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光明社科文庫
定 價:85 元
叢書名:光明社科文庫
- 作者:張永超,劉君莉 著
- 出版時間:2020/7/1
- ISBN:9787519449810
- 出 版 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22.05
- 頁碼:223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光明社科文庫》是研究儒學現(xiàn)代化的學術專著。該書集中圍繞人性問題、孝悌問題、認知問題、生死問題,闡釋了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源自遭遇西方而產(chǎn)生的合法性危機,說明對西方之學習不在其結果而在于其方法和理性傳統(tǒng),論證了對傳統(tǒng)之發(fā)掘表現(xiàn)為普世價值的理性建構與對現(xiàn)代人類危機的回應,包含價值重估、體系完善、問題響應等,指出基于理性思維方式的重建是化解現(xiàn)代困境的根本出路。
遭遇西方背景下的“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問題意識作為理解近現(xiàn)代中國思想進程的隱線延續(xù)至今。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當代學者對近現(xiàn)代思潮予以省察評估時則往往遺忘了初心。學院派的精細分工固然大大推進了問題研究,不過,若忽視這一前提,學院派的精細研究可能流于文不對題的材料疏證或不著邊際的張冠李戴。比如對于中體西用、孔教自立、打倒孔家店、心性儒學、形而上學重建乃至后來的“西體中用”,倘若不回到原初的問題意識,對這些思想事件做純粹的學院派研究將是舍本逐末的,因為它們的問題意識源自實踐之事而非理論之事。這些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儒家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這一主題,一方面與儒家思想對于傳統(tǒng)社會“且深且劇”的影響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現(xiàn)代性的危機有關。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之時空同居,讓儒家轉型問題變得危機重重乃至無所適從。正因為波譎云詭,專題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一、回到“第一義”:“保存我們”
首先,當回到“保存我們”這“第一義”的前提上來。
魯迅當年說:“‘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4嫖覀儯拇_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保斞福骸稛犸L·隨感錄三十五》)
其一,“保存我們,是第一義”,若認可這一前提,那么意味著“儒家思想”無論在傳統(tǒng)中影響多么大、多么重要,都處于“第二位”,儒家思想是為了“保存我們”,而非相反。
其二,儒家的現(xiàn)代危機恰恰標明其“保存我們”這一功能“不能應付新的文化局勢。中國近代政治軍事上的國恥,也許可以說是起于鴉片戰(zhàn)爭,中國學術文化上的國恥,卻早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權,喪失了新生命,才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危機”!袄蠈嵳f,中國百年來之受異族侵凌,國勢不振,根本原因還是由于學術文化不如人!雹
其三,儒家危機之轉型依然當圍繞“保存我們”這“第一義”展開。這意味著,在危機轉型化解中“儒家思想”依然處于第二位;同時也意味著對于“保存我們”這“第一義”的思想資源不能局限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只是備選項之一,而且是在近現(xiàn)代被證明為“有失調(diào)整”的備選項之一。不僅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而且古希臘思想、各種宗教思想、不同文明體系的理性傳統(tǒng)都是我們可以共享的思想資源。倘若我們真心想堅守“保存我們”這“第一義”的話,如魯迅所說“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而儒家自保且不暇,我們卻非要他重新扛起復興大旗,自他擔當重任何以可能呢?正常的思路應該是這樣:對儒家思想先自我審視、療傷、重建自我,然后或許有擔當重任之可能。百年來反復經(jīng)歷“打倒”“批孔”“河殤”之后不給它療傷時間就讓它負軛前行,這是不人道的,當然也是不明智的。對于其他人類智慧資源我們棄之不用,自我封閉,是不可思議的;若將身家性命押在一個“自身難保”的儒家復興上面,則是荒謬的。
張永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2011),臺灣輔仁大學博士后(2015),曾任職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2011-2018),現(xiàn)任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側重于儒家思想現(xiàn)代轉型、中西思想比較、知識論與倫理學等。圍繞上述方向撰寫的論文發(fā)表于《哲學研究》、《學術月刊》、《哲學分析》、《清華西方哲學研究》、《中州學刊》、《哲學與文化月刊》(臺灣)、《南國學術》(澳門)等刊物。近年偏重于李澤厚“巫史傳統(tǒng)”研究,嘗試探究先秦時期“由巫到史”的“理性化”進程及其認知模型。
出版專著:《經(jīng)驗與先驗:張東蓀多元認識論問題研究》《仁愛與圣愛:儒家與基督教愛觀之比較研究)。參與合著:《天人之際:儒道天人觀新論》《人文關懷論》《日常生活行為倫理學》《仁愛與圣愛:儒家道德哲學與基督教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
