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莊藏稿鈔》整理說明
沈寓(1639—1717),是清初崇明著名的詩人,家住崇明堡鎮(zhèn)。因其家有讀書之所“白華莊”,孫、曾輩在整理付梓其遺集時,命名為《白華莊藏稿鈔》,別稱《白華莊文集》《煙波雙嘯詩集》。今存世的沈寓詩文選集《白華莊藏稿鈔》,計詩6卷,文16卷,曾被《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詩紀事初編》《清人詩集敘錄》著錄,現(xiàn)又被收錄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人詩文集匯編》第154冊。
沈寓生平——“放浪于煙波”的人生
沈寓,生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九月初五日酉時。原名任,因長兄游昆山庠,庠名余信,而改名余任,后再改名已任,以示“自警”。字右之、右以,號寄廬、煙波客。崇明堡鎮(zhèn)人。生當明清之際,以南明遺民自居。十三歲時,師事設(shè)館于沈家的董翼王。乾隆縣志記載,沈寓“年十三,為古文,十四為詩”。康熙十五年(1658年)冬,二十歲的沈寓贅于郡城(今江蘇蘇州)宋家。 沈寓二十二歲時,隨父沈運昌、母施庭梅寄居“玉峰之南菉段浜”(今江蘇昆山境內(nèi))。翌年,仍遷回鶴市。沈寓《暮春送友過茂苑》詩中對蘇州舊居有描述:“雙塔西街我舊居,陸橋百步是門閭”,“兩松矗起曾巢鶴,一閣橫開獨著書”。沈寓成婚后,一度跟隨崇明籍學者沈孝輿。相傳沈寓二十三歲時,學琴于蘇郡小云巖,七弦俱絕。又與“長洲詩友”締結(jié)“云山七子”之盟。沈寓有“七人煙月共長洲,千古云山共唱酬”詩句。又學道于堯峰秋水亭,相者王子方(百子先生)稱沈寓“相有三負”,負天地、負父母、負己。從順治末年至康熙前期,沈寓在蘇州度過了三十二年光景,有“曾住蘇州三十年”詩句。其間,一度至貴州巡撫楊雍建的“白沙幕所”從事軍旅生涯,沈詩有“慷慨籌郡邑,談笑旄鉞策”,然而,僅僅“留幕數(shù)月”便離開江陵。沈寓生逢明、清易代,朝綱、世事變幻無常,讓他更堅定了遁世隱退的意念。從此以后,他開始仰慕陶靖節(jié)、邵康節(jié)的為人,更名寓,別號寄廬、煙波客、囂囂子等,如行云野鶴,放浪于山煙水波之間。自稱“西歷江河之險,南游楚豫,北達齊魯”。所至巴子國、黃鶴樓、烏江廟、桃花源、大庾嶺、燕子磯、西子湖、澄江君山,以及湘潭、襄陽、漢陽等地。青山綠水、名勝景觀激發(fā)了沈寓的詩情,但詩人更專注于慎獨修身!稗H跡遍海內(nèi),獨不至京師”,視之為“熱場”而深惡痛絕!靶愿吆,以著述為事”。“名噪東南,獨不攻舉子業(yè)”。長洲汪琬“雅重其文”。沈寓歷年交游友人有袁孝若、周岐來、陳杏仙、槎江李蓼洲、虞山王澗修等。
“優(yōu)游十年”后,沈寓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夏“倦游歸里,卜遷甫里”,別稱“甫里先生”,自撰《甫里先生貧而樂賦》?滴醵吣辏1688年),沈寓已年屆知天命之年,他回到故里崇明島,歸隱于堡鎮(zhèn)大通河畔白華莊。沈寓回鄉(xiāng)后,有“歸來整頓白華莊”詩句,他另在《寄廬記》中說,委托婺源人采購而來木料五十根,竹、茅草等則就地取材,在白華莊上筑“瀛天竹屋”、“半日軒”,取書齋名為“惜陰齋”,自稱“逸民”“遺世翁”“瀛東一陶”“詩狂”等!白x書不遇,隱居東瀛”,“終老海濱”。沈寓《梅花倡和詩序》有“躬耕白華莊,引水于大通之河”,《學規(guī)說》有“退老大通河之白華莊”,另有“歸耕堡北大通河之陰”,“誅茅大通河陰”,“挈妻子,偕隱于瀛洲大通河白華莊”,“東歸大通,坐老白華莊”,《東歸后吟》詩有“夕汐朝潮荷滿溝,門前楊柳弄輕柔。