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用經(jīng)典滋養(yǎng)靈魂
龔鵬程
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經(jīng)典。經(jīng),指其所載之內(nèi)容足以做為后世的綱維;典,謂其可為典范。因此它常被視為一切知識、價值觀、世界觀的依據(jù)或來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來則成為該民族累世傳習、諷誦不輟的基本典籍;蚍Q核心典籍,甚至是“圣書”。
佛經(jīng)、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等都是如此,中國也不例外。文化總體上的經(jīng)典是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依此而發(fā)展出來的各個學門或?qū)W派,另有其專業(yè)上的經(jīng)典,如墨家有其《墨經(jīng)》。老子后學也將其書視為經(jīng),戰(zhàn)國時便開始有人替它作傳、作解。兵家則有其《武經(jīng)七書》。算家亦有《周髀算經(jīng)》等所謂《算經(jīng)十書》。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經(jīng)》,飲茶有《茶經(jīng)》,下棋有《弈經(jīng)》,相鶴相馬相牛亦皆有經(jīng)。此類支流稗末,固然不能與六經(jīng)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個領域中的核心知識地位,卻是很顯然的。
我國歷代教育和社會文化,就是以六經(jīng)為基礎來發(fā)展的。直到清末廢科舉、立學堂以后才產(chǎn)生劇變。但當時新設的學堂雖仿洋制,卻仍保留了讀經(jīng)課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才開始廢除讀經(jīng)。接著,他主持北京大學時出現(xiàn)的“新文化運動”更進一步發(fā)起對傳統(tǒng)文化的攻擊。趨勢竟由廢棄文言,提倡白話文學,一直走到深入的反傳統(tǒng)中去。論調(diào)越來越激烈,行動越來越魯莽。
臺灣的教育、政治發(fā)展和社會文化意識,其實也一直以延續(xù)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學為號召。故其反傳統(tǒng)氣氛,及其體現(xiàn)于教育結(jié)構(gòu)中者,與當時大陸不過程度略異而已,僅是社會中還遺存著若干傳統(tǒng)社會的禮俗及觀念罷了。后來,臺灣朝野才惕然憬醒,開始提倡文化復興運動,在學校課程中增加了經(jīng)典的內(nèi)容。但不叫讀經(jīng),乃是摘選《四書》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為補充。另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開始做經(jīng)典的白話注釋,向社會推廣。
文化復興運動之功過,誠乎難言,此處也不必細說,總之是雖調(diào)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傳統(tǒng)的勢能,但對社會普遍民眾的文化意識,還沒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傳統(tǒng)、閱讀經(jīng)典,也還沒成為風氣或行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婦接掌了當時臺灣第一大報中國時報的副刊與出版社編務,針對這個現(xiàn)象,遂策劃了《中國歷代經(jīng)典寶庫》這一大套書。精選影響國人最為深遠的典籍,包括了六經(jīng)及諸子、文藝各領域的經(jīng)典,遍邀名家為之疏解,并附錄原文以供參照,一時朝野震動,風氣丕變。
其所以震動社會,原因一是典籍選得精切。不蔓不枝,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體例確實。經(jīng)典篇幅廣狹不一、深淺懸隔,如《資治通鑒》那么龐大,《尚書》那么深奧,它們跟小說戲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書里,用類似的體例來處理,很可以看出編輯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蓋了幾乎全臺灣的學術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動員。這也是過去所沒有的。四,編審嚴格。大部叢書,作者龐雜,集稿統(tǒng)稿就十分重要,否則便會出現(xiàn)良莠不齊之現(xiàn)象。這套書雖廣征名家撰作,但在審定正訛、統(tǒng)一文字風格方面,確乎花了極大氣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這套書當成是寫給自己子弟看的傳家寶,寫得特別矜慎,成績當然非其他的書所能比。五,當時高信疆夫婦利用報社傳播之便,將出版與報紙媒體做了最好、最徹底的結(jié)合,使得這套書成了家喻戶曉、眾所翹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當時出版采用豪華的小牛皮燙金裝幀,精美大方,輔以雕花木柜。雖所費不貲,卻是經(jīng)濟剛剛騰飛時一個中產(chǎn)家庭最好的文化陳設,書香家庭的想象,由此開始落實。許多家庭乃因買進這套書,而仿佛種下了詩禮傳家的根。