劉君莉,女,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2019),現(xiàn)任職于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殯葬文化研究》特約編輯。
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廳級課題。被評為“河南省優(yōu)秀黨員”“河南省優(yōu)秀教師”“河南省教學標兵”。曾獲得“河南省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羅國杰倫理學教育基金一等獎”等眾多獎項。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tǒng)文化。出版專著2部,發(fā)表論文16篇。
引論 儒家思想轉型路徑之審視
一、晚清以來的大變局與儒家思想困境之產(chǎn)生
二、基于困境而衍生轉型問題
三、對原有轉型路徑之審視
第一章 人性問題
第一節(jié) 孟子性善論之檢討
一、人性之界定:人之所以為人者
二、“道性善”:由仁心到仁政
三、“性善”之方法論檢討
第二節(jié) 性善論之另種視角:宗教維度之靈性“良善”
一、人之性“本善無惡”的宗教維度
二、靈性層面“本善無惡”之檢討
第三節(jié) 性善論困境與人性的另種審視
一、性善論困境與理性依據(jù)
二、人之所以為人的另種視角:理性動物
第二章 孝悌問題
問題再提出:(一) 為何反傳統(tǒng)
問題再提出:(二) 為何要孝敬父兄
第一節(jié) 先秦孝悌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困境
一、以四書為中心之探討
二、先秦儒家“孝悌觀”之內(nèi)在理論困境
第二節(jié) “孝愛”方式之分析
一、現(xiàn)象學視角之審視:“孝”的情境性、非對象性
二、孝之艱難與“待養(yǎng)”
第三節(jié) 儒耶“孝悌觀”之比較
一、問題緣起:敬愛天主還是孝敬父母
二、上帝之愛與孝悌倫理——《馬太福音》對“孝悌”的界定
三、人情之愛與孝悌倫理——郭店竹簡中對“孝悌”的界定
四、愛天主與愛父母——基于“孝悌”觀念之比較
結語:孝悌倫理、子女本位與公民培育
第三章 認知問題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中“認識論意識缺乏”之原因
引言:為何說“中國缺乏知識論傳統(tǒng)”
一、從一個“爭論”談起——中國-西方?jīng)]有本體論
二、境界與方法:中西本體論的不同
三、由“本體論”的不同而產(chǎn)生“是”與“實”的思維方式
四、“境界論”與“實”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中國知識論傳統(tǒng)”之缺乏
第二節(jié) 對中國傳統(tǒng)中的“認識論意識缺乏”之辯護
一、“中國知識論傳統(tǒng)是現(xiàn)實忽略”觀點難以成立
二、對陸先生論證結構、論證層次的質疑與批評
三、為何“用西方哲學概念匡范中國哲學”之法難以拒絕
第三節(jié) 由“認識論意識缺乏‘’到認知模式探討
引言:“認識論意識缺乏”之再檢討與認知模式轉型
一、何以知:認知的人性論依據(jù)
二、知什么:“物之理”與“君之道”
三、由“物之理”而“君之道”所建構的認知模型
第四節(jié) 、傳統(tǒng)認知模式之嘗試性建構:欲望、秩序與幸福
引論:欲望是否可以作為研究秩序與幸福的起點
一、人生而有欲:欲望導致善惡
二、禮義以養(yǎng)欲:善惡催生秩序
三、改良秩序走向幸福的可能性
結語:欲望一人心一禮樂秩序一幸福所建構的認知模式
第四章 生死問題
引言:為何要探討生死問題
第一節(jié) 生死問題探討的五個維度
一、以探究“死亡本質”“瀕死體驗”的死亡學
二、以探究“死亡的終極性、形而上學”的死亡哲學
三、以探究“醫(yī)學生物科技引發(fā)的生死倫理問題”的生命倫理學
四、以發(fā)掘生死智慧并落實到生命教育的生死觀探究
五、以探究“死亡以及生和愛”的“生死學”
第二節(jié) 生死問題的當代面向及其重建可能
引言:“生死學”之重建何以可能
一、對傅偉勛教授所開創(chuàng)的“生死學”之批判與反省
二、基于生死問題的當代面向試論生死學之重建可能
三、結語:“生死學”之重建及其可普性意義
第三節(jié) 向死而生——比較視閾下以“不朽”為中心之重建嘗試
引言:“死亡”作為生命之鏡——審視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一、以生觀死:死的意義建筑在生的價值之上
二、向死而生:超越有限的人生
三、認同“有死”事實之不同超克:“不朽”與“復活”
四、不同超克路徑之深層原因:對“生命”的不同界定
結語:“向死而生”——世俗生活中“不朽”意義之尋求
第五章 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融入、引導與建構
第一節(jié) 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張力之化解:回歸生活世界
一、生命原點:儒家思想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二、內(nèi)在沖突: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之張力
三、角色定位: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生活建構方式之自覺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社會特質之再審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張力
一、從馮友蘭的“終生困惑”談起
二、現(xiàn)代社會之特質及其與傳統(tǒng)張力何在
三、現(xiàn)代社會與傳統(tǒng)之張力如何化解
第三節(jié) 儒家思想轉型的深層路徑:思維方式之變革
引言:新觀念引進與思維方式變革
一、對新文化運動所提“新觀念”之反。河^念革新與“最后覺悟”
二、重蹈覆轍:明清時期西學新觀念引進的類似遭遇
三、“思維方式重建”作為吾人最后之覺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