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曾小平先生繼《論語疏譯》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書中體例為原文、注釋、譯文、隨記四部分,原文以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德經(jīng)》為底本,個別章節(jié)參校王弼本和他本,分章依次疏譯。注釋部分是全書重點,作者對重點字、詞、句都做了注釋。以字書、例句、前人注解為依據(jù),以求知其言而知其所以言。
自 序
兩千多年前,西北函谷關(guān),山道彎曲,一位長須飄逸的老人,倒騎青牛,由東而西前行。關(guān)令尹喜知其為高人,請為著書。司馬遷《史記》記曰:“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qiáng)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边@五千余言著述,就是以下要講的《道德經(jīng)》。我在《論語疏譯》自序中曾說:“中國文化之主體,不外乎儒、道、釋三家。無論你是否學(xué)乎三家,它們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你,浸潤之力,無處不在。”南懷瑾有一個精彩比喻: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就是說,治病離不開道家。人總要生病,我們□好在生病之前就學(xué)一學(xué)道學(xué)寶典《道德經(jīng)》。有病治病,沒病防病。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經(jīng)典之作,是迄今為止國外翻譯出版□多的一部中國著作,與另一部經(jīng)典《周易》交相輝映,光照人類。自它誕生以來,隨著歲月流逝,留下眾多不同的版本。重要版本簡述如下:
郭店楚簡本,以下簡稱郭店本,1993年出土于湖北荊門郭店楚墓,殘缺甚多。馬王堆帛書甲、乙本,1973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以下簡稱帛書本,甲乙互補(bǔ),基本完整。北京大學(xué)藏漢代竹書本,□01□年出版,簡稱漢簡本。想爾本,出自漢代,清末發(fā)現(xiàn)于敦煌莫高窟,只存《道經(jīng)》部分,今人饒宗頤曾作校注。嚴(yán)遵本,漢代嚴(yán)遵注本,宋代之后僅存《德經(jīng)》部分,以前多認(rèn)為是偽書。傅奕本,傳說來自項羽妾冢,較為散亂。河上公本,河上公乃漢代隱士,著《河上公章句》存世。王弼本,魏晉傳本,流傳廣泛,影響深遠(yuǎn)。魏晉之后,注本甚多,不一一羅列。
本書以帛書甲本為底本,殘缺文字以帛書乙本補(bǔ)上,再有缺失,則參校漢簡本和王弼本補(bǔ)齊。
《道德經(jīng)》是一部純理論哲學(xué)經(jīng)典,其文字風(fēng)格、用詞遣句迥異于先秦諸子,別具一格。本人注釋力求簡潔,以經(jīng)注經(jīng),以老子注老子,以道家注道家。注重分析梳理經(jīng)文的內(nèi)部邏輯和前后的貫通。
二十年前,我□□次拜讀《道德經(jīng)》,當(dāng)時的讀本是劉康德先生的《老子直解》。讀畢,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每個初讀《道德經(jīng)》者,無論是何讀本,大概均有同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經(jīng)文的內(nèi)部邏輯難以梳理。隨后的日子,讀了諸多不同的注解類書籍。由于《道德經(jīng)》實在是太難理解,一個人想全面貫通實屬不能。我愿意把自己研讀諸多名家解說的心得,在此呈獻(xiàn)給讀者,或許可為大家省去諸多麻煩,但愿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小平,廣東韶關(guān)人,現(xiàn)居深圳,國學(xué)研究者,古典音樂樂評人!013年出版《論語疏譯》,深受讀者喜愛和專家好評。作者系統(tǒng)學(xué)習(xí)研究?《道德經(jīng)》?多年。居家,常常挑燈夜讀;外出,隨身所帶,必有?《道德經(jīng)》?。作者對秦漢、魏晉以來的著名版本及注解都有所用功,相互比較,去偽存真,除繁留簡,梳理邏輯,有所心得,更廢寢忘食數(shù)載,撰成書稿,以饗大家。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如果可以講述,就不是恒久不變的道。□□個道是名詞,是老子學(xué)說的核心概念,規(guī)則、道理之義。第二個道是動詞,講述之義!蹲髠鳌べ夜哪辍罚骸翱诓坏乐倚胖詾閲!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爸倌嶂綗o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敝v述的主體必然是人,人是□□句話的邏輯主語。趙又春訓(xùn)此道為指導(dǎo),則動詞的邏輯主語為□□個道字,與后面的“名可名”不能一致。此不從!肚f子·知北游》《文子·微明》《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并言:“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薄俄n非子·解老》:“無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qiáng)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薄俄n非子》所云甚是。道不可道,是因為“無定理”,就是沒有具象,沒有具象就沒有名稱,沒有名稱之事物從何而“道”之?圣人強(qiáng)名之為“道”,才可以言道。這里的“恒”字,王本作“!,是避漢文帝諱。在王本《道德經(jīng)》中,我們看不到“恒”字,都改為“!绷,是避諱改字!墩f文》:“恒,常也。”在古代,兩字義同,但現(xiàn)在有一點差別,改字容易誤會文義。
二、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字可以命名它,但不是恒久不變的名。漢簡的第二個“名”字作“命”,命名之義尤為明確。名,指道名。嚴(yán)遵《老子指歸》:“有名,非道也;無名,非道也!焙由瞎ⅲ骸盁o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笔恼拢骸耙曋ヒ姡晃;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比拢骸暗篮銦o名。”《莊子·知北游》:“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dāng)名!