歸來只合高高隱,出世何妨默默休”,《索居》詩有“曉潮晚汐大通河”,另有“十畝地種棉,十畝田耕穜”,“有花又有竹,有池又有魚”。《故宅吟》有“故杵還鄉(xiāng)夫婦老,遺園守世子孫淳”。沈寓先后辦理了祖墳的遷葬,兄弟子侄輪流祭祀的規(guī)劃,并立碑以明標識?滴醵拍辏1690年)春,沈寓作《祖塋十分輪祭碑記》?滴跛氖辏1701年)三月,作《平輿氏北分總墓碑記》?滴跷迨荒辏1712年)冬,作《家譜世紀序》。他“有志修輯”家譜,終因“精衰力薄,不能遠稽博考”而作罷。與堡市詩友締結(jié)“瀛堡詩社”。七十多歲時,沈寓自稱“能走新河獨還往,恒游堡市卻炎寒”。他以夫婦志趣相投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偕隱六圖》。沈寓與妻子宋水容相守了將近六十年,宋氏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九月二十三日病逝,沈寓吟誦了“深知夫婦好,久識死生緣”,“滄桑同閱盡,先我淚腮邊”以示深深的哀悼。
沈寓自稱16歲作詩,至64歲,詩有49卷,文有44卷;字,他與堡里同好創(chuàng)立“瀛堡詩社”,“推敲詩道”,相互唱和。在他65歲時,即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已是1703年年初),因遭遇水火之災,“燒盡白華一草堂”,詩存13卷,文存17卷,于是整理匯編詩文集,計《煙波筆嘯》六十編,以及《劫存》《又生》兩集,自序稱“自敘于白華莊之燼盡陋室”。沈寓《崇明》詩(之二)亦云:“我亦從先隱,荒莊對大通!鄙驕B《寄廬先生傳》中有“丙申之冬(1716年),以詩就正白華莊,先生為之煮茗論文”的記載。同年,沈寓自撰《煙波六十編詩嘯》序。翌年,沈寓將編就的“白華莊詩文藏稿二帙”請崇明知縣史弘坦撰序,史知縣十分欽佩沈寓“沉酣于經(jīng)史,旁通乎諸子百家”的學識,為沈寓題贈“東海高士”匾額,在《序》中稱贊沈寓“有真品行、真學問、真文章”。沈寓也回饋《呈謝史邑公序六十編》詩。
清初崇明山水詩人沈倫也與沈寓有酬唱,存世的沈倫著作、雍正增刻本《大樵山人集》卷一有《家族兄又伊》詩!坝忠痢奔粗干蛟ⅰI蛟⒁灿小陡缢薜軘⒁汀吩!皵⒁汀奔粗干騻。
就在沈寓的族侄沈淏“以詩就正白華莊”的次年,也即沈寓請求史知縣為自己的詩文集作序的那一年,詩人因病在白華莊溘然長逝,享年79歲。臨終前留下了“不朽文章證古今”,“贏得他年傳姓氏,清朝人物一詩狂”,“他年老死文章在,東海清風近逸民” 的詩句。另自稱“具此一段英偉氣概”。
七年后,即雍正二年(1724年)春,沈淏撰寫了《寄廬先生傳》。同年中秋,蘇州知府蔡永清因崇明遭遇“洪潮泛濫”,至崇明賑災,駐足堡鎮(zhèn)白華莊,應(yīng)沈寓之子沈長虹請求,撰寫了《〈白華莊煙波詩嘯〉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編修的《崇明縣志》中,將沈寓列入《人物志·隱逸》。
光緒縣志記載:“鄉(xiāng)賢沈寓墓,在堡鎮(zhèn)!泵駠h志也稱:“處士沈寓墓,在堡鎮(zhèn)!苯窈瞬槌缑魃蚴霞易V,“北分長房二支十三世至十七世、惟仁系”沈寓條目,“墓在洪勛沙”;《寄廬公墓圖》稱,“我高祖寄廬公墓在一號洪勛沙頭段茅養(yǎng)濱豎河東北乒乓橋西首第三窕內(nèi)”。乾隆六年(1741年)開始子孫“輪祭”。推斷沈寓墓其實在今豎新鎮(zhèn)境內(nèi)。今經(jīng)實地查考,今址為豎新鎮(zhèn)躍進村4組(車口南邊)。沈寓墓位于躍進村7組原“沈探花”墓的西南角。
沈寓的文學成就—— “純?nèi)巫匀弧钡脑娢?/p>
