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情書/中國西部女作家散文自選叢書》是《中國西部女作家散文自選叢書》中的一本。是作者為新疆書寫的一封封情書。這部散文集從一個獨特視角,寫出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另一個真實新疆。這個新疆不再是蜻蜓點水式的、綠草鮮花式的,而是多向度的,有縱深感歷史感的,有文化底蘊的厚重新疆。其中的許多篇什,都用凝重的筆調(diào),從作家親歷及成長角度,客觀巧妙地再現(xiàn)了新疆的過往歷史步履。讀者會從閱讀中獲得文字意蘊的本真新疆。
李穎超,女, 新疆伊犁人,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已出版《醉蝴蝶》《西部回聲》《風過留痕》《復活的木乃伊》等散文、長篇小說、話劇劇本十二部。獲首屆西部文學獎,F(xiàn)居烏魯木齊。
《新疆情書/中國西部女作家散文自選叢書》:
凝眸龜茲
出發(fā)去庫車的那一天,我穿了一身的紅裝,我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對此行的重視和對庫車——這個昔日龜茲古國的喜愛之情。
每次出門,穿得□艷的那個人,一定是我。十四五歲時,同學們對我的印象是一身黑衣:夏天,黑衣黑裙;秋天,黑衣黑褲;冬天,黑大衣,黑褲子,白圍巾……以至于在畢業(yè)留言冊里,大部分同學都說感覺我只喜歡黑白二色,多了幾分冷漠,少了幾分熱情……
彼時年齡尚小,就喜歡黑色。別人越不敢嘗試的色彩越覺得好。
所謂青春,意味著對衰老的無知和無動于衰,對任何事、任何人都敢輕蔑,可是,在短暫的傲慢之后,每個人,都將承受來自歲月漫無際涯的羞辱……
“假如有通往東方的道路,那就是庫車……假如有通往北方的道路,那就是庫車……”,這是一首維吾爾族詩歌中的兩句,詩中的庫車就是歷史上的“龜茲”,龜茲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佛教曾經(jīng)在這里盛行,我們從分布于庫車周圍的石窟中、那精美絕倫的壁畫中便可以想象出這片土地曾經(jīng)被佛光籠罩著的情形。它帶著如同朝日初上的磅礴氣勢,沿著“絲綢之路”行云流水般東迤,從此開創(chuàng)了歷時千載的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黃金時代:可謂伽藍靈勝,彩筆紛華、丹青千壁,盛極一時!
那時的中國以無比的自信欣然接納了西來之風,同時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史稱之為“改張琴瑟,變夷為夏”,所以,當那些造像沿著絲綢之路往東去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她的鼻梁慢慢低了,眼窩漸漸淺了,笑容中也帶上了幾分世俗的人}青味。
佛教何時傳人龜茲,迄今未發(fā)現(xiàn)文獻記載和地下文物的證實。據(jù)僧佑《出三藏記集》載,太康七年(□86年)譯《正法華經(jīng)》時,有竺法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參與校對。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鳩摩羅什就出生在龜茲,他7歲出家,博學大小乘經(jīng)論,名聞西域諸國。這說明,公元3世紀中葉的龜茲,佛教已經(jīng)很發(fā)達。
龜茲自接受佛教到改信伊斯蘭教歷經(jīng)了1000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期間,尤其是公元3至5世紀,龜茲佛教及其石窟藝術(shù)曾經(jīng)對中原地區(qū)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石窟寺是在大山的巖層間開鑿出來的寺廟和僧舍,起源于古代印度。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石窟寺漸漸發(fā)展成融會建筑、雕塑和壁畫藝術(shù)的綜合體,成為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龜茲石窟年代大致起于公元3世紀末或4世紀初,止于11世紀或略晚,前后經(jīng)歷800年之久。龜茲石窟殘存至今的有500多座,除了克孜爾石窟和庫木吐拉石窟的壁畫殘跡多一些,其他的如森木賽姆、克孜爾尕爾、瑪札伯哈、吐火拉克?稀⑻K巴什、吐爾塔木等眾多石窟中的造像早已剝落得干干凈凈。
我們一行人久久地流連在庫木吐拉石窟中,在那著名的五連洞前,每個人的神情都是凝重的。
神都是人造的,人在造神的過程中,不僅寄寓了宗教情感的追求,同時也將自己的審美理想熔鑄其中。佛家非常善于運用世俗的審美手段為宣傳佛法服務,這點集中表現(xiàn)在對佛教偶像的美化和藝術(shù)加工上。不可否認的是,將佛像造像視為偶像而頂禮時所產(chǎn)生的精神慰藉,與將他們作為藝術(shù)作品欣賞時所產(chǎn)生的審美愉悅幾乎是一樣的。
對我而言,□熟悉、感到□親切的便是菩薩,從小到大的讀物中似乎觀音菩薩是□務實的了,仿佛專門為解脫一切苦難現(xiàn)身于世。在這種俗世與現(xiàn)實需要的導引下,僧眾們在宗教生活中漸漸把觀音菩薩塑造成一位慈善、可親、安詳、端莊的東方婦女的典型形象,將東方的傳統(tǒng)美德和人格理想都集中到菩薩身上?梢哉f,觀音菩薩不是以神祗的力量使人敬畏,而是以人格的力量,以親切溫柔的母親形象征服了我們。
我一直覺得,新疆留存的壁畫上的人物看著都比內(nèi)地的佛像舒服得多,大都身形苗條,體態(tài)婀娜。據(jù)說,這女菩薩在印度本土,個個都是乳房豐滿、腰肢纖細、體態(tài)極輕盈的,而到了中土,越往東傳因為氣候、風俗、審美等種種因素不僅被穿上了衣服,而且身材也越來越敦實粗壯。
龜茲□早出現(xiàn)的毗訶羅窟,制作是比較簡單的,一般是仿制普通民居,作為僧人生活休息之所。晚期的毗訶羅窟較大一些,并且有上下兩層或有階梯通道的雙層窟。無論是縱券頂、中心柱式石窟,還是穹隆頂?shù)姆叫慰摺@不同形制的石窟,既能夠在印度石窟中找到原型,又包含著中亞地區(qū)佛教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