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2.12—1944.1.23)
挪威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xiàn)代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先驅(qū)。
他自孩提時代開始創(chuàng)作,藝術(shù)生涯長達60多年,共計創(chuàng)作超過60000件作品。代表作之一《吶喊》(1895年版本),曾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出1.199億美元的天價,刷新了畢加索當時的世界紀錄。
他5歲喪母,14歲目睹親愛的姐姐生病離世,兩個妹妹中的一個患有精神疾病,弟弟英年早逝。疾病、瘋狂、死亡成為侵擾他一生的夢魘。
蒙克擅長以濃烈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描繪人強烈的主觀情緒,他把焦慮、恐懼、悲傷、絕望、不安等人類集體共有的感受變成自己的繪畫主題,畫作時而給人壓抑、苦悶之感。他無意于描畫現(xiàn)實之物,而將全部感官和心力都用于探索一個更幽深的層面——人的潛意識。也正是通過這種對內(nèi)在深層情緒、感受的不斷挖掘,蒙克用藝術(shù)治愈著自己。
在這部被譽為“第一部現(xiàn)代意義上的蒙克傳記”中,挪威藝術(shù)史家、小說家阿特勒·奈斯,用120多幅蒙克代表性畫作和罕見黑白老照片,以及340多段節(jié)選自信件、筆記、報刊等的珍貴史實資料,多角度、全方位地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蒙克。
奈斯無意于給蒙克打上任何諸如精神分裂癥、焦慮癥、死亡恐懼者等噱頭十足的標簽,而是基于大量史實,如平地起高樓般,讓蒙克、蒙克的藝術(shù)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變得立體起來。
蒙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作為人和藝術(shù)家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藝術(shù)中的恐懼與安慰、力量與脆弱、痛苦與救贖、愛與掙扎等都源自何處?……這一切,在這部秉持著嚴謹、客觀態(tài)度的史詩級著作中,都沒有定論;它只負責盡可能全面、詳盡地陳述事實,而其余的,則交予讀者自己來評斷。
他曾——畫下黃昏的記憶,畫下響徹寰宇的尖叫,畫下蟲子啃咬心靈的痛楚,畫下矛盾與哀傷,畫下憂郁和絕望。
也曾——被非議、被誤解、被否定,被幻覺侵擾,因恐懼而戰(zhàn)栗,在死亡的陰影下焦灼不安。
然而,他從未被打倒。
他畫痛苦,亦畫生命、愛和太陽。
他是——愛德華·蒙克。
有人說,沒有任何一位旁觀者能夠感受到蒙克所感受到的東西——那種一見到血色云朵便傳遍周身的恐懼。
☆一部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蒙克傳記,一部史詩和心理劇
☆挪威藝術(shù)史家、小說家、極具聲望的伯瑞格文學獎的獲得者阿特勒·奈斯親自操刀
☆120多幅代表性畫作和罕見黑白老照片,340多段節(jié)選自信件、筆記、報刊等的珍貴史實資料,多角度、全方位還原一個真實的蒙克
☆史料詳盡/圖文結(jié)合/精美典藏/版權(quán)售出10余國
1896年,33歲的愛德華·蒙克繪制了一幅版畫,也算是對多年來同一個主題的油畫與素描作品的總結(jié),這個版畫的主題為“病室里的死亡”。
這幅版畫描繪了一個幾乎沒有任何陳設的房間,地板上沒有鋪任何樣式的地毯,唯一可見的家具是床、擺著油燈的床頭柜和一把背對觀眾的椅子——椅背很高。床頭上方掛著一幅小畫,除此以外,墻面再無其他裝飾。
在這間簡陋的屋子里,一共有7個人,顯而易見地分為兩組。椅子上坐著一個人,只露出半個身子,垂下的裙擺顯示這是一個女人或女孩。她的臉被擋在椅子背后,能看到她頸后墊著一個枕頭。椅子旁邊站著一個雙手合十、已經(jīng)上了年紀的男人,他的身邊還有一個低著頭的女人。這兩個人都在看著那位沒有露出臉的主人公。
剩下的兩男兩女構(gòu)成房間中的第二組人物,形成一片密密匝匝的黑影。其中,年紀大一些的女孩的目光穿透畫面直望著前方——她的眼神呆滯,仿佛受到驚嚇一般。另外的三張面孔都是側(cè)臉,面目模糊不清。一個男孩幾乎快要從這組人物中退出,他的位置比其他人都要靠后,似乎正要打開屋角的門離開房間。
