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韓儒林先生的《元史講座》,系由兩部小書合刊而成。第一部分如書名所示為《元史講座》,第二部分為《成吉思汗》。
《元史講座》為半個世紀前韓儒林先生在中央黨校的講演稿,總共分為十二講的內(nèi)容。該講座言簡意賅地講述了元朝的歷史及其研究成果,雖是普及性讀物,但可讀性與學術性兼具。
在本書序言中,韓先生先講元朝的起始時間。針對一些史學著述中的不同說法,如1206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1234年(滅金)、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1271年(建國號“大元”)與1279年(南宋殘余勢力被滅)諸說(其中以采用1271年的較多),明確指出元朝歷史應從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起算,至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前后共一百六十余年。至于為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以前,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臺、定宗貴由、憲宗蒙哥時期的歷史也計為元朝歷史,陳得芝先生已有文論述甚詳,可參閱。
書中韓先生講述了元朝的疆域與多元文化。元朝疆域可分為蒙古帝國與元廷直轄區(qū)兩個部分。蒙古帝國的疆域最盛時東起西太平洋,西抵東歐和地中海,北達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與東南亞,其西部實際上劃分為三個半獨立的汗國,即分別由成吉思汗長子朮赤(Jo?i)建立的欽察汗國、次子察合臺(?aγtai)建立的察合臺汗國和元世祖忽必烈同母弟旭烈兀(Hülegü)建立的伊利汗國。元廷直轄區(qū)主要包括成吉思汗的肇興地蒙古本土、漢地(包括原金、宋統(tǒng)治區(qū))、西夏、云南,以及屬國如高麗、安南等。
由于元朝疆域廣袤、民族眾多,其歷史不但關系國內(nèi)各民族,還牽涉許多國家,因此記載元史的文獻,不僅如歷朝歷代一樣有漢文史料,且有當今國內(nèi)其他民族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畏兀兒文史料,以及當時世界上其他文明圈所使用的文字寫成的文獻,如拉丁文、古俄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亞美尼亞文等史料。各國學者皆據(jù)己之所長開展研究,因此元史研究有很大的國際性。
韓先生從蒙古的名稱及祖先傳說講起,介紹了遼金時代漠北的五大游牧部落集團,即蒙古高原東部的蒙古、塔塔兒(Tatar),北部的蔑兒乞(Merkit),西南的克烈(Kere'it)與西部的乃蠻(Naiman)部。進而講述成吉思汗通過“十三翼之戰(zhàn)”“斡里札河之戰(zhàn)”等一系列的戰(zhàn)斗,逐漸積蓄實力,打破了上述草原五大部落間的力量平衡,最終滅亡諸部落,建立大蒙古國,統(tǒng)一蒙古高原的歷史進程。
韓先生將元朝歷史劃分為兩段:第一段為大蒙古國時期,即自成吉思汗建國至忽必烈建國號。這一時期再以1234年滅金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主要是蒙古帝國的歷史。第二段則以忽必烈及其子孫統(tǒng)治時期為主要線索,也再細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元世祖忽必烈朝,第二期為忽必烈孫元成宗鐵穆耳(Temür)朝至文宗圖帖木兒(Toq Temür)朝,第三期為元順帝朝。
在講述歷史的同時,韓先生還在書中介紹了元朝的經(jīng)濟情況、統(tǒng)治集團間的斗爭與腐化、各族人民的反元斗爭、東西方交往及元朝歷史地位,實事求是地講解了元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此外,韓先生專門梳理了國內(nèi)外元史的研究概況,涵蓋清末至民國到當代我國的元史研究工作,以及蘇俄、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漢學家的元史研究。同時,還簡要介紹了《元史》以及此后訂補續(xù)修之文獻,如《元史類編》《元史新編》《元書》《元史譯文證補》《新元史》《蒙兀兒史記》,蒙文史料《元朝秘史》《黃金史》,波斯文史料《世界征服者傳》《史集》,以及世界著名蒙古史著作——多桑的《蒙古史》。
韓先生不僅注重對史料的研究,還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研究要避免閉門造車,要關注世界學術同行的研究動態(tài),學習西方國家學者努力掌握語言工具的傳統(tǒng)。史學研究只能依據(jù)材料得出結(jié)論,而不能先有結(jié)論,后找論據(jù)。他特別強調(diào),“每個民族、每個地區(qū)有它自己的特點”,反對用教條主義式的研究方法。這些意見至今仍然有重要價值。
本書第二部分《成吉思汗》最初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系由韓先生的學生整理成文,其史料來源基本是《元史?太祖紀》《圣武親征錄》《元朝秘史》與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紀》《世界征服者傳》。
韓先生以蒙古高原上的爭斗開篇,講述了鐵木真平息各部沖突的歷史,即通過“十三翼之戰(zhàn)”壯大自身的力量,在“斡里札河之戰(zhàn)”中為父祖復仇,并在日后的地區(qū)爭奪中挫敗克烈、乃蠻諸部落,成為草原霸主,統(tǒng)一蒙古高原。鐵木真于1206年建“也可蒙古兀魯思”,即大蒙古國,并尊號“成吉思汗”,頒布施行一系列措施,使得蒙古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
接著,韓先生講述了蒙古帝國的對外擴張歷程,包括三征西夏、南下攻金,特別是對世界中世紀后期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西征——滅亡西遼、攻滅花剌子模。成吉思汗生前最后一次軍事征伐即滅亡西夏。成吉思汗在西征回師后,以背盟為由,再度對西夏用兵,并包圍其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盤山區(qū)病重,病逝于出征途中。
最后,韓先生簡要概括了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其要點為:第一,高度評價他統(tǒng)一大漠南北、促進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的作用;第二,肯定其結(jié)束唐代“安史之亂”后中國的分裂局面,并最終由其子孫完成國家統(tǒng)一的貢獻;第三,對西征,則提出雖然給中亞、西亞人民帶來苦難,但也打破了歐亞大陸上各政權之間此疆彼界之限,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的看法。這些觀點為當今元史學界所普遍接受。此外,文后還附有《成吉思汗生平大事年表》,便于讀者翻閱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