高先生綜理編務,輔佐實際的是周安托兄。兩君都是詩人,且俠情肝膽照人。中華文化復起、國魂再振、民氣方舒,則是他們的理想,因此編這套書,似乎就是一場織夢之旅,號稱傳承經(jīng)典,實則意擬宏開未來。
我很幸運,也曾參與到這一場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貢獻微末。先是與林明峪共同參與黃慶萱老師改寫《西游記》的工作,繼而再協(xié)助安托統(tǒng)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辭。對整套書說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獲良多。
書成之后,好評如潮,數(shù)十年來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現(xiàn)在。經(jīng)典常讀常新,當時對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解讀目前也仍未過時,依舊在散光發(fā)熱,滋養(yǎng)民族新一代的靈魂。只不過光陰畢竟可畏,安托與信疆俱已逝去,來不及看到他們播下的種子繼續(xù)發(fā)芽生長了。
當年參與這套書的人很多,我僅是其中一員小將。聊述戰(zhàn)場,回思天寶,所見不過如此,其實說不清楚它的實況。但這個小側(cè)寫,或許有助于今日閱讀這套書的大陸青年理解該書的價值與出版經(jīng)緯,是為序。
【導讀】英雄好漢上梁山
傅錫壬
閱讀《水滸傳》和研究《水滸傳》是兩種不同的途徑。但必須先對《水滸傳》的故事產(chǎn)生興趣,則是兩者都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我之所以改寫《水滸傳》,讓它變成《梁山英雄榜》這本小書,就是想讓第一次接觸《水滸傳》的讀者,引發(fā)興趣。
一般《水滸傳》的通行本是明末清初的時候,金圣嘆推出的, 并自稱為古本的七十回《水滸傳》,他自己評點,也稱“第五才子書”。其實,它已經(jīng)把《水滸傳》中最精彩的故事都保存了, 從此七十回本就成為《水滸傳》的定本。后來胡適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標點符號把《水滸傳》標示一遍,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出版,因為有了標點,就更便于閱讀。
一、擬話本的小疵
不過這部書保持不少話本的面目,話本是說話人賴以謀生的工具,所以就必須具備若干說書的技巧,畢竟與小說的寫作技巧不盡相同。它的瑕疵是:
(一)重要情節(jié)與對話的一再重復:例如王婆設計潘金蓮的殺親夫武大郎。先用王婆的口氣敘述,再以潘金蓮的行動描寫, 在小說處理上,破壞了懸疑的氣氛。這種描述的方法,對說書人來說,自有其臨場的需要,但對成功的小說而言,則是敗筆、贅筆。
(二)人物刻畫的分散和多歧,這種情形有二:一是故事情節(jié)中幾個性格較為突出的人物,如魯智深、李逵、武松、宋江、林沖……幾乎在許多章回中都出現(xiàn),使讀者在閱讀中,必須不斷 重組對他們的描述印象。二是人物太多,自然描寫上不能周到。胡適說:“倘使施耐庵當時能把那歷史的梁山泊故事,完全丟在腦后; 倘使他能忘了那‘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故事;倘使他用全副精神來單寫魯智深、林沖、武松、宋江、李逵、石秀等七、八個人,這部書一定格外有價值!
但是,畢竟《水滸傳》是長篇擬話本小說,有它的時代性。
如今既要縮減又改寫長篇擬話本為中篇小說,胡適的意見是可以嘗試讓它實現(xiàn)的。所以我把七十回本,約五六十萬言的《水滸傳》改編成十五萬字左右的今本,確實是一種野人獻曝的大膽嘗試。
二、《梁山英雄榜》的改編重點
我首先拆散了原書章回的劃分,純以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做整體的考量。但為保持原書的精神和菁華,仍舊利用《水滸傳》中 原有文字所表現(xiàn)的神韻和氣勢,故事的情節(jié)只作若干輕微的變更。每篇新的章節(jié),都另擬新的題目,以點化出若干新的主題與新的涵義。
第一章“心魔”:也就是原書的楔子。所謂“魔由心生”,洪信到龍虎山求張?zhí)鞄煏r,所遇到的龍(蛇)、虎種種幻象,都是由于洪信的內(nèi)心不誠敬所引起。而且從鎮(zhèn)魔殿中,由于洪信的內(nèi)心不誠敬而放出去的魔君,雖然殺人不眨眼,卻在全書中沒有殺過一個善人,所以這些魔君,是惡人心目中的強盜,卻是善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魔”之是否被視為“魔”,也因心之所向而定。
