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fā)展進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樂史著作的學術性特點,又突出了實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讀者甚眾。
全書共十章,按年代順序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進行了介紹。文中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xiàn)出的不同風格特征作了細致分析。此后,簡要地列舉了各個時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風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了音樂家對音樂發(fā)展的重要貢獻。
本版增加了與音樂和作曲家相關歷史事件的年代表,有助于讀者更快了解各個時期音樂的發(fā)展狀況。對討論流行音樂的章節(jié)也進行了擴充和更新,以帶給讀者更多現(xiàn)代音樂學家zuixin的學術觀點。
Ø 脈絡清晰
本書概括出從古希臘到20世紀近3000年的西方音樂發(fā)展脈絡。每章按固定體例,分別論及時代和文化背景、音樂的功能和風格特征、表演實踐、體裁類型以及重要的作曲家、史學家、著述家,讓讀者在較短的篇幅中鳥瞰音樂文化。
Ø 實例豐富
書中收錄《西方音樂發(fā)展史:精選集》、《歐洲音樂遺產(chǎn):800—1750》及《諾頓西方音樂選集》等多部經(jīng)典譜例集中的樂譜,并附大量作曲家手稿及反映各時期音樂文化生活的歷史圖片,使讀者能夠全方位深層次了解作為文化的音樂行為。
Ø 查閱方便
每章提供與音樂相關的歷史事件年表,固定的小節(jié)標題鮮明提示每章內(nèi)容,書末還附有樂器介紹及延伸閱讀書單,給讀者更滿意的閱讀體驗和更方便的查詢指導。
序言 通過音樂的歷史走進音樂
隨著國內(nèi)音樂生活日趨豐富,人們對音樂知識和相關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西方音樂史十講》中譯本的出版,正是順應和滿足這一需求增長的自然產(chǎn)物。聆聽和理解音樂,實際上須臾不可脫離歷史語境與風格常規(guī)的導引——否則,音樂就成為一堆沒有意義的音響堆砌。記得曾有人詢問筆者,學習音樂為何一定要學習音樂的歷史?我的回答是,沒有歷史的音樂根本就不曾存在,因而不懂得音樂的歷史也就談不上懂得音樂。無論對于音樂人,還是對于愛樂者,進入音樂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途徑,就是進入音樂史;蛘哒f,通過音樂的歷史走進音樂,那是步入音樂殿堂的正途大道。
音樂史的著作和論述林林總總,而《西方音樂史十講》的體例和思路與一般常見的敘述性音樂史相當不同,這就決定了本書的用途和讀法會與一般音樂史書迥然相異。顯而易見,本書的優(yōu)勢在于簡明、清晰和條理,方便查閱,利于檢索——英文原書已重印九版之多,說明使用者甚眾,深受青睞。全書十章,囊括西方音樂發(fā)展最重要的各個階段和風格單位,每章按固定體例,分別論及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音樂的功能與作用、音樂的風格形式要素、音樂體裁、重要作曲家、音樂著述家及手稿來源,另還附有非常實用的樂器說明及重要詞匯。這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安排——讓讀者在相對簡短的篇幅中對每個時段的音樂文化有某種“一目了然”的鳥瞰式掌握?梢圆孪耄@種體例和論述對于初入音樂的學生(包括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對音樂已有興趣并希望進一步深入的愛樂者,最有實際的效用。一冊在手,整體西方音樂史的面貌和輪廓便了然于胸。甚至,因其對音樂史實的概括簡明而條理,如要應對相關考試,正好也可資參照。
本書的中文譯文準確可信,行文流暢。這是譯者的功績,也是讀者的幸運。由于音樂西學的漢譯涉及諸多方面的要求——特別是音樂和語言兩方面的功力和訓練缺一不可,音樂翻譯有其特別的難處。近來國內(nèi)的某些音樂翻譯出版物中出現(xiàn)了不少佶屈聱牙的行文,甚至牛頭不對馬嘴的誤譯,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nèi)音樂翻譯及出版無法適應當前市場需要快速增長的窘境和問題。本書譯者劉丹霓恰在音樂和語言兩方面均有科班訓練和扎實積累,因而擔當此書翻譯游刃有余,讓作者的寫作意圖完好無損地保留在通順規(guī)范的中譯文里。為此,我們應向原作者、中譯者和中譯本出版社表示感謝和致賀!
楊燕迪
2011 年國慶期間寫于上海音樂學院
著者簡介
米羅·沃爾德(Milo Wold),1936—1974年執(zhí)教于林菲爾德學院,并擔任音樂學的榮譽教授。其后人為紀念他和他的夫人對學校教育的貢獻,于2008年在林菲爾德學院設立了“米洛和布蘭奇·沃爾德紀念獎學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與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埃德蒙·塞克勒等合著)等。
加里·馬。℅ary Martin),俄勒岡大學音樂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與音樂史。1966年開始執(zhí)教于音樂教育學院,主要開設音樂教育、音樂課程發(fā)展史等課程。曾任德國國際音樂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樂基本概念》、《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岡大學聲樂和合唱音樂專業(yè)的名譽教授,曾任歐洲音樂教育中心德國與英國區(qū)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國巴思開設了名為“英國音樂社會史”的課程。在俄勒岡州,他多次擔任國家聲樂獨奏與合奏比賽的評委。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
埃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俄勒岡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用于多種樂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農(nóng)》、《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比較音樂教育》(論文)等。
譯者簡介
劉丹霓,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畢業(yè)生,現(xiàn)為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