沈寓生平所著詩文頗為豐富,據(jù)家譜記載,計有《煙波雙嘯詩文集》六十編、《唐詩解》一百二十卷、《古今輿地人物注》二十卷3種。其中《煙波雙嘯詩文集》又稱《煙波詩文雙嘯》,分《煙波筆嘯文集》六十編、《煙波筆嘯詩集》六十編兩種。簡稱《煙波筆嘯》!稛煵üP嘯詩集》則分《劫余集》《又生集》兩種。因“卷帙繁重,力不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孫曾沈丕源、沈奕董、沈奕蘇“鈔其十之二三”,交鎮(zhèn)洋程穆衡、長洲沈德潛先后“校雔”,由兩位賢達“合定”“校定”后刊刻。程、沈分別撰寫了《序》,程序分別題為《〈白華莊藏稿鈔〉敘》《〈白華莊詩稿鈔〉敘》。翌年,崇明知縣王緯也應(yīng)沈丕源、沈奕董的請求為《煙波六十編》撰寫了《序》。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一作乾隆十七年(1752年)開始雕刻,先刻文集,后刻詩集,至十九年(1754年)竣工。參與“?钡纳蜇г、沈奕董、沈奕蘇、沈奕夔分別撰寫了《跋》。沈寓遺稿終于在孫、曾輩的合作努力下得以付梓行世,名《白華莊藏稿鈔》,計詩6卷,文16卷,洋洋大觀。
沈德潛《序》稱:“寄廬之詩,近乎堯夫擊壤之吟,寄廬之文,又近乎李泰伯之經(jīng)術(shù),司馬文正之經(jīng)濟!
《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二十一、卷二十一分別收錄沈寓《子賤治單父說》《治蘇》《治崇》文章3篇。
嘉慶《瀛洲詩鈔》卷一收錄沈寓《和南溪小隱圖原韻》等詩4首。
咸豐年間,常熟人宗廷輔在《寓崇雜記》中,稱揚崇明沈寓“文才辨縱橫,略有陳同甫、劉龍洲氣慨;詩亦以浩然之氣行之,不甚依守繩尺”,是一位“奇才”。
近代崇明名人王清穆在其手稿《農(nóng)隱廬日記》中,于1932年冬兩度提及沈寓《白華莊藏稿鈔》:“閱《白華莊藏稿詩鈔》”“閱寄廬先生《又生集》”。王清穆在拜讀沈寓著作之余,高度評價先賢的詩文,及其蘊含的精神:“寄廬先生詩不事雕飾,純?nèi)巫匀,天籟也。論者比之北宋康節(jié),信然。先生《癸酉訪友》詩:‘若談甲申乙酉事,清哀聲斷淚滂沱!蕠嬗械谰右!
家譜也稱揚沈寓有“復五百年之縣志”“正千百圖甲”(指糾正康熙縣志差錯)等功績。
民國縣志將沈寓列入《人物志》的“隱逸”類,因其“上下千載,議論敷陳,闡天人之秘奧,探經(jīng)學之本源,皆坐言起行,實有關(guān)于政治民物之大者”,稱他有“經(jīng)濟”之才。
按照沈寓生前相關(guān)詩文的描述,其“讀書處”,即故居“白華莊”位于“堡北”“大通河陰”“大通河頭”,即堡鎮(zhèn)東西向的“安富橋”(跨當沙頭港)東側(cè)。今堡鎮(zhèn)永和村堡東10組。光緒縣志記載,白華莊“在堡鎮(zhèn)大通河東,沈寓讀書處”。民國縣志則將“白華莊”列入了“古跡”。沈寓的“白華莊”,是值得我們加以挖掘利用的崇明歷史文化名人故居。
沈寓《白華莊藏稿鈔》原刻本,現(xiàn)存上海圖書館。均由上海南洋中學校長王培孫捐贈。王培孫先生生前主集清代詩集,曾珍藏崇明沈寓《白華莊藏稿鈔》兩部。現(xiàn)據(jù)收錄入《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54冊內(nèi)的沈寓《白華莊藏稿鈔》復印后點校整理。
此次整理,由上海市崇明文史研究會副會長徐兵、柴燾熊,崇明區(qū)文化市場管理所所長周惠斌、崇明區(qū)圖書館資料室工作人員王妍參與承擔。
原版刻闕者、模糊不清者均以“□”存疑,所見異體字、錯訛之處徑直改正。
限于學識,點校過程中疏漏之處,敬請指正。
崇明區(qū)檔案局(館)
崇明區(qū)地方志辦公室
崇明區(qū)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