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生活在一個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且迅速城市化的時代,眼看著身邊的風景日新月異,數(shù)百年的歷史遺存一掃而空,常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嘆。五年前,因卸任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常委,我為文史委題寫“感悟或寄語”:“十五年間,多次參加文史委組織的活動,鍥而不舍地就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做調(diào)研、提建議、發(fā)文章、上條陳,屢敗屢戰(zhàn),但多少緩解了北京市瘋狂拆遷的速度。雖不是主力,只是幫助敲敲邊鼓,也與有榮焉。我堅信,善用媒體力量,兼及百姓與專家的立場,在保護古城風貌這件事上,北京市政協(xié)文史委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這里的“屢敗屢戰(zhàn)”,不是用典,而是寫實,悲憤之中,也不無幾分自得——畢竟我們努力過,盡管效果甚微。
了解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如何不斷呼吁對于古城來說“保護”才是“硬道理”,你就明白我的“都市研究”不夠?qū)I(yè),也不純粹——這既體現(xiàn)在文體上兼及長篇宏論與隨筆雜感,也落實為眼光不斷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依違與徘徊。也曾考慮過專注某一點,撰成高頭講章,注釋密密麻麻,面對學界說話;最后還是自己否定了——當初進入這個領(lǐng)域,本就是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因而更欣賞打開天窗說亮話,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家立場;蛟S,不斷地在學院與民間、擁抱與拒斥、歷史研究與現(xiàn)實感懷之間掙扎,正是這個時代談?wù)摗俺鞘小钡淖畲筇厣。此前風波未起,此后塵埃落定,都不會有我們這代人如此強烈的“自我撕裂”的感受。
在《“城市”怎樣“閱讀”——一個人文學者的追求與困惑》(2013)中,我談及:“只要用功,我們談古代城市,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一旦涉及當下的中國城市,則很可能捉襟見肘。有幸(或者說不幸)經(jīng)歷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最‘高歌猛進’因而也最容易‘百弊叢生’的時代,像我這樣既非身負重任,也非學有專長的人文學者,做不到‘憑欄一片風云氣,來做神州袖手人’(陳三立詩),那就只能寫點針砭時弊的雜文隨筆,為大時代留點印記。說到這里,我終于想清楚了,自己之所以做城市研究而不夠?qū)W,著述體例蕪雜只是表象,關(guān)鍵是內(nèi)心深處一直徘徊在書齋生活與社會關(guān)懷之間。之所以采用兩套筆墨,背后是兩種不同的學術(shù)思路:在與學界對話的專著之外,選擇了雜感,也就選擇了公民的立場,或者說知識分子的責任! 當初長槍短棒一起上,以為還能“闖出一番新天地”;最終結(jié)果,不說落荒而逃,起碼也是志大才疏,僅僅收獲一兩冊小書。即便加上《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8;增訂版,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8)中的《城闕、街景與風情——晚清畫報中的帝京想象》,《“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中的《作為“北京文學地圖”的張恨水》、《講臺上的“學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中的《都市文化研究的可能性》,也都無濟于事。
雖關(guān)注過中外不少城市,但我比較有心得的,仍屬帝都北京。從1994年那則無心插柳的短文《“北京學”》,到2001年秋在北大開設(shè)“北京文化研究”專題課,以及根據(jù)這門課的“開場白”整理成《“五方雜處”說北京》,一直到此后若干雷聲大雨點小的文章及書籍(如隨筆集《人在北京》,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2003;《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我畢竟在這個領(lǐng)域投入較多精力,也小有影響。
這回的小書,乃《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的更新?lián)Q代:原書輯一(關(guān)于“城”)沒有動,成了上編;關(guān)于“人”及關(guān)于“書”的輯二、輯三則刪繁就簡,只保留與北京這一話題相關(guān)者。至于中編各文,乃近年所撰,題目宏大,但進展有限。相對而言,三聯(lián)書店同時推出的《想象都市》一書,其中幾篇專論更值得推薦。
因?qū)懽鲿r間太長,各文之間有互相引證乃至重床疊屋的情況,這點敬請讀者諒解。好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年輕一輩學者從事城市歷史以及都市文化研究,比我執(zhí)著,且專業(yè)化程度更高。在這個意義上,爝火余燼,實不敢與日月爭明也。
2018年8月30日初稿、12月29日改定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fā)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zhuǎn)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大學何為》《抗戰(zhàn)烽火中的中國大學》等著作三十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