第二章“禍根”:也就是原書高俅發(fā)跡的部分。高俅是東京開封府汴梁宣武軍中的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自小不守家業(yè),結(jié)果因為踢球踢得好被端王看中而發(fā)跡。端王就是宋徽宗,徽宗朝宣和末年,各地人民困于苛政,時有暴動。所以高俅的發(fā)跡,顯然是暗示“亂由上生”。自高俅引出王進,從王進引出史進,再寫一百零八人,如果說梁山泊一百零八人是禍,那么高俅的發(fā)跡就是“禍根”。
第三章“緣”:也就是原書中有關魯智深幾個章回的總和。從魯達打死鎮(zhèn)關西、出家為僧、大鬧五臺山、怒打小霸王到火燒瓦官寺等。魯達出家時,長老就說“智深與我佛有緣”,后來智深離開文殊院,長老送他四句偈子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辈灰舱凳舅c梁山泊也有“緣”嗎?而且魯智深打小霸王也是以“說因緣”為借口,所以魯智深的故事 脫不了一個“緣”字。
第四章“逼上梁山”:也就是原書中有關林沖的幾個章回。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只因妻子漂亮,被高俅的螟蛉子高衙內(nèi)看上,而無端敕配滄州。高俅父子仍不放過,派人尾隨,要置他 于死地,于是林沖被逼殺人,最后投奔梁山。這是《水滸傳》主 題——官逼民反——的典型例子。
第五章“寶刀、市虎、功名”:也就是原書中楊志賣刀、比武等情節(jié)。楊志一心想求取功名,金銀花罄時,只得賣刀湊集盤纏,結(jié)果偏偏遇上無賴的市虎牛二,被逼殺人。但楊志對求取功名的欲望未減,遂為梁中書所用,表現(xiàn)得更為積極。賣寶刀、殺市虎皆因熱衷功名而引起,所以命篇為“寶刀、市虎、功名”。
第六章“生辰綱”:這是《水滸傳》中一場計劃周密的好戲,表示梁山英雄已經(jīng)不是烏合之眾,也是軍師吳用第一次顯露才華。
“綱”是古人擔綱運送貨物之意!吧骄V”是梁中書送給岳父蔡京的生日禮物。楊志的功名美夢,就在這一役中破滅。楊志的命運好像跟“綱”結(jié)了緣,先是失了“花石綱”,再是失了“生辰綱”。
第七章“緊急追緝令”:這一章是上一章故事的延續(xù)。“生辰綱”被劫是一件大事,所以告示的“追緝令”一道接著一道,先 是大名府梁中書的書札,再是東京太師府的專差,逼著何濤循線索追查,也是梁山泊英雄第一次與官兵的正式接觸。石碣村中的一役,使梁山威名遠播,奠定了它的霸業(yè)基礎。故事中何 濤的偵查方法有一點像刑警的查案。
第八章“招文袋”:也就是原書中宋江殺閻婆惜的故事。宋江所以要上梁山也植因于此。宋江先是把晁蓋的書信和金子放在袋里,后來卻又把這么重要的袋子遺忘在閻婆惜家中,所以這招文袋是造成小說步入高潮的關鍵!罢形拇敝畬﹂惼畔Ф, 竟成了“招魂袋”。
第九章“景陽岡”:是原書武松打虎的部分!端疂G傳》中不包括“市虎”在內(nèi),就出現(xiàn)過許多次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殺四虎、解珍獵虎、武松打虎。其中以李逵殺四虎最為感人,而武松景陽 岡打虎最為膾炙人口。
第十章“人頭祭”:也就是原書中武松殺了西門慶、潘金蓮, 取了人頭祭祀武大郎的情節(jié),是武松投奔梁山的遠因,也是《水滸傳》中最精彩的部分。因為“梟首”是我國古老的刑法,而“馘耳”更是充滿血腥與神秘的祭典。武松這種原始性的復仇心態(tài),震撼人心,也具有小說驚悚的效果。
第十一章“黑牛與白鯊”:也就是原書中李逵斗“浪里白條” 張順的情節(jié)。李逵長得黝黑,又是牛脾氣,且力大如牛,所以稱 它為黑牛。張順皮膚白皙,又精于水性,活像海里的大白鯊。當 二人在潯陽江中纏斗在一起時,《水滸傳》的描寫是“一個顯渾身黑肉,一個露遍體霜膚;兩個打做一團,絞作一塊”,黑白分明,煞是好看。
第十二章“劫法場”:也就是原書中潯陽樓宋江寫反詩、戴宗送假信、梁山好漢劫法場等幾個章回的組合,其中劫法場是整個故事的高潮。 宋江從此就上了梁山,在《水滸傳》中,這是一場大戲,氣勢磅礴。
第十三章“天性”:也就是原書中假李逵剪徑和黑玄風李逵沂嶺殺虎兩段情節(jié)的組合。李逵雖然是《水滸傳》中殺人最多的魔君,但他孝心未泯。當他看到宋江接父親來奉養(yǎng),公孫勝又去探望母親,不禁想起了自己還有老母在家鄉(xiāng)受苦,也要去接到梁山來快活。后來李鬼卻用奉養(yǎng)九十老母為借口騙了李逵,以及李逵的母親被大蟲吃了時的激情、悲憤,凡此種種都發(fā)之于李逵的至孝天性。
第十四章“劊子手”:也就是原書楊雄殺潘巧云的故事。這個故事中主角的身份有個共同處,楊雄是個專業(yè)殺人的劊子手,他的岳丈潘公是退休的屠夫,他的義弟石秀是家學淵源的現(xiàn)職屠夫,都是殺豬的劊子手。這些劊子手聚在一起,終于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裴如海和頭陀都殺了;把偷漢的潘巧云并丫鬟迎兒也像豬一般地殺了。
第十五章“尾聲”:作為改寫本的總結(jié)。原書七十回“忠義堂石碣天文”,已經(jīng)把梁山泊一百零八人的名字都刻在石碣上,和楔子中挖開石碣放走魔君的情節(jié)正好前后呼應。也借石碣的兩側(cè),揭示了《水滸傳》的主題——“忠義雙全,替天行道”。
三、結(jié)語
總結(jié)我改寫《水滸傳》的企圖有三:(一)能否有一本文字比七十回本更簡潔,而又能引起讀者對全書的興趣?(二)能否賦 予該書新的主題與新的評價?(三)能否借此與電影藝術結(jié)合, 以吸引更多的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