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一四九四—一五三三),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明代中期著名書畫家。他以邑諸生貢入太學,博學多才,詩書畫印并工,名噪一時,傳入《明史》。有《雅宜山人集》等著作行世。
王寵天分很高,但一生仕途失意,寄情于藝術(shù)間。尤以書名,特善小楷,行草也十分精妙。王寵與文徵明、陳淳、唐寅等互為師友,是“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若非四十歲早逝,他能取得更大成就。
讓王寵名世的主要是其小楷作品,似拙取巧,婉麗遒勁。王寵的招牌筆法是用筆含蘊,少出尖筆。這一方面來自他早年的老師——以研究易學和道教著稱的蔡羽,從后者留存至今的數(shù)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藏鋒用筆的萌芽。作為學生,王寵可謂得金針而后來光大者。另一方面,王寵實在是一位明代學鐘繇而較有成就者。除了鐘繇,王寵三十歲至三十五歲間在文徵明指導下系統(tǒng)臨習過晉唐小楷,深得早期楷書的結(jié)構(gòu)精華——隨字賦形,即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力倡的“大小各有分,不一倫”的高境界。明人王世貞評論王寵的結(jié)字為“天骨爛然,姿態(tài)橫生”。整體來看,王寵的小楷風格可以用一個“簡”來概括,仿佛用禿筆取勢,結(jié)構(gòu)和章法曠達,氣息空雅,自成一格。
書如其人,王寵的書風是其性格和人生的反映。王寵生長在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知書達理的商人家庭。文徵明在為王寵撰作的墓志銘中寫道,他“性惡喧囂,不樂居廛井”,“高朗明潔,砥節(jié)而履方,一切時世聲利之事,有所不屑,猥俗之言,未嘗出口,風儀玉立,舉止軒揭”。他的生活更是詩意的,“遇佳山水輒忻然忘去,或時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含醺賦詩,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仕途的失意使他越加寄情于山水與藝術(shù),卓然成家。
王寵與祝允明、文徵明被譽為“吳門三家”,名至實歸。論者甚至以為,文徵明之后,“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曠,改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明何良俊語)。在館閣體盛行的明代,能寫出一手極富個性的小楷,勇氣可嘉。至于另有論者認為,其小楷有臨習《淳化閣帖》而帶來的“棗木氣”,或是誤解了王寵的良苦用心。現(xiàn)代學人也已注意到王寵用筆與明末黃道周、清初八大山人書法之間的可能聯(lián)系,極富啟發(fā)。
王寵存世作品中,他于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五月書寫的《史記?刺客列傳》較少人知。這卷作品在民國時期曾傳至金石學家羅振玉之手,羅氏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之作為《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的一種自印出版,此后佚失。關(guān)于這件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當代書法家黃惇在《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寫道:“(《刺客列傳》)為其典型的小楷面貌,結(jié)字空靈,氣息高古而典雅,得靜逸之趣,與其‘人品高曠’之性格頗為一致!苯駬(jù)此略作放大重新編印出版,以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