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jīng)》二十論
定 價:49 元
叢書名: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作者:張登本 著,邢玉瑞 編
- 出版時間:2017/4/1
- ISBN:9787513238489
- 出 版 社: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R221.09
- 頁碼:35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jīng)》二十論》首先對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及戰(zhàn)國末期的《呂氏春秋》,西漢的《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等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認為《黃帝內經(jīng)》成編于司馬遷《史記》之后、劉歆編纂《七略》之前,但其中傳載的生命科學知識應當是“黃帝時代”以降,我國先民養(yǎng)病治病經(jīng)驗的結晶。其次,厘清了“養(yǎng)生”“陰陽”“五行”“精氣”“神論”“天論”等重要命題演進的歷程。再次,應用“河圖”“洛書”及天文、歷法知識對《黃帝內經(jīng)》中關于心、肝、脾、肺、腎五臟及論“神”、論“氣化”等內容的相關原文進行再認識,使其內涵更接近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的原本含義。最后,對“為何學、怎樣學《黃帝內經(jīng)》”做了回應。
本書包括三個相關的知識板塊。第一至第六論為第一板塊,是對《黃帝內經(jīng)》成編之前先秦諸子文化、《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以及西漢文化等與生命科學相關資料的梳理和解讀。之所以要研讀這些文獻,既想求索《黃帝內經(jīng)》知識體系的文化淵源和背景,也是為了厘清相關知識的演進脈絡。經(jīng)過認真研習之后發(fā)現(xiàn),《黃帝內經(jīng)》傳載的醫(yī)學知識與其成編之前文獻所傳載的相關內容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呂不韋、劉安、董仲舒、司馬遷等人是借用這些生命科學知識作為他們講論治國理政方略的例證資料而已。除了《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三者所涉的“養(yǎng)生”,以及《史記》以29例“診籍”資料為素材而編撰的《扁鵲倉公列傳》內容較為集中外,其他有關的生命科學知識則完全是零散地、“碎片化”地分散在各相關論題的字里行間;《黃帝內經(jīng)》則專事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而整理編撰,雖然162篇醫(yī)學文獻的論題重點各有相異,但都圍繞著生命科學知識體系這一主旨而撰述,所以是集中的、相對完整的,正因為如此,其才被稱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中醫(yī)藥學的奠基之作。
通過對上述相關文獻的梳理,一則說明《黃帝內經(jīng)》雖然成編于《史記》之后、《七略》之前,但其傳載的醫(yī)藥學知識卻形成時間久遠,源遠流長,是前人長期防病治病經(jīng)驗的總結和凝練,相當部分的內容并不比上述文獻晚出甚或形成時間更早,這從其中引述的數(shù)十種醫(yī)藥文獻可知;二則上述文獻雖然也引用了古人研究的生命科學知識作為論證的材料,只能說明其與《黃帝內經(jīng)》成編時匯集的資料都是前人對生命科學知識研究的成果和醫(yī)療經(jīng)驗的結論而已,相互間無明顯的順承關系;三則厘清了諸如“養(yǎng)生”“陰陽”“五行”“精氣”“神論”“天論”等命題演化的脈絡。
第七至第十五論為第二板塊,針對《黃帝內經(jīng)》講了些什么,梳理相關內容。其中的“神”“火”“氣化”等內容不僅是中醫(yī)藥學理論中的重要命題,而且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廣為應用,但后世在運用其中的概念時,常將不同層次的內涵相混淆,故有必要對其基本概念及意義進行系統(tǒng)規(guī)整和梳理;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容未按現(xiàn)行教材的表達方式陳述,而是站在《黃帝內經(jīng)》原文的認知角度,從“河圖”、“洛書”、十月太陽歷法知識在原文中應用的遺痕、氣化理論在五臟功能活動中的體現(xiàn)、五臟的生理特性三個維度,梳理了相關知識。由于各臟內容有明顯的差異,故本書對各臟的論述各有不同。緣于此處對五臟內容的表達有別于現(xiàn)行教材的認知方法,故而稱之為“再認識”。第十五論對《黃帝內經(jīng)》中認為影響人類壽命的四方面因素予以評述,權作是書研究養(yǎng)生理論的基礎。
“為何學、怎樣學《黃帝內經(jīng)》”的五論是第三知識板塊,其中從八個方面對《黃帝內經(jīng)》成編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為何還要強調對其進行學習的疑問予以回應。在回答怎樣學習經(jīng)文的方法時,既概要性地介紹了當前學習經(jīng)典的現(xiàn)狀,也提出了“讀通原文、解析經(jīng)義、縱橫聯(lián)系、結合實踐、弘揚拓展”五步方略的建議,還講述了依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的天文歷法背景,以及“河圖”“洛書”知識,運用“溯本求源”之法研讀經(jīng)文的體會,盡可能地幫助熱愛《黃帝內經(jīng)》的研習者,既能追究經(jīng)文之“然”,也能探索相關經(jīng)文的“所以然”。
