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旅游攝影類圖書。
昌都,地處大橫斷與大香格里拉的交會處,擁有三江并流的世界級風景和鮮為人知的超大冰川群,是國道317、318、214、349(川藏中線)四條進藏路線的必經(jīng)之地。本書以四條進藏路線為線索,邀請在幾條路線上擁有多年探索經(jīng)驗的作者謝罡、卡布、孫吉、老魚撰寫,將“二花二草(兩大草原和兩大花海)、三江三山、四路四桃源(四條路線與四個桃源)”的昌都重點推介內(nèi)容貫穿其中,在大家關注的西藏重點探索目的地上加上一個“昌都”。
四條優(yōu)選進藏路線,
四位熟悉路線的戶外專家,
多方位、翔實的出行經(jīng)驗分享,
深入康巴腹地——昌都,不可錯過的風景!
序言
從康巴人到康巴腹地
在藏區(qū)的俗語中,向有“法域衛(wèi)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說。從我第一次入藏,到如今也有16年了。雖然走過了藏區(qū)的很多地方,但是對康巴人始終保持著好奇和探究的熱情。
康巴人在哪里?我們從地理區(qū)域上標注康巴藏區(qū),它大致包括了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縣,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市,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等地區(qū)。“康”還有“邊地”的意思,這個邊地是對于衛(wèi)藏地區(qū)而言,因此這個字將康巴地區(qū)的歷史地理信息描繪得清晰明了?蛋筒貐^(qū)特殊的地理區(qū)位,使得生活在這里的康巴人較早地接受了來自青海、甘肅等地的黃河文化,來自四川的巴蜀文化、長江文化,以及來自彝族、納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文化的精粹,并將其融入自有的民族文化之中,逐漸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與康區(qū)獨特個性交匯、具有豐富內(nèi)涵和底蘊的康巴文化。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的康巴漢子。那是在2004年10月《中國國家地理》組織的川藏線活動中,車隊在昌都市芒康縣境內(nèi)路邊休息時,一位高大帥氣又略帶羞澀的康巴漢子經(jīng)過,他頭上紅色的“英雄結(jié)”最先搶入眼簾,接著是他的鼻子,我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好看的鼻子!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康巴漢子,他們魁梧的身材和棱角分明的面龐,尤其是挺拔的鼻子,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了解康巴漢子是在2012年5月,藏族朋友多吉就是生活在金沙江畔的典型康巴漢子。他受朋友委托接待我,耐心地等我開完會,請我去吃地道的藏餐。多吉非常豪爽,大包大攬安排著我的行程,給了我太多的“驚喜”:帶著我和攝影師去拍傳統(tǒng)的手工氆氌(一種毛織品)作坊、打阿嘎(一種房屋修筑方式)的老百姓……只要是我想拍攝采訪的,不管是什么犄角旮旯,多吉都會幫我找到最“原汁原味”的。一路上,我們都在聊“康巴漢子”,我的“十萬個為什么”圍繞著“康巴漢子隨時迸發(fā)的血性”開始。多吉讓我了解到:康巴人生活在高原峻拔、山峰壁立、江河奔流的地方,這里的漢子粗獷、大方、豪邁,恩怨分明,他們是這世上最不愿意跟你“廢話連篇”,最“單刀直入”的男子漢。
康巴人展現(xiàn)出的自由、奔放、灑脫及其虔誠的信仰,十多年來一直激發(fā)著我探究的好奇心: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就了康巴人?我想,探秘“康巴腹地——昌都”會是很好的切入點。通過這本書,希望所有讀者能和我一起了解康巴人生活的區(qū)域和環(huán)境。
