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往往系于一些充滿戲劇性的時刻,它們是人類命運攸關的時刻,也是“人類群星閃耀時”,而《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名著閱讀力養(yǎng)成叢書》正是揭示這些特別時刻的一部作品。茨威格在忠于歷史和真實的基礎上,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描繪了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現(xiàn)了異彩紛呈的歷史畫卷。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名著閱讀力養(yǎng)成叢書》問世后,不斷再版,至今在世界上仍擁有大量讀者,長銷不衰。
“新課標”以及根據(jù)“新課標”編定的國家統(tǒng)一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個重要的理念:語文學習必須建立在廣泛的課外閱讀基礎之上。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qū)別是:其他一些學科的學習有可能在課堂上就得以完成,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課堂學習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語文學習的完成須有廣泛而有深度的課外閱讀做保證——如果沒有這一保證,語文學習就不可能實現(xiàn)既定目標。我在有關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學的各種場合,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課堂并非是語文教學的唯一所在,語文課堂的空間并非只是教室;語文課本是一座山頭,若要攻克這座山頭,就必須調(diào)集其他山頭的力量。而這里所說的其他山頭,就是指廣泛的課外閱讀。一本一本書就是一座一座山頭,這些山頭屯兵百萬,只有調(diào)集這些力量,語文課本這座山頭才可被攻克。一旦涉及語文,語文老師眼前的情景永遠應當是:一本語文課本,是由若干其他書重重包圍著的。一個語文老師倘若只是看到一本語文教材,以為這本語文教材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那么,要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學好語文,幾乎是沒有希望的。有些很有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往往采取一種看似有點極端的做法,用很短的時間一氣完成一本語文教材的教學,而將其余時間交給學生,全部用于課外閱讀,大概也就是基于這一理念。
關于這一點,經(jīng)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加之深入的理性論證,語文界已經(jīng)基本形成共識。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所謂的課外閱讀,究竟閱讀什么樣的書?又怎樣進行閱讀?在形成“語文學習必須建立在廣泛的課外閱讀基礎之上”這一共識之后,擺在語文教育專家、語文教師和學生面前的卻是這樣一個讓人感到十分困惑的問題。
有關部門,只能確定基本的閱讀方向,大致劃定一個閱讀框架,對閱讀何種作品給出一個關于品質(zhì)的界定,卻是無法細化,開出一份地道的足可以供一個學生大量閱讀的大書單來的。若要拿出這樣一份大書單,使學生有足夠的選擇空間,既可以讓他們閱讀到最值得閱讀的作品,又可避免因閱讀的高度雷同化而導致知識和思維高度雷同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則需要動用讀書界、語文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等領域和行業(yè)的聯(lián)合力量。一向有著清晰領先的思維、宏大而又科學的出版理念,并有強大行動力的浙江文藝出版社,成功地組織了各領域的力量,在一份本就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書單基礎上,邀請一流的專家學者、作家、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語文老師、閱讀推廣人,根據(jù)“新課標”所確定的閱讀任務、閱讀方向和閱讀梯度,給出了一份高水準的閱讀書單,并已開始按照這一書單有步驟地出版。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詩人、翻譯家和傳記作家。他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包括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傳記《三大師傳》《羅曼·羅蘭》,回憶錄《昨日的世界》,等等。羅曼·羅蘭稱他是“奧地利的市民社會高貴的代言人,對他們的能力和弱點,魅力和絕望的描寫者”。他還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曾經(jīng)從事反戰(zhàn)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流亡巴西,因目睹“精神故鄉(xiāng)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理想破滅的絕望,與妻子雙雙自殺。
不朽的逃亡者
拜占庭的陷落
亨德爾的復活
一夜天才
滑鐵盧決定勝利的一瞬
瑪里恩巴德哀歌
黃金國的發(fā)現(xiàn)
壯麗的瞬間
飛越大洋的句話
逃向上帝
南極爭奪戰(zhàn)
封閉的列車
西塞羅之死
夢的破滅
譯者后記
閱讀測評
閱讀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