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道理能否發(fā)展成定理?《〈論語〉綱要》試著將這些道理做定理化的表述,可視為《新論語》續(xù)篇。
全書始于《論語》中的“道理”能否發(fā)展成為“定理”的思考,繼之以孔子“兩端”方法論的發(fā)現(xiàn),終之對孔學“執(zhí)兩用中”的中庸思維的探尋。《新論語》以原文重構(gòu)方式,呈現(xiàn)出《論語》以“仁”為核心的內(nèi)在邏輯;《〈論語〉綱要》沿此內(nèi)在邏輯,以定理推論的方法,展示出孔子學說的深度??。作者表示:“如果說《新論語》為《論語》增加了一個新的讀本,希望這本《〈論語〉綱要》也能為孔學提供一種新說!
作者2012年出版《新論語》,受到廣泛好評,并在當年“南國書香節(jié)”上,得到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推薦,至今銷量已近十萬。作者的其他作品包括:學術(shù)隨筆《尼山風光》(2010)、歷史小說《圣人》(2004)、《秦相李斯》(2000)、新聞紀實作品《留學美國:一個時代的故事》(1996)。
序言 一孔之見
本書是《論語》的釋讀之作,也可視為《新論語》續(xù)篇!缎抡撜Z》通過原文重構(gòu)以呈現(xiàn)孔子學說的內(nèi)在邏輯,注譯之外,未敢多加論述;本書則對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整體性闡釋,一些發(fā)現(xiàn)和看法,雖不免疏淺,卻似前人未言,是書中會意用心之處。
《新論語》出版后,我常想這樣一個問題:《論語》中有許多“道理”,這些“道理”能否發(fā)展成為“定理”?定理可以實踐驗證,反復運用,并能進一步推演出更多的論斷。如果不能,只能說明這些“道理”過時了或不具備“普世性”。
沿此思路,我嘗試著將《論語》的“道理”做定理化表述,從孔子學說的?“仁”“忠恕”等重要概念入手,通過經(jīng)典章句的語義分析,解析相互關(guān)系,在簡單陳述的“箴言”中,尋找出更深一層的邏輯判斷。探索過程中,時有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論語》就像一座礦山,富含“道理”的土壤里,蘊藏著豐富的“定理”礦石。
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孔子學說如此深刻和系統(tǒng),一定會有自己的方法論吧?偉大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方法論,沒有方法論的思想家,不會有思想體系,只會有思想火花。如果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孔子的思想就形成不了學說,《論語》也只能是一部“思想火花集”。
的確,孔子有自己的方法論,這在《論語》中有過明確闡述。《子罕篇》中,孔子解釋了認識事物的“兩端法”,這是深入理解其學說的關(guān)鍵。以其方法,反觀其說,就會發(fā)現(xiàn),“兩端法”體現(xiàn)在孔子學說中所有的重要觀點里——仁之忠恕、性之善惡、禮與法、君子和小人等等,孔子說自己“一以貫之”,誠哉斯言!
這時,另一個在心里盤桓很久的問題也浮現(xiàn)出來:在孔子“仁”之說和“兩端法”的背后,是否還有更高更深的“道”?
答案是肯定的?鬃右簧荚趯さ!白釉唬骸劦,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8》)而他“五十以學《易》”,也是為了“悟道”。
道理者,若其理不成“定理”,便不是“理”;若其理之上沒有“道”,也成不了“道理”。
那么,孔子學說中的“道”是什么呢?在這方面,《論語》只留下只言片語。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保ā墩撜Z·公冶長 13》)由此可推斷,孔子學說中的“道”,就是關(guān)乎“性與天道”的“天人之道”。
孔子的“天人之道”,可以說是孔門未傳之學,不過,探究其“道”,似可另辟蹊徑?鬃油砟暧嘘P(guān)“性與天道”的論述,雖然“不可得而聞之”,但據(jù)子貢的說法,其最終思考集中在“性與天道”之間的關(guān)系上。如果以“性與天道”為起點,以其“兩端”方法論為指引,通過推演,還是有可能一窺“天人之道”的奧秘。簡言之,就是以其說尋其法;再以其法探其道。這一路徑,讓我們有可能抵達孔子學說中高深之處,也就是傳說中千年傳承的“圣賢之道”。
就內(nèi)容而言,此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闡釋了孔子的仁學。通過分析仁、忠、恕、不為、克己、知止、禮、仁政等核心觀點的內(nèi)涵,發(fā)現(xiàn)其相互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和深層意義,并推導出一些定理性判斷。這一部分內(nèi)容構(gòu)成了孔子學說的價值觀。
第二部分:討論了孔子學說的“兩端”方法論?鬃拥乃枷耄确础爱惗恕,亦不取“一端”,而是立于“兩端”。“兩端法”是其學說的立論基礎,也是解析問題的利器。