昌都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是西藏的東大門,和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僅一江之隔。昌都所處的橫斷山區(qū),在板塊的作用下,形成了山脈南北向并行的景觀,也構成了一條條進藏的通道!按髾M斷”“三江夾三山”“進藏古官道”“康巴腹地”等諸多標簽都和這里有關。
昌都既是康巴腹地,又是橫斷山區(qū)與大香格里拉的交會處。它從來不缺壯闊的景觀,除了三山、三江打造的景觀帶,昌都的西北橫亙著念青唐古拉山脈,其中隱藏著少為人知的布加冰川;昌都的東南角巍然聳立著梅里雪山,大山與峽谷中遍布著迷人遼闊的景色。昌都的多元性和豐富性,更在于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jié)合和相得益彰。
2019年,我再次帶著攝影師和媒體采風團踏上昌都的土地,從214國道、349國道、317國道到318國道,一路的自然和人文美景,讓我流連忘返。而我對昌都“二花二草、三山三江、四路四桃源”探秘路線的勾勒,也越來越清晰:類烏齊康巴花都、伊日峽谷花海和邦達草原、美玉草原,是女性特有的花海與草原情結(jié);昌都境內(nèi)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并行奔流,和聳立在三江之間的三座名山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達瑪拉山—芒康山(寧靜山),共同架起了昌都“三山三江”的地理格局,這是男性特有的胸懷;作為交通樞紐的昌都,有四條國道穿過,分別是:317國道、318 國道、214 國道和349 國道(原303省道)。這些公路的昌都段正好跨越橫斷山區(qū),恰是青藏高原向周邊下降的高山峽谷區(qū),地形復雜崎嶇,景觀豐富多元。在四條線路上,我們挖掘了四個獨具特色的“桃源”景觀:丁青縣孜珠山一帶獨特的象雄文化傳承區(qū)域、怒江峽谷的溫泉果園綠洲—— 東壩鄉(xiāng)區(qū)域、然烏湖與來古冰川一帶的湖泊冰川區(qū)域,以及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茶馬古道上的天主教堂文化區(qū)域。這樣的構架打造出昌都的“四路四桃源的絕美風景線”,也讓所有旅行者心生向往。
關于本書
去年推出的《入藏八線》備受讀者好評,今年我們將目光聚焦在西藏昌都,以貫穿昌都的四條進藏線路為主線,將“二二三三四四”的內(nèi)容貫穿在昌都的四條路線里。我們邀請了在這幾條路線上擁有多年探索經(jīng)驗的謝罡、卡布、孫吉、老魚分別作為每條線路的作者,他們也是《中國國家地理》常年合作的作者和攝影師。歷經(jīng)一年傾心打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這本內(nèi)容全面、專業(yè)翔實、貼心實用的探秘書,帶你進入康巴腹地。
——才華燁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副社長& 新媒體CEO
才華燁,畢業(yè)于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共產(chǎn)黨員,現(xiàn)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副社長、新媒體CEO,富有二十多年新聞媒體從業(yè)經(jīng)驗,十五年媒體企業(yè)高層管理經(jīng)驗。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的15年期間,對青藏高原情有獨鐘,足跡遍布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肅藏區(qū),曾經(jīng)三次帶隊深入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國內(nèi)唯一抵達阿爾金無人區(qū)三大湖泊的女性媒體人,并多次行走在進藏的各條路線上。其主編的圖書《入藏八線》,市場反應良好,已加印多次。
