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供廣大讀者閱讀 從五十年代中葉昆曲在香港播種算起,至今已逾一甲子。雖然香港迄今沒有專業(yè)昆劇團,有心人士卻能精耕細作,從組織演出、傳承清唱、推廣教育、促進出版、開拓劇場形式方面做出了較多努力,使昆曲在香港扎根并蓬勃發(fā)展起來。通過這些親歷者及推動者的訪談,我們得以回顧香港昆曲一甲子的發(fā)展歷程。
稿中訪談文字和演出劇照及宣傳資料圖片互相印證,生動可感。書末附有“香港昆曲史事編年”可補資料遺漏,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這些年我致力于推廣昆曲、振興昆曲,其中重要目標之一是“昆曲進校園”計劃。從一開始,我們的對象便鎖定大學及大學生。我的看法是,大學校園應該是昆曲復興的搖籃,大學生更應該是振興昆曲的種子。從傳統(tǒng)檢視昆曲的發(fā)展,昆曲本屬“雅部”,一向有大量文人階層的投入,甚至得到皇室的提倡,因其辭曲高雅,所以一直深獲傳統(tǒng)知識分子亦即文人階層的愛護,即使昆曲長期式微以來,亦全靠少數(shù)的文人曲友,薪火相傳,使昆曲綿延不墜。現(xiàn)代大學生,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比較高,應該可以扮演傳統(tǒng)文人的角色,保護昆曲,推廣昆曲。由于這樣的認知,我制作青春版《牡丹亭》,首要的受眾對象便是大學生,我們曾經(jīng)到大陸、香港、臺灣以及美國三十多所高校巡回演出,培孕了大批的學生觀眾,受到大學的青年學子熱烈歡迎。學生對昆曲的熱情已經(jīng)點燃起來了,要繼續(xù)這股熱潮,下一步“昆曲進校園”計劃便是在大學里開設昆曲課程,建立昆曲中心。如此,才可以長期不斷地培養(yǎng)大學生觀眾,以及一些熱心于研究推廣昆曲的種子。我們的大學教育,自“五四”以來,重理工,輕人文,尤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長期偏廢,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營養(yǎng)不良的后遺癥,混淆了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昆曲是明清時期一大文化成就,是中國表演藝術的佼佼者,有“百戲之祖”之稱。在大學開昆曲課,可以補足一部分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讓青年學子體驗昆曲之美,從而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2011年,我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之邀,在中大做了幾場演講。中大沈祖堯校長會見我,希望我能替中大開設昆曲課程,設立昆曲中心,并且保證他一定會設法籌足開辦經(jīng)費。沈祖堯校長說,中文大學,顧名思義,就應該負起推廣中國文化的責任。我深為沈校長重視人文教育的熱忱所感動,義不容辭,替中大設計了“昆曲之美”的講座課程,于2012年春季開課,由華瑋教授主持。華瑋教授是湯顯祖研究專家,青春版《牡丹亭》的編劇之一,主持“昆曲之美”的課程,不作第二人選。3月,“昆曲研究推廣計劃”成立,香港企業(yè)家余志明先生及夫人陳麗娥女士慷慨捐助二百萬港幣,支持“昆曲研究推廣計劃”及“昆曲之美”講座,余先生伉儷長年來贊助昆曲推廣運動,不惜余力。在校方及民間積極的鼓勵下,昆曲課程在中大得以蓬勃展開,三年來,華瑋教授鞠躬盡瘁,教導有方,“昆曲之美”大受學生歡迎,每年有昆曲示范演出進入中大校園,案頭場上,同時進行。
“昆曲研究推廣計劃”重點之一,在鼓勵昆曲研究并出版研究成果。昆曲有六百年歷史,在史述、文本、音樂各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料可供學者研究。本計劃在華瑋教授主導下,網(wǎng)羅各地昆曲學者,從事共同研究,本套叢書有南京大學昆曲資深學者吳新雷教授等的著作,便是研究計劃的成果。昆曲研究,應該有學術的尊嚴與地位。
序一 昆曲進校園……………………………………………白先勇/1
序二……………………………………………………………梁元生/3
出版說明………………………………………………………華 瑋/5
人物訪談錄(按姓氏筆劃序)
白先勇………………………………………………………………1
古兆申………………………………………………………………16
鄧宛霞………………………………………………………………37
樂漪萍………………………………………………………………50
邢金沙………………………………………………………………66
華 瑋………………………………………………………………79
劉國輝………………………………………………………………99
劉楚華……………………………………………………………118
李明珍……………………………………………………………129
楊 葵……………………………………………………………144
吳宜修……………………………………………………………164
余志明……………………………………………………………176
張麗真……………………………………………………………187
陳化玲……………………………………………………………200
2 香港昆曲人物志
鄭培凱……………………………………………………………217
榮念曾……………………………………………………………231
顧鐵華……………………………………………………………243
雷競璇……………………………………………………………260
附錄 香港昆曲史事編年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