第三部分:探討孔子的“天人之道”?鬃拥摹疤烊酥馈保恰皟啥朔ā钡倪M一步推演和應用——如何在“人道”和“天道”之間“執(zhí)兩用中”,即“中庸”之道。中庸者,中用也,是在“兩端”之間做出抉擇。這是孔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也是儒家文化的最高智慧。
就體例而言,書中內(nèi)容分為兩類。
一是“綱目與疏證”,主要是《論語》核心觀點的歸納和思想脈絡的整理,并以傳統(tǒng)疏證的方式進行文獻引證。
二是“專題與散論”,就特定論題進行的解析和評述,既是學術(shù)探討,也有點像“思想實驗”——將孔子學說中的價值觀、方法論和天人之道試用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倒不是想為諸多社會問題尋找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想看看孔子學說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壓、鍛造下能否還有思想鋒芒。
總之,全書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一仁,兩端,三用中”——從“仁”的核心價值觀,到“兩端”方法論,再到“用其中”的中庸思維。
如果說《新論語》為《論語》增加了一個新的讀本,希望這本《〈論語〉綱要》也能為孔學增添一種新說。
初讀《論語》時,有子貢“夫子之墻數(shù)仞”一般的觀感,里面有“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只是“不得其門而入”(《論語·子張 23》);如今再讀《論語》,更多的是顏淵“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受,其慨嘆是“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 11》)——面前如有高山聳立,雖想攀登而上,卻找不到一條路。
孔子之學如山,山峰在云霧之間,時隱時現(xiàn),一些地方依然人跡罕至,要想攀登,只能自己尋路而上。一路走來,沒有多少“道路自信”,只有一點尋險探奇之心,自以為,即使走了彎路、錯路,也算為后來者留下一些諸如“前方危險”或是“此路不通”之類的標識和警示。
因此,本書屬于“一孔之見”,——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理解為“一種關(guān)于孔子的個人見解”。
2017 年 12 月 31 日
錢寧,出生于南京,成長于北京,祖籍上海嘉定。主要作品:重編版《新論語》(2012)、學術(shù)隨筆《尼山風光》(2010)、歷史小說《圣人》(2004)、《秦相李斯》(2000)、新聞紀實作品《留學美國:一個時代的故事》(1996)。
序言 一孔之見
上篇 綱目與疏證
第一章 仁:一種價值觀
1.仁:“愛人”。而仁者之愛,不是愛,是“忠”和“恕”
2.忠:“言思忠!奔凑f真話,底線是“勿欺”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guān)鍵在“勿施”
4.忠之“勿欺”,恕之“勿施”,皆“有所不為”,是“克己”,亦是“知止”
5.仁,在不同社會關(guān)系中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忠恕”貫穿其間
6.“仁政”的“四項承諾”:好的君王——以德治國;好的治理——賢能政治;好的生活——小康社會;而核心是不濫用暴力——不嗜殺
第二章 “兩端”:孔子的方法論
1.“兩端法”的三個要點:“空空如也”“叩其兩端”和“竭焉”
2.“空空如也”——事物本質(zhì)空無,只有置于關(guān)系中才能顯現(xiàn)
3.“叩其兩端”——事物本質(zhì)取決于關(guān)系的“兩端”,需從“兩端”去理解
4.“竭焉”——事物本質(zhì)受“兩端”限定,推演到“極端”才能看清
5.孔子的“兩端法”是理解其核心觀點的邏輯密匙
6.“兩端法”與“一分為二”的方法同中有異,并行不悖,是“儒家辯證”
7.儒家的“格物致知”——理,不在物亦不在心,而在物與心之間
第三章 “用其中”:天、人之間的中庸哲學
1.天人之道,介于天道、人道之間
2.天人之道,即“中庸”——“執(zhí)兩用中”
3.“用其中”是在“兩端”之間找到“度”
4.“中庸”的挑戰(zhàn):量化和算法
5.中庸,即傳承千年的所謂“圣賢之道”
下編 專題與散論
第一章 仁:一種價值觀
孔子心中的問題
忠,就是說真話
重要的,不是愛,是恕
。簭牡览淼蕉ɡ
與孔子討論“平等”
自由如何“不逾矩”?
兩難中怎樣取舍?
說“孝”
民主,不僅僅是“多數(shù)”
從“不為”到“知止”
“仁政”的設計缺陷
“專制”,還是“共治”?
第二章 “兩端”:孔子的方法論
孔子的方法論
人之初,性本無
尋找“真我”
“好人”,還是“壞人”?
平庸之惡VS. 偉大之惡
“格物”如何“致知”?
第三章 “用其中”:天、人之間的中庸哲學
《論語》中的“道”
孔門未傳之學
“中庸”是做出抉擇
尋“度”
《易》:“中庸”的量化和算法
隱秘的圣賢之道
結(jié)語 “新孔學”的可能性
附錄 1 《新論語》原文
附錄 2 《論語》原文
附錄 3 引文及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