01 G214昌都段:縱越昌都的景觀大道 自然地質(zhì)景觀與多樣人文觀賞之旅
通達主路
從芒康到類烏齊:豐富多樣的康巴腹地景觀
東壩:撩人的世外桃源
鹽井:散落在茶馬古道旁的歷史遺珍
深入輔路
察雅:擁有豐富人文的探索地
02 G317昌都段:橫斷天路 象雄文化與古冰川地質(zhì)探尋之旅
通達主路
江達:入藏門戶
卡若:水流交匯的重鎮(zhèn)
丁青:鯨浮出水面的脊背
丁青孜珠寺:傳說中的外象雄中心
深入輔路
貢覺三巖:傳說中的帕措和民居
波羅古澤木刻:藏族木刻之美
03 G318昌都段:重新定義的深度人文之美 冰川桃源與歷史人文體驗之旅
通達主路
芒康:從“亞洲的天堂走廊”進藏
左貢:“小三江并流”與“三大寺”
八宿:草原、神山與冰川桃源
深入輔路
八宿之北:攝影新天堂與昌都文物第一寺
04 G349昌都段:歷史厚重的人文大道 古道遺址與自然風光探索之旅
通達主路
洛。貉刂殴俚狼靶
邊壩:“吉祥火焰”照耀的寧靜之地
深入輔路
金嶺鄉(xiāng):翻越天險才可進入的秘境
從芒康到類烏齊:豐富多樣的康巴腹地景觀
214國道跨越昌都的距離最長,連接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區(qū)域最多,景觀呈“串珠”狀分布。沿著214 國道從芒康縣到類烏齊縣,干旱河谷、山峰雪山、紅層地貌、森地草原、塔林寺院等景觀漸次進入視野,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瀾滄江干旱河谷:宜人宜居的地方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占據(jù)了藏東地理地形的半壁江山,三條大江流經(jīng)的三大峽谷,也是三大典型的干旱河谷,這是昌都地區(qū)最突出的自然景觀和地貌特點。
1987年,我第一次沿214國道進藏,途經(jīng)德欽奔子欄時,看到金沙江峽谷兩岸沙礫瘠壤,基巖裸露,灌叢稀疏,荒涼的環(huán)境讓我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然而我又好奇,峽谷如此荒涼,為什么山頂卻大面積生長著高大茂密的喬木?為什么河谷地帶的臺坎地郁郁蔥蔥,青翠的田園和綠樹圍繞著一棟棟獨特的藏族民居?后來慢慢才知道,干旱河谷并非窮山惡水,它是大自然精彩的地質(zhì)景觀,其獨特的地貌形態(tài)早已存在于我們這個星球上,億萬年來一直展示著獨具一格的地質(zhì)之美。
干旱河谷的形成有地質(zhì)和氣候的基礎內(nèi)因,主要還是暖濕氣流在翻越峽谷兩側(cè)高山迎風坡時爬坡變冷引發(fā)降水,所以山頂降雨頻繁,植被茂盛,喬木高大。另一方面,氣流經(jīng)背風坡下降變熱,到達谷地時成為干燥熾熱、焚燎植物的“焚風”;同時,谷地在陽光照射下,江河溪流受熱蒸騰形成“山谷風”,非但沒有增加空氣濕度,反倒加劇了“風干”程度,造就植被稀疏、土壤貧瘠、基巖裸露、高溫高熱的干旱河谷。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干旱河谷卻成為藏東地區(qū)人類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事實上,河谷谷底海拔低、氣溫高、氧氣充足,峽谷兩側(cè)陡峭高聳,阻擋冷空氣進入谷地,使谷地成為天然的避寒“保溫帶”。同時,谷底的水資源豐富,溪流溝壑中分布著有限的植被。在遠古流水侵蝕而成的堅固河槽臺坎地,以及沖積扇和洪積扇長期堆積形成的地質(zhì)穩(wěn)定的緩坡地,千百年來,當?shù)厝送ㄟ^對其利用和改造,擴展面積、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廣種植物等,建造出一方溫暖濕潤、適合農(nóng)作物等植物生長、宜人宜居的局部環(huán)境。
