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宗教為切入點對從16世紀末北美殖民地建立以來400多年的美國對外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得出如下重要結論:第一,宗教觀念是塑造上自總統(tǒng)、下至普通公民的世界觀的重要思想來源,從而能夠持續(xù)地影響外交決策;第二,美國所享有的“免費安全”的地位使得宗教理念和價值觀能夠在其外交政策制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第三,宗教的影響力并非鐵板一塊,也不總是將美國的外交推往同一個方向,這其中既有“靈魂之劍”,亦有“信仰之盾”。
難得的一本對美國外交與宗教關系論述如此深刻的好書。語言通俗易懂,娓娓道來,將400多年的美國歷史中宗教的作用,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安德魯·普雷斯頓,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現(xiàn)為劍橋大學卡萊爾學院的高級講師,專門從事美國史和國際關系史的研究與教學。著有《戰(zhàn)爭委員會:麥喬治?邦迪、國家安全委員會與越南》一書。
序
導論
第一部 “起初”
第一章 信仰之捍衛(wèi)者
第二章 上帝是一位優(yōu)秀的戰(zhàn)士
第三章 □□變革之戰(zhàn)
第二部 美國啟示錄
第四章 世界和諧被破壞
第五章 解放神學
第三部 帝國的命運
第六章 專制主義者的叛教
第七章 國內外的仁慈帝國
第八章 天定命運與其異議者
第四部 美國的使命
第九章 林肯和人道主義干預□□戰(zhàn)
第十章 傳教士和人權帝國主義
第十一章 同為上帝的選民
第十二章 古巴、菲律賓和□□次圣戰(zhàn)
第五部 伍德羅·威爾遜和第二次圣戰(zhàn)
第十三章 理想主義的合成品
第十四章 “基督精兵前進”
第十五章 威爾遜信條
第六部 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第三次圣戰(zhàn)
第十六章 和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先知
第十七章 富蘭克林的簡單信仰
第十八章 大屠殺與戰(zhàn)爭的道德意涵
第十九章 屬靈外交
第二十章 “不尚武的教會”
第二十一章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與對正義及持久和平的追求
第七部 冷戰(zhàn)和第四次圣戰(zhàn)
第二十二章 哈里·杜魯門的信仰及喬治·凱南的神學
第二十三章 冷戰(zhàn)的大祭司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復臨
第二十四章 教會大分裂與共識的神話
第八部 改革與反改革
第二十五章 革命時代的革命教會
第二十六章 “死蔭的幽谷”
第二十七章 “撒旦,退到我后面去吧”
第二十八章 猶太教基督教的外交政策
第二十九章 獅心王羅納德
尾聲 □后一次圣戰(zhàn)
致謝
序
2003 年3 月,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耶魯大學學 生團體也被美國和伊拉克、喬治?W.布什和薩達姆?侯賽因之間的對峙所吸 引。戰(zhàn)爭隨時可能爆發(fā)———這幾乎是一定的。無論人們對戰(zhàn)爭持何種觀點、 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在耶魯還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 都各執(zhí)一詞。從2002 年的整個夏天和秋天一直到新的一年,布什政府及其支 持者為發(fā)動戰(zhàn)爭找出好幾條理由———從國家安全到推動民主以及介乎兩者中 間的理由,不一而足。
