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镠先生與他的《國學講演錄》
虞云國
程應镠(筆名流金)先生的《國學講演錄》曾編入《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這是程門弟子為他從教五十周年編的論文集,但出版已在他去世次年。其后又輯入《程應镠史學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這次,承蒙北京出版社列入“大家小書”系列,以便面向更多的讀者。借此機會,對該書相關問題略作評介。
一
1983年9月,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成立,流金師出任所長;古籍研究所成立之日,也是其下屬古典文獻專業(yè)首屆開學典禮之時。那年年初,為推進新時期古籍整理人材的培養(yǎng),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決定,除北京大學中文系原設的古典文獻專業(yè)外,在三所高校增設同一本科專業(yè)。經(jīng)流金師多方努力與再三爭取,上海師大與原杭州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同時獲準。他對文獻專業(yè)建設極為重視,不但親自遴選在讀的歷史、中文兩系優(yōu)秀學生轉為文獻專業(yè)首屆本科生,而且親力親為地確定了課程設計與師資配備。
1985年,文獻專業(yè)通過高考直招新生,與此前從文史兩系轉入的在讀生有所不同,入學之初,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即便不是略無所知,也是知之不多的。針對這一現(xiàn)狀,在文獻專業(yè)迎新會上,流金師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
為了國家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我們要整理古籍,要建立這樣的一個專業(yè)。你們將要學習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思想、歷史、科學。要學好這個專業(yè)是不容易的!跋入y而后獲”,要經(jīng)歷一些崎嶇、艱難,才能有所收獲。要立志,要下決心為建設我們的新文化作出貢獻。要在這方面成為專家,大學四年,只不過打基礎。(《程應镠先生編年事輯》508頁)
為了盡快讓這批新生進入角色,學好專業(yè),流金師以古稀之年親上講臺講授“國學概論”基礎課。《國學講演錄》便是當年他為本科生上課的講義。
此前,他曾講過經(jīng)學與史學,但講“國學概論”中《經(jīng)學舉例》與《史學通說》時仍頗有增刪調整,加入了新內容;而《諸子概論》與《文學略說》則完全是新寫的。據(jù)其《復出日記》,1985年9月22日,“寫《國學概論》緒言,得三千五百字”。這是他開筆寫講義之日,其后這類日記頗多:10月13日,他為備課,“重讀《先秦名學史》”;12月1日,“寫講稿,寫畢韓非子”;12月22日,“寫《國學概論》講稿,完成子學最后一章”。1986年4月4日,“寫中國文學略論二千余字”;當月,他數(shù)次記及“續(xù)寫文學講稿”,最后一條為25日。故可推斷,他寫《國學概論》講義終于此日。
這門課程講授始于1985年新生入學不久,與講義起稿幾乎同步!稄统鋈沼洝芬灿杏涊d:這年10月7日,“上課,孔子還未講完”;10月14日,“講孔子畢,開始講孟荀”;10月21日,“上課,僅講畢孟子,荀子開了個頭”。當年,流金師學術活動頻繁,但即便外地赴會,必定及時補上,1986年4月25日記有“晚為學生補上兩小時課”。同月,他決定辭任所長,在辭職報告里特別聲明:“本學期所授《國學概論》一課,當繼續(xù)講畢!弊阋娝麑@門課程有多重視。這年9月,在改任名譽所長前,他與文獻專業(yè)學生再次座談學習及課程設計,在交接講話時強調:“古文獻專業(yè),我們已辦過一屆,事實證明,他們畢業(yè)后是有工作能力的,這同我們的課程設置有關!辈谎远,流金師說的課程設置,當然包括他親自設席的“國學概論”。遺憾的是,由他精心設計的這門課程,僅上過一輪;但所幸的是,他為這門課留下了相對完整的授課講義。
二
這冊《國學講演錄》的特色略有如下方面。
其一,初級入門的針對性。由于當年聽課對象都是未窺文獻學之門的大學生,課時也有限制,而國學知識的涵蓋面卻不容有大缺漏。講稿必須拿捏得當,體現(xiàn)出獨有的針對性。例如,他在《史學通說》里先概述了史籍分類與史書體例,其后僅著重評述了紀傳體與編年體,而不再介紹其他類別與體裁。之所以如此酌定,顯然考慮到,這兩類史書構成了中國古代史的基礎史料,是文獻專業(yè)本科生必須掌握的,其他內容隨著他們學習的循序漸進,不難自學解決。而“史與論”一節(jié)則較充分地論列了史與論的關系,史料的收集與整理,史論、史識與史德等,也無非認為這些史學理論與方法對學生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文學略說》開頭交代,這部分“小說、戲曲就不講了”,但隨即點明“王國維、魯迅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超越前人”,既表明并非把小說、戲曲劃出國學,也意在開示學生自去參看《宋元戲曲史》與《中國小說史略》,補上這一環(huán)節(jié)。
其二,教學互動的現(xiàn)場感。流金師對講課有其境界追求:“每上完一節(jié)課,就像是寫了一首詩,完成了一篇創(chuàng)作!睘榱诉_到這種境界,他習慣將每堂課要講的每句話寫成講稿,及至開講卻并不完全受講義拘束。他在《國學講演錄》中,往往將自己的經(jīng)歷、體悟與感情傾注其中,講稿背后有其人在。例如,講《離騷》時自述曾集《離騷》句為挽聯(lián)憑吊聞一多,講詞的平仄與押韻時,引自己“歷盡風霜”重到杭州作《臨江仙》以寄感慨,都令讀者能想見其為人。國學內容盡管專深,但從講義仍能一窺他授課時語言的生動性與敘述的細節(jié)化。例如,他講漢高祖“不好儒”,卻召儒士叔孫通定朝儀,牽綰《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所載說:“劉邦不歡喜他,至于他是否也被劉邦脫掉帽子,在里邊撒過尿,就不知道了”;“叔孫通大概也是很識相的,弟子有一百多,他一個也不向劉邦推薦,推薦的盡是‘群盜壯士’”,形象生動地凸顯了漢初儒學的落寞命運。
