魚,還有兩個長著魚耳朵的人頭,這種奇特的圖案稱作“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的產(chǎn)物,距今大約七千年。誰說畫畫一定要用紙筆?我們小時候用樹枝在地上畫畫,而半坡人則在陶器上作畫。他們發(fā)現(xiàn)有一種赤鐵礦可以畫出紅色來,又發(fā)現(xiàn)有一種含錳的石頭可以畫出黑色來,便利用這兩種顏料踏上了創(chuàng)作之旅。 半坡人為什么要繪制這種“人面魚紋”呢?有人猜測它是一種神秘的圖騰。原始人有時好像生活在一個夢幻世界里,他們幻想自己的祖先不是人,而是某種具有特殊力量的動物——會飛的鳥、會游泳的魚、威武的獅子或狡詐的蛇。他們甚至相信整個部落是狼族、烏鴉族、老鷹族、青蛙族。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中國神話里人面蛇身的女媧娘娘都是這種觀念的產(chǎn)物。現(xiàn)代人或許覺得這很荒謬,但是別忘了,我們到現(xiàn)在不仍自詡為“龍的傳人”嗎?半坡人可能認為自己的祖先是魚,就先按自己的樣子繪出人臉,再加上魚的造型,創(chuàng)造出“人面魚紋”的圖騰。 這只彩陶盆是在埋葬幼兒的甕棺(甕棺葬就是把夭亡的幼兒埋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中,防止野獸對其尸體的傷害)上發(fā)現(xiàn)的,因此有人推測“人面魚紋”可能與生育巫術(shù)有關(guān)。仔細瞧瞧,那個人面是不是很像幼兒的頭?圓圓的臉,小小的鼻子,雙眼微微閉著。他的頭頂中間留出一塊空白,可能表示幼兒尚未閉合的囟門。半坡人或許希望夭折的幼兒轉(zhuǎn)世的時候能聽到巫師的呼喚,知道自己是魚圖騰的后裔。 魚紋裝飾在上古遺址出土的彩陶中十分常見,也有人說這跟生殖崇拜有關(guān)。魚產(chǎn)卵多,繁殖快,原始部落的人們希望魚的圖案能給他們帶來好運,為部落繁衍更多的后代。陜西臨潼的姜寨遺址曾出土過一只精美的彩陶盆,陶盆內(nèi)壁繪有兩只大青蛙和兩組成對的魚。青蛙和魚一樣是生育專業(yè)戶,它們那圓滾滾的肚子會讓人聯(lián)想起懷孕的婦女。或許在半坡人的意識里,魚和青蛙強強聯(lián)手是多子多孫的可靠保障吧。 原始社會,生存維艱。人們沒有閑情逸致為美而美,繪畫好看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發(fā)揮威力,這威力可能是祖先的庇佑,也可能是生育的保障。藝術(shù)家為本部落的人工作,本部落的人則完全清楚每一種圖案所表示的意思,無論那圖案是鳥、青蛙、人臉還是魚。部落同胞不期待藝術(shù)家去改變?nèi)魏螙|西,他只要運用自己的技藝去完成工作就好了。 你可能會說,只能干固定的活兒,不是很無聊嗎?其實藝術(shù)家們也不是完全沒有發(fā)揮的空間,就拿彩陶上的魚紋來說,有單體魚紋、復(fù)體魚紋、分解魚紋、抽象變體魚紋等,它們都是藝術(shù)家個人氣質(zhì)的體現(xiàn)。不過他如果別出心裁地畫只龍蝦就不行了,畫得再好也不行,制作圖像不是為了開心或裝飾,有用才是王道。
賀蘭山巖畫之《公! 1998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一套以“賀蘭山巖畫”為主題的郵票。巖畫是一種刻鑿或涂繪在巖石上的圖案。在黃河以北的陰山山脈、賀蘭山山脈和內(nèi)蒙古草原的巖石上,都保留有原始氏族部落創(chuàng)作的大量巖畫。在新石器時代,定居中原的先民們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并開始在陶器上作畫(第7頁圖2–1)。可是陶器很容易破碎,不適合居無定所的北方游牧民族。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那些靠狩獵、畜牧為生的人以巖石作為畫布,描繪他們熟悉的事物。 在這套郵票中,有一張《公牛》(圖3–1)。這頭公牛原本刻在賀蘭山北端的一塊大石頭上,可惜這塊石頭已經(jīng)炸毀,現(xiàn)在只能從郵票上看到它了。這頭牛形態(tài)栩栩如生,人們不禁要問:原始人為什么要把它刻畫在巖石上?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另外兩幅巖畫。一幅是在法國拉斯科洞窟的巖壁上發(fā)現(xiàn)的《公!罚▓D3–2),另一幅是西班牙阿爾達米拉洞窟天頂上的《野!罚▓D3–3),這兩頭牛的歷史都在一萬年以上?磥碓趲r石上刻畫或繪制動物并非偶然現(xiàn)象,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我們都能看到原始人留下的牛、馬、羊、鹿、虎等動物的繪畫。 原始人可不像今天的藝術(shù)家那樣有閑適的心情,他們要搜尋食物,要防備野獸的攻擊,要繁衍后代。對于忙著爭取生存而不是營造生活的原始人來說,任何追求精神享受的行為都奢侈得難以想象。所以他們千辛萬苦地在堅硬的巖石上畫一頭牛,刻一匹馬,一定是有緣故的。 目前zui合情理的解釋是這樣的:原始狩獵者認為,只要畫頭獵物在巖石上,大概再用他們的長矛或者石斧將它猛戳痛打一頓,那么現(xiàn)實中真正的野獸也會俯首就擒。也就是說,原始人并不把牛、馬、羊的繪畫當作漂亮的東西去欣賞,而是當作具有威力的東西去使用。 這當然只是猜想。然而“圖像具有□□”這一觀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顧愷之是東晉時的一位大畫家,傳說他愛上了鄰家的女孩,但女孩看不上他。顧愷之便把心上人的樣子畫在墻壁上,用針釘住她的心臟,結(jié)果鄰家女孩真的害起心痛病來。后來女孩答應(yīng)跟他談戀愛,顧愷之把針拔去,女孩的病就痊愈了。理性的現(xiàn)代人自然不相信這種巫術(shù),但我們心里其實也保留著某些原始的觀念。不信的話,你可以找一張偶像或是好友的照片,你愿意拿針去戳他的眼睛嗎?應(yīng)該不愿意。雖然你清楚無論怎樣“蹂躪”照片都不會對偶像或朋友造成絲毫損傷,可你還是心有抵觸,隱隱覺得對某個人的圖像不敬就是對其本人不敬,對不對?現(xiàn)代人尚存有這種荒唐的念頭,原始人便更分不清實物與圖畫的區(qū)別。一位西方藝術(shù)史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位歐洲藝術(shù)家在非洲鄉(xiāng)村畫了一些牛的素描,當?shù)鼐用駛牡卣f:“如果你把它們隨身帶走,我們靠什么過日子呢?” 賀蘭山巖石上的《公!泛芸赡芫褪沁@一觀念的產(chǎn)物。當我們把它和唐代韓滉的《五牛圖》(第200—201頁圖39–1)放在一起觀看的時候,必須明白兩件作品之間的根本差異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觀念。對在巖石上刻畫公牛的原始人來說,畫本身美不美不重要,關(guān)鍵是它能否實施獵人需要的□□,幫助他捕獲真正的野牛。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