這些理由中包括宗教。從對“9?11”恐怖襲擊的□初反應到伊拉克戰(zhàn) 爭前夕,布什自始至終都在用宗教來描述危機。布什沒有必要總是使用美 國為誰而戰(zhàn)這樣的話語:但有時也會說漏嘴,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把伊拉克戰(zhàn) 爭描繪成對伊斯蘭的十字軍東征。然而,按照新聞報道的說法,在那個具有 決定意義的冬天和2003 年的春天,布什總統(tǒng)相信他的精神動力來自于對上 帝的責任感,而且在美國陷入危機之時,是上帝指引著他的行動并保護著美 國。布什在2003 年國情咨文中陳述戰(zhàn)爭理由,宣稱:“我們所珍視的自由不 是美國給這個世界的禮物,而是上帝給人類的禮物!痹谫浻璐朔N禮物的過 程中,美國只是上帝在世間的工具:“我們美國人深深相信我們自己,但不 只限于我們自己。我們不知道———我們也不會聲稱我們通曉人間和上蒼的 全部真理,但我們深信它們,并且對仁慈的上帝充滿信心。愿上帝指引我 們!1 個月之后,布什在納什維爾告訴聽眾:“我們正在經(jīng)受挑戰(zhàn),我們因自 己的信仰而面臨挑戰(zhàn)!彼又鵀橐晾藨(zhàn)爭辯解,說那是針對仇視自由的 原教旨主義者而進行的自衛(wèi)戰(zhàn),那些原教旨主義者得到了薩達姆?侯賽因 的支持和鼓勵!八麄円幌氲竭@樣一個事實就切齒痛恨,即在這樣一個偉 大的國家,我們能夠以自認為合適的方式來崇拜萬能的上帝?赡茏屗麄兏鼮閼嵟氖,我們不會改變”。 薩達姆?侯賽因同樣使用宗教來形塑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薩達姆宣稱,與墮落的異教徒美國人不同的是,伊拉克人有著“光榮的信仰”,“真主不喜歡弱 者。”受到總統(tǒng)鼓勵的伊拉克神職人員也試圖召集信眾投入戰(zhàn)斗。奧薩馬? 本?拉登是世俗伊拉克復興黨的公開敵人,但他傳遞出特別明確的宗教信息。 這位基地組織的領袖在戰(zhàn)爭前的一段音頻信息中警告說,美國人就是“要占 領伊斯蘭前首都的十字軍,這場十字軍征戰(zhàn)就是針對伊斯蘭人民的戰(zhàn)爭”,是 為了征服我們的宗教并偷走我們的石油,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尤其是伊拉克 的穆斯林必須準備行動,對此種令人厭惡的進攻展開圣戰(zhàn),并確保彈藥和武器 儲備充足。這是他們的責任!边@是本?拉登自“9?11”以來一直傳遞的信 息,事實上,這也是他自20 世紀90 年代對美國進行首次圣戰(zhàn)以來一直傳遞的 信息。
那時我正是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一名年輕講師,距離我完成有關麥克喬 治?邦迪和越南戰(zhàn)爭的起源的博士論文時間不長。在2002 年的秋天,我在一 個大班上講授越戰(zhàn);在春季學期,我就冷戰(zhàn)□動蕩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開設了 一個小型研討班,內容涉及從約翰?F.肯尼迪的“豬灣事件”到吉米?卡特的 伊朗人質危機在內的話題。這是一種離奇的體驗,在考察冷戰(zhàn)的同時,一段相 似的歷史正在我們面前實時展開。不過除了“9?11”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2003 年 與1973 年大不相同。美國不再脆弱,而是看起來不可戰(zhàn)勝;美國沒有受到越 戰(zhàn)這種災難的影響,而是在冷戰(zhàn)、海灣戰(zhàn)爭、巴爾干戰(zhàn)爭和將阿富汗塔利班政 權趕下臺的過程中取得一系列勝利。盡管林登?約翰遜和理查德?尼克松眼 睜睜地看著他們的總統(tǒng)任期耗費在印度□□,記憶中似乎同樣強大的總統(tǒng)喬 治?W.布什卻決定按照民主的美國形象改造中東。對于一個美國外交史的 專家而言,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時代。