其三,一家之言的啟悟性。同樣講“國學概論”,每個名家取舍未必盡同,評騭也有出入。這冊講義也是流金師的一家言,其中不乏獨到之見。例如,他評黃庭堅詩“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時,引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作為對照,提出唐詩是音樂、宋詩是圖畫的審美觀。再如,在論及私撰正史時,他直言道:“《新五代史》實為最無價值的一種。從史料學言,是如此;從史學言,也是如此!弊鳛樗问穼<,他當然明白歐陽修“義例史學”在宋學形成中的地位,但彼是思想史上的價值,此是史學史上的評判,兩者不容混淆。對這些一家之言,讀者盡可以贊同或商榷,論其初衷也旨在給人啟發(fā)與令人思索。
三
作為學術文化概念的“國學”出現(xiàn)在清季民初,其大背景是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之后,整個國家民族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西學也挾西潮澎湃之勢沛然而至。而“國學”的提出,毋寧說是學術界為固守中國本位文化,對西學刺戟的應激反應,毋庸諱言,其中也摻雜著民族主義的偏頗!皣鴮W”概念從最初提出到廣為接受,盡管與當時中國政治現(xiàn)狀息息相關,卻是學界與學人自覺自發(fā)的學術行為,未見有國家權力刻意運作其間。自20世紀初葉“國學”一詞流行以來,曾如有學者所說:什么是國學、國學是否妨礙中國“走向世界”以及國學(或其后來的變體“中國文化史”)自身怎樣走向世界,都是當年學人與學術社會非常關注并一直在思考和爭辯的大問題(參見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于“國學”的思想論爭·自序》)。實際上,從1919年到1949年間,學界與學人已大致認同將“國學”趨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章太炎、呂思勉與錢穆等大師那些以“國學”命名的名著都傳達出這一旨趣。
但細加推究,各家指涉的范圍卻頗有異同。1922年,章太炎演講《國學概論》(由曹聚仁記錄),除概論與結論外,僅包括經(jīng)學、哲學(也即子學)、文學三部分。1935年至1936年,他在章氏國學講演會的《國學講演錄》新增了小學與史學,或應視為他對國學范疇的晚年定論。據(jù)此,章氏的國學內涵大體對應中國傳統(tǒng)的四部之學,從現(xiàn)代學科分類來說,國學即指研究中國古代經(jīng)學(包括小學,即語言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的專門之學。1942年,呂思勉為高中生講《國學概論》(有黃永年記錄稿),內容僅限中國學術思想史;據(jù)黃永年說,其師當時為學生同時開設“中國文化史”,并不認同“國學”變體為“中國文化史”的取向,在呂思勉看來,“中國文化史”還包括社會等級、經(jīng)濟情況、生活習慣、政治制度,以至學術宗教等各個方面,應作綜合的歷史的講述。1928年,錢穆完成其《國學概論》的全部講稿,如其弁言所說,范圍限于“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時賢或主以經(jīng)、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亦難賅備,并與本書旨趣不合,竊所不取”,與章氏明確立異。約略言之,20世紀上半葉,在“什么是國學”上,大體就是章太炎式的四部之學、呂思勉—錢穆式的學術思想史、變體的中國文化史這三種路向。盡管取徑各有異同,卻都是在學術共同體內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進入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文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嚴重斷裂,“國學”之說自然不可能出現(xiàn)。直到改革開放后,國人反思曾經(jīng)的文化破壞與價值失范,這才認識到,蔑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精華的東西,是要遭報復的;深感有必要重拾那些曾被“革命”摧毀的東西,找回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價值支柱。于是,在上世紀末至新世紀初,出現(xiàn)了新一波“國學熱”,大背景盡管仍與當時社會呼吸相關,卻依然是學界與民間自發(fā)自覺的推動,但民族主義的偏見已頗有消退。不過,隨著建制性的介入,這波“國學熱”開始走音跑調,隨之引發(fā)了詰疑、責難乃至抨擊的聲音,近年甚至有直斥國學為“國渣”者。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剔除其中的情緒化因素,歸根結蒂,還是在究詰20世紀上半葉就在思考與激辯的老問題:什么是國學?國學是否妨礙中國“走向世界”?這一困惑,應該說當下依然存在。實際上,只要有理性的思考,這一困惑是不難破解的。誠如1931年錢穆在《國學概論》弁言里指出:“學術本無國界!畤鴮W’一詞,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奔热蛔鳛閷W術概念的“國學”,其成立、存在與延續(xù),僅僅只是對西學東來的一種應激性反應,那么,當中國人對中國文化具有真正的自信,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秉持真正的包容,這種應激性歸于平復之時,“國學”作為一時代的名詞也將自然而然地退出學術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