與其他藝術(shù)家差不多,愛德華·蒙克在創(chuàng)作這幅畫時,也摻雜了他自己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不僅如此,他還經(jīng)常用畫像般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筆畫簡單,卻又容易辨認。當人們基于這樣的出發(fā)點來看《病室里的死亡》時,便能很容易推斷出畫面所表達的是什么,以及這7個人物在蒙克的人生中都代表著誰。
這幅畫描繪的應該是1877 年秋季的一天。聚在一起的幾個孩子是兄弟姐妹4人:年輕的愛德華·蒙克,還有他的弟弟和兩個妹妹。坐在椅子上的女孩名叫蘇菲,此刻生命垂危,她是蒙克最年長的姐姐。但死亡卻以另一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在房間里:把手放在蘇菲肩頭安慰她的女人并不是她的母親,而是孩子們的姨媽。姨媽代表著一種思念,一種缺席——她的姐姐,孩子們的媽媽,已經(jīng)離世了。
蒙克的父親名叫克里斯蒂安,他合在一起的雙手代表著悲憫與無力:身為一名醫(yī)生,卻對女兒的死亡無能為力,他感受到的無助一定是雙倍的。
椅旁身形纖瘦的女人是卡倫·伯爾斯特(Karen Bjølstad)。在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之前,她就一直和這個家庭生活在一起,操持家務,是凝聚一家人的核心。姐姐的家庭就是卡倫的命運。
在畫中,房間以及一身黑色的人物散發(fā)出凝固的恐懼感,但畫面還有一個驚人的特點——這些人物雖聚集在屋中,同時卻又像是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兩個大人在凝視著椅子上的女孩以外,其他人都沒有眼神交流。而除了姨媽放在孩子肩頭的手以外,其他人也都沒有肢體接觸,即使姨媽的這一個動作,也被隱藏在椅子后方的空間中。
[挪]阿特勒·奈斯(Atle Næss)
挪威藝術(shù)史家、小說家,生于1949年。首部作品《槍》于1975年出版。他擅長以史料為基礎寫作,作品以小說和傳記為主。2001年,他憑借《當?shù)厍蜢o止時:伽利略傳》獲得挪威首屈一指的伯瑞格文學獎。
目錄
序
喪親之痛(1863―1885)
我可愛的醫(yī)生
現(xiàn)在,我心愛的孩子們……
祈禱者
瀑布路7號的病室
學習生涯與繪畫夢
繪畫、勤奮與品行
政治與繪畫
到巴黎去!
憂郁(1885―1892)
這滿含悲情的喜悅
“教堂里的南森”與漢斯·亞格
蒙克,蒙克!不要再畫這種畫了!
咖啡館香艷圖與家庭畫像
兩個女人,還有第三個
第三代的名字是愛德華·蒙克
死亡天使盤旋在我們的墳墓上
圣克盧
新浪漫主義與賭博
賈普·尼爾森的轟烈之戀
黃昏時分的情緒
關于愛和死亡(1892―1898)
柏林丑聞
與G.托克紅酒館的牽連
吶喊
圣母
貴族與波希米亞人
凱特和圖普西,安德烈亞斯與勞拉
和易卜生在展覽上
巴黎的培爾·金特
心語
生命之舞(1898―1902)
紅酒商之女
你愛我嗎?
你高談闊論的愛情宣言
一場限制重重的求婚
沒有目的地的漫漫長旅
從天堂到受難之地
橋上的少女
柏林的榮耀,卑爾根的羞辱
春花上的霜雪(1902―1905)
斗毆與賓客
生命之傷
空氣中的電光
漢堡的法官
你就是我的音樂
戴胸針的女人
魏瑪?shù)牟?/p>
12點半的苦艾酒
拿畫刷的自畫像
放逐(1905―1908)
不安歲月
新生
獨居埃爾格爾斯堡
魏瑪插曲
“鹽水浴”與新問題
極度宿醉
在漢堡的解約
沐浴的男人
堂吉訶德
我坐在那兒,點燃我的神經(jīng)
故事(1908―1914)
一個奇怪的世界向我關上了大門
勝利屬于你
布萊德多夫寡婦的宅子
不含酒精的畫作
卡爾·約翰上空的雄鷹
肖像畫:我藝術(shù)的保鏢
太陽
新居和勝利的失敗
蒙克迫害者的故事的最新一頁
梵高、塞尚、高更和蒙克
鷹隼和其他來訪者
挪威人的時代現(xiàn)在到來了
星夜(1914―1927)
一戰(zhàn)
樹下的生活
藝術(shù)是個獨立王國
歐洲重新敞開大門
一次琳瑯滿目的展覽
沉重的一年
組畫和稅收
沙發(fā)上有個女孩,卻是孤獨的冬夜
對過去的回顧
498 蒙克的藝術(shù)是我們的時代之音
站在鐘與床之間(1927―1944)
裝飾一座空中樓閣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
家庭:“你送的花環(huán)讓人贊賞不已”
北歐文化的傳承
在我渴望寧靜的客廳里
女性與愛情
頹廢藝術(shù)?
朋友消逝,卻剩下敵人
戰(zhàn)時的藝術(shù)和非藝術(shù)
一根紅線
一束寬寬的金色光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