我的學生和我就反恐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展開過許多討論,正 如我們對古巴和智利、越南和柬埔寨、伊朗人質事件和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這些問題的檔案所進行過大量思考一樣。只要他們避免嘩眾取寵的爭論,同時將自 己對于紛繁現(xiàn)實的判斷建基于認真了解同樣復雜的歷史之上,我就對此表示 鼓勵。但是,令所有學生困惑的問題是:在通常講求現(xiàn)實利益的外交世界中, 尤其是美國外交中,何以會有宗教的一席之地?為何布什會利用宗教比喻和 修辭來為他的外交政策辯解?這正常嗎?在過去的百年中也有總統(tǒng)乞靈于上 帝和耶穌來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嗎?又或者布什只是一個后現(xiàn)代世界中的前 現(xiàn)代錯亂?我告訴他們我所知道的,但我所知道的就那么多:有些總統(tǒng)只是將 宗教作為一種政治策略,它常常被用于為干預進行解釋或辯解,但在大多數(shù)情 況下,宗教是一種背景噪音和政治填充物,在美國外交史的研究中并不特別重 要。我讓學生去研究幾位常常受到懷疑的人物———伍德羅?威爾遜、約翰? 福斯特?杜勒斯和吉米?卡特———他們恰好是非常虔誠又時而使用宗教言辭 的領導人。僅有幾位學者淺嘗輒止地探討了一點宗教與外交之間的更寬泛的 聯(lián)系,而我也將他們的書推薦給了學生。但在其他方面,我沒有太多的 思考。
我無法說出準確的時間,但就在那個春天的某個時間點,我開始對宗教有 了進一步的思考。我饒有興趣地查看了一些書目指南、圖書館目錄和期刊數(shù) 據(jù)庫。讓我吃驚的是,現(xiàn)存文獻并沒有□□我向學生提過的那些常常被質疑 之事。不過,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外正在出現(xiàn)。塞思?雅各布斯(Seth Jacobs)、米蘭妮?麥克阿里斯特爾(Melani McAlister)和安德魯?羅特(AndrewRotter)這三位同事□近發(fā)表了令人激動且極富創(chuàng)新性的文章,闡釋了冷戰(zhàn)時 期宗教對美國外交的影響:雅各布斯討論越南戰(zhàn)爭、麥克阿里斯特爾論及中 東、羅特則研究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是這些文章似乎是一般性的世俗規(guī)則中 的某種一次性的宗教例外。我?guī)缀醪恢溃@些文章已經(jīng)處在美國外交史研 究的重要趨勢的□前沿。
我對美國宗教史也非常熟悉,因此接下來轉向這個領域。當查閱了相關文獻后,我發(fā)現(xiàn)某些非常有趣的事:宗教史學家研究外交就如同外交史學家研 究宗教那樣,既不常見也不系統(tǒng)。然而,他們的著作中隨處可見對宗教在戰(zhàn)時 和外交危機中的有趣討論,盡管他們關注的是外交政策如何影響了宗教而不 是相反。和外交史學家不同的是,宗教史學家并不僅僅關注常被質疑之事。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卻又令人不安的奇怪發(fā)現(xiàn)。在形塑美國方面,很難想 到有比宗教和外交事務影響更大的兩個學科。也很難找到哪個學科的文獻像 這兩個學科的文獻那樣浩繁、多元或者充滿爭議;在歷史分析的類別中,大概 只有種族和經(jīng)濟學能與之匹敵。至少對我來說,問題在于宗教史學家只對宗 教問題感興趣,比如,他們討論一戰(zhàn)并非為了解釋戰(zhàn)爭,而是為了了解宗教如 何對戰(zhàn)爭作出反應或者如何被戰(zhàn)爭所改變。同樣,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的歷史 學家對宗教問題也沒有什么特別興趣。這兩個領域常見的現(xiàn)象是,彼此互相 提及,卻極少有學者以一種持續(xù)和有意義的方式來整合這兩個學科。然而,這 兩個學科肯定有那樣的歷史瞬間,即以一種有趣和發(fā)人深省的方式進行會合。 基于這樣的見解,我開始寫作這本書來回答我學生的問題———當然也是我自 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