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四篇。第一篇為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技術,包括體液免疫功能檢測實驗、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實驗;第二篇為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介紹細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和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致病性與免疫性等方面的檢測方法和相應疾病的診斷操作技術;第三篇為中藥微生物學檢查技術與抗菌作用的檢測,介紹注射劑、口服藥物、外用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測,以及中藥體外抗菌作用的定性與定量檢測技術;第四篇為醫(yī)學寄生蟲學實驗技術,介紹原蟲、線蟲、吸蟲和絳蟲的形態(tài)結構、致病性與免疫性的檢測方法和相應疾病的實驗診斷技術。本書介紹經典實驗技術的同時,對近年科學研究和臨床檢驗中所應用的一些新方法、新技術也做了介紹,并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安排一些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供有條件的學校選用。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實驗室規(guī)則 1
第一篇 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技術
第一章 體液免疫功能檢測實驗 5
實驗一 免疫血清的制備 5
實驗二 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與鑒定 6
實驗三 玻片凝集試驗 8
實驗四 試管凝集試驗 9
實驗五 間接血凝試驗 10
實驗六 環(huán)狀沉淀試驗——血跡鑒定 11
實驗七 單向瓊脂擴散法 12
實驗八 雙向瓊脂擴散法 13
實驗九 火箭免疫電泳試驗 14
實驗十 對流免疫電泳試驗 16
實驗十一 補體溶細胞試驗 17
實驗十二 B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測定 18
實驗十三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19
第二章 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實驗 21
實驗十四 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試驗 21
實驗十五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離試驗——密度梯度離心法 22
實驗十六 E花環(huán)形成試驗 23
實驗十七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形態(tài)法 24
實驗十八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MTT法 25
實驗十九 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 26
實驗二十 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凋亡百分率的檢測 27
實驗二十一 耳腫脹試驗 28
實驗二十二 白細胞介素-2活性測定 28
第二篇 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第三章 細菌學總論實驗 33
實驗二十三 顯微鏡油鏡的使用與細菌形態(tài)、特殊結構觀察 33
實驗二十四 細菌的單染色法 34
實驗二十五 細菌的革蘭染色法 35
實驗二十六 活菌運動的觀察 36
實驗二十七 常用培養(yǎng)基的制備 37
實驗二十八 細菌的接種技術與細菌生長情況的觀察 39
實驗二十九 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 42
實驗三十 物理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44
實驗三十一 化學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48
實驗三十二 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試驗 49
第四章 細菌學各論實驗 53
實驗三十三 病原性球菌的形態(tài)、染色性及培養(yǎng)特性 53
實驗三十四 葡萄球菌血漿凝固酶試驗 53
實驗三十五 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溶血法 54
實驗三十六 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膠乳凝集法 56
實驗三十七 肺炎鏈球菌膽汁溶菌試驗 56
實驗三十八 淋病奈瑟菌氧化酶試驗 57
實驗三十九 腸道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性與培養(yǎng)特性 58
實驗四十 糞標本中致病性腸道桿菌的分離與鑒定 60
實驗四十一 傷寒和副傷寒的血清學檢查(肥達反應) 61
實驗四十二 厭氧性細菌形態(tài)、染色性與培養(yǎng)特性 63
實驗四十三 牛奶發(fā)酵試驗 63
實驗四十四 破傷風痙攣毒素的毒力試驗與抗毒素的中和試驗 64
實驗四十五 臨床標本厭氧菌的分離與鑒定 64
實驗四十六 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性及培養(yǎng)特性 66
實驗四十七 結核分枝桿菌的抗酸染色法 67
第五章 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實驗 69
實驗四十八 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形態(tài)、染色性和培養(yǎng)特性 69
實驗四十九 鉤端螺旋體動力檢查 70
實驗五十 解脲脲原體脲酶試驗 71
實驗五十一 鉤端螺旋體的顯微鏡凝集試驗 71
實驗五十二 梅毒螺旋體的血清學試驗——非特異性試驗 72
實驗五十三 梅毒螺旋體的血清學試驗——特異性試驗 74
第六章 真菌學實驗 76
實驗五十四 真菌形態(tài)與菌落觀察 76
實驗五十五 真菌培養(yǎng) 77
實驗五十六 淺部真菌感染臨床標本的檢查 79
實驗五十七 常見深部真菌感染臨床標本的檢查 80
第七章 病毒學實驗 82
實驗五十八 病毒的培養(yǎng)方法 82
實驗五十九 紅細胞凝集試驗 88
實驗六十 血凝抑制試驗 89
實驗六十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HBsAg 90
實驗六十二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抗-HBs 91
實驗六十三 聚合酶鏈反應檢測HBV-DNA 92
第三篇 中藥微生物學檢查技術與抗菌作用的檢測
第八章 中藥微生物學檢查技術 97
實驗六十四 注射劑的無菌檢查 97
實驗六十五 口服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查 97
實驗六十六 外用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查 99
第九章 中藥體外抗菌作用的檢測 102
實驗六十七 中藥體外抗菌作用的定性檢測——瓊脂擴散法 102
實驗六十八 中藥體外抗菌作用的定量檢測——液體稀釋法 104
第四篇 醫(yī)學寄生蟲學實驗技術
第十章 原蟲實驗 107
實驗六十九 溶組織內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107
實驗七十 陰道毛滴蟲 108
實驗七十一 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 110
實驗七十二 剛地弓形蟲 111
實驗七十三 瘧原蟲 112
第十一章 線蟲實驗 115
實驗七十四 似蚓蛔線蟲(蛔蟲) 115
實驗七十五 毛首鞭形線蟲(鞭蟲) 116
實驗七十六 蠕形住腸線蟲(蟯蟲) 116
實驗七十七 鉤蟲 117
實驗七十八 班氏吳策線蟲(班氏絲蟲)及馬來布魯線蟲(馬來絲蟲) 119
第十二章 吸蟲實驗 121
實驗七十九 華支睪吸蟲(肝吸蟲) 121
實驗八十 布氏姜片吸蟲(姜片蟲) 121
實驗八十一 衛(wèi)氏并殖吸蟲(肺吸蟲) 122
實驗八十二 日本血吸蟲 123
實驗八十三 日本血吸蟲病動物模型制作 125
第十三章 絳蟲實驗 126
實驗八十四 鏈狀帶絳蟲(豬帶絳蟲) 126
實驗八十五 肥胖帶絳蟲(牛帶絳蟲) 127
實驗八十六 細粒棘球絳蟲(包生絳蟲) 128
參考文獻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