三、
無名,萬物之始也:無名的道,是萬物的起源。無名,不知名,不著名。物不出名,則徒有虛名,有而若無,就是今天所說的“無名之輩”的“無名”之義。三十二章:“道恒無名!彼氖拢骸暗酪鬅o名!薄秶Z·晉語一》:“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名。”始,起源,本原。這句話,句型有如《荀子·王制》中的“天地者,生之始也”。老子說這話的意思是,萬物都是遵循道的運行規(guī)則而產(chǎn)生,而并非說道是產(chǎn)生萬物的母體。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正是此句與下句的意思。宋代始有學(xué)者在“無”下斷句,王安石、司馬光、蘇轍是也,影響深遠(yuǎn),直至今日。殊不知“無名”乃老子慣用詞組,且常稱道無名,凡五見于經(jīng)文。三十二章:“道恒無名。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比哒拢骸暗篮銦o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又:“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彼氖拢骸按笙鬅o形,道殷無名。”唯有以“無名”斷句,才與老子行文習(xí)慣符合。二十五章“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可作“有名”和“無名”之
注解。
四、
有名,萬物之母也:有名的道,是萬物的母親。有名,知名,著名!读凶印钪臁罚骸敖裼忻麆t尊榮,亡名則卑辱。”母,母親,母體。與上面的“始”字義近。二十五章:“可以為天地母!蔽迨拢骸疤煜掠惺迹詾樘煜履。”母,照顧、呵護(hù)。《說文》:“母,牧也。從女。像懷子形,一曰,像乳子也!保粒琉B(yǎng)也。)所以,這里母親的意義是呵護(hù)的化身,而不是生產(chǎn)的意思。老子給“道”命名了很多名稱,如十四章“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五、
恒無欲也,以觀其妙:總是無欲無求,以觀察道的微妙。無欲而致虛靜,虛靜則可見道之微妙。其,指代道,非指萬物。王本“欲”下連“以”字,有學(xué)者主張“欲以”連讀。此不從。理由有四:一者,帛書甲、乙本“欲”下并有“也”字,故“欲以”不可能連讀。二者,嚴(yán)遵云:“無欲者,望無望!笔且浴盁o欲”為逗。三者,若“無”后斷句,則“無”和后句的“有”當(dāng)作一對哲學(xué)概念,既沖淡了對道的闡述,也來得突兀。四者,無欲一詞,為老子慣用語,如三章:“恒使民無知無欲也!比恼拢骸叭f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小!蔽迨哒拢骸拔矣挥褡詷。”
六、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總是有所欲求,去觀察道的要求。有欲,是謂有意識、有目的地去觀察。徼,要求!队衿罚骸耙,求也! 《左傳·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xiàn)、穆!薄抖Y記·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贝擞米鲃釉~,故用所字結(jié)構(gòu)。王本沒有“所”字,后人多以名詞解釋“徼”字。帛書二本、漢簡本均有“所”字,彌足珍貴。
七、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兩者同一出處,不同的名字,同樣是講述道。兩者,謂“妙”與“徼”,是道的兩種表現(xiàn)。自漢至今,“兩者”所屬,注家已將經(jīng)文中兩相對應(yīng)的詞語講遍,紛紜難辨。我認(rèn)為應(yīng)該遵循近指原則,至近者,前句之“妙”與“徼”也。謂,稱呼。五十九章:“蚤服,謂之重積德!
八、玄:玄妙,奇妙。五十六章:“是謂玄同!
【譯文】
道者,如果可以言說,就不是恒久不變的道。名字可以命名道,但不是恒久不變的名字。無名的道,是萬物的起源。有名的道,是萬物的母親。總是無欲無求,以觀察道的微妙;總是有所欲求,以觀察道的要求。這兩者同出于道,不同的名稱講述同一對象。玄妙又玄妙,是眾多玄妙事物的門戶。
【隨記】
本章難點在概念太多,很難做到章旨的首尾貫通。這是《道經(jīng)》的首章,應(yīng)該自始至終不離對道的闡述。首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明白無誤告訴我們道是主角!懊擅笔琼樦拙湔f話,講道的名字。無名,言道之無名;有名,言道之有名。無名之道孕育萬物,有名之道呵護(hù)萬物。“觀其妙”者,觀“道”之玄妙;“觀其徼”者,觀“道”之要求,循道而行!皟烧摺敝^道之妙與徼!靶中,眾妙之門”,不是道還能是什么?以“道”為主線貫穿全章去分析理解,一切模糊將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