214國道大部分路段沿瀾滄江干旱河谷延伸,沿線有臺坎坡地的地方,就有田園民居、樹木植被的分布,就有麥浪翻滾、瓜果飄香的景象。這不僅是優(yōu)良的生存平臺,在褐黃背景里,一塊塊綠洲、一片片民居,與雪山、峽谷、江河共同繪制出一處處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沿著瀾滄江往下,如美鎮(zhèn)是觀賞干旱河谷自然景觀的打卡地。芒康縣瀾滄江峽谷如美段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別,位于他念他翁山扎隆雪山南側(cè),地質(zhì)復雜,坡壁陡峭,多隘谷地形,瀾滄江水面到山峰的高差超過3000米,干旱河谷分帶特征十分明顯。從海拔4376米的拉烏山山口到海拔3911米的覺巴山山口,直線距離不足25公里,而公路距離卻達到了60余公里。也就是說,在這段跨越峽谷的公路上,可以完整觀賞“山頂白雪皚皚、喬木高大茂盛,山腰植被稀疏、土壤貧瘠,山下氣候炎熱、民居秀麗、農(nóng)耕繁忙”的干旱河谷景象。
峽谷兩側(cè)的拉烏山和覺巴山,多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頂常有積雪,多高山流石灘,零星分布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在海拔3000~4000米的迎風坡分布著川西云杉、冷杉、紅杉、高山櫟等組成的針闊葉混合林,以圓柏為主的稀疏而低矮的森林則分布在陽坡。從海拔3000米的森林帶下線到海拔2600米的瀾滄江一帶,眼望之處盡是裸露的黃壤礫石和風化石灰?guī)r,稀疏生長著白刺花、巖生忍冬、毛球蕕、鞍葉羊蹄甲和旱生禾本科草類植被。南北是陡峭的隘谷區(qū),瀾滄江水從北面的槽谷中奔流而出,流經(jīng)縱長3公里的如美鎮(zhèn)河槽臺坎地中央,向南流入新的隘谷區(qū)。東北部有絨曲,西接瀾滄江,東至拉烏山,是該地域唯一相對平緩的坡谷帶。
春夏兩季穿越絨曲河谷是一種美的享受,荒涼的河谷里蕩漾著綠意,河谷兩側(cè)是茂盛的高山櫟與冷杉混合林和綠茵茵的灌叢草甸,谷地上幢幢精美的民居,周圍楊樹青青,桃梨花開,青稞麥浪,牛羊遍地,幾許的詩情畫意。
坐落在峽谷最低處的如美鎮(zhèn)海拔2600米,和沿線動輒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相比氣候溫暖得多,物產(chǎn)豐富,是高寒區(qū)抵御寒冷的理想地。四周被高山封閉,只有一條國道東西穿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及人員食宿休整和物資集散地。
瀾滄江昌都段的下游便是芒康縣,而納西民族鄉(xiāng)是峽谷深處的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沒有“標準”可循,不同審美觀有不同的解釋,只是共同認為“桃花源”都是與外界聯(lián)系少、局部自然環(huán)境好、物產(chǎn)豐富、宜人宜居的封閉之地。
瀾滄江峽谷納西民族鄉(xiāng)南北段就是這樣,它被紅拉山隔斷在峽谷深處,谷底平均海拔2200 米,兩側(cè)卻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只有214國道穿行其中。這一段是瀾滄江流域緯度最低、氣溫最高、林線最低、水資源最豐富的地段。盡管山頂白雪皚皚,山麓卻氣候溫暖、物產(chǎn)豐富。這段長65公里的瀾滄江段,兩岸零零落落地分布著芒康縣的木許鄉(xiāng)、納西族民族鄉(xiāng)、曲孜卡鄉(xiāng)下轄的32個村一萬余人。精美的藏族民居錯落有致,柔美的田園里青稞、小麥、玉米、土豆綠油油,還有葡萄、西瓜、核桃、梨、石榴、桃樹等組合豐富多樣。不曾想到,億萬年形成的干旱河谷竟如此之美。
以瀾滄江為界,東岸為云南,西岸為西藏。木許鄉(xiāng)緊鄰瀾滄江,是干旱河谷的典型村落之一。放眼望去,村落之上盡是裸露的基巖,紅褐色的土壤多含硅鐵化物,利于吸熱儲溫,使地表升溫。而村里田園整齊,植被茂密,農(nóng)作物豐富多樣。
納西民族鄉(xiāng)和曲孜卡鄉(xiāng)是這段峽谷中面積最大的臺坎坡地,水資源豐富,溝壑縱橫,氣候干熱,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曲孜卡鄉(xiāng)還有溫泉分布,因此成為干旱河谷里氣候溫暖宜人的康養(yǎng)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