《黃帝內經(jīng)》及其締造的“中醫(y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ǎng)生理念及實踐經(jīng)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更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其通過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國學”內涵。所以說,但凡舍棄這一經(jīng)典而縱論“國學”者,難免會失之完備。這里選擇二十論輯錄為冊,試圖從生命科學的維度,表達中醫(yī)藥學是“國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立場,妥當與否,求教于同道。
張登本,1944年生,陜西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9年畢業(yè)于陜西中醫(yī)學院,留校任教,兼職博士生導師。在《內經(jīng)》《難經(jīng)》研究方面頗有體會,先后發(fā)表論文260余篇,主編出版專著及教材30部,代表著作有《內經(jīng)詞典》《內經(jīng)的思考》《難經(jīng)通解》《全注全譯黃帝內經(jīng)》《全注全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等。其中,《內經(jīng)詞典》獲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中醫(y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曾被評為陜西省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
第一論 先秦諸子思想與《黃帝內經(jīng)》
一、《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道家思想
二、《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儒家思想
三、《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法家思想
四、《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墨家思想
五、《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名家思想
六、《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陰陽家思想
七、《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雜家思想
八、《內經(jīng)》理論構建中的兵家思想
第二論 《呂氏春秋》與《黃帝內經(jīng)》
一、雜家理念對生命科學理論構建的影響
二、圜道觀對生命科學理論構建的影響
三、“本生”理念對生命科學理論構建的影響
四、“民本”理念對《內經(jīng)》構建生命科學的影響
第三論 西漢文化與《黃帝內經(jīng)》
一、社會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科學知識發(fā)展的影響
四、西漢主要文獻對《內經(jīng)》成編的影響
五、西漢及此前醫(yī)藥成就與《內經(jīng)》理論的構建
第四論 《淮南子》與《黃帝內經(jīng)》
一、“兼收并蓄”與《內經(jīng)》治學理念
二、道家本體論與《內經(jīng)》理論
三、“道”論與《內經(jīng)》理論
四、陰陽觀與《內經(jīng)》理論
五、五行觀與《內經(jīng)》理論
六、天人相應觀與《內經(jīng)》理論
七、臟腑知識與《內經(jīng)》理論
八、病證知識與《內經(jīng)》理論
九、養(yǎng)生知識與《內經(jīng)》理論
十、理法施治與《內經(jīng)》治法理論
十一、藥物知識與《內經(jīng)》理論
第五論 《春秋繁露》與《黃帝內經(jīng)》
一、“天人相應”思想與《內經(jīng)》理論
二、精氣觀與《內經(jīng)》理論
……
第六論 《史記》與《黃帝內經(jīng)》
第七論 《黃帝內經(jīng)》“神”概念的發(fā)生及其意義
第八論 中醫(yī)“火”的概念與內涵
第九論 《黃帝內經(jīng)》氣化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論 《黃帝內經(jīng)》心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一論 《黃帝內經(jīng)》肺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二論 《黃帝內經(jīng)》脾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三論 《黃帝內經(jīng)》肝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四論 《黃帝內經(jīng)》腎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五論 《黃帝內經(jīng)》所論人類壽夭因素及其意義
第十六論 學習《黃帝內經(jīng)》的意義
第十七論 學習《黃帝內經(jīng)》的方法
第十八論 “河圖”“洛書”與《黃帝內經(jīng)>
第十九論 歷法知識是研讀《黃帝內經(jīng)》的重要門徑
第二十論 “九法”是《黃帝內經(jīng)》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思維范式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