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責刑專題探索》對刑法總論中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新意的探討。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共十三個專題。上編分七個專題,探討了犯罪論的若干基本問題,主要包括罪過的形式、犯罪故意及犯罪過失若干重要構成因素的理解和把握、若干新型刑法理論在業(yè)務過失認定中的運用、刑法中危害行為的理解與把握、危害結果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刑法因果關系的認定及其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犯罪客體的定位、犯罪對象對定罪和量刑的影響,以及共同犯罪若干基本問題析論。下編分六個專題,探討了刑事責任及刑罰論的若干新型和基本問題,主要包括雇傭犯罪中雇主的刑事責任、刑罰權的根據(jù)、我國死刑適用面臨的觀念性挑戰(zhàn)、罰金刑的完善、緩刑適用的條件及存在的問題,以及業(yè)務過失犯罪的刑罰配置問題。
現(xiàn)代化的國家是法治國家,F(xiàn)代文明進步的社會是法治社會。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基本治國方略的確立及其貫徹,對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至關重要。而現(xiàn)代刑事法治則在現(xiàn)代化法治國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刑事法治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無論是刑事法學理論還是刑事法治實踐,都仍需要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以更為充分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于2005年8月建立,系專門從事刑事法學研究的、中國刑事法學領域首家且目前唯一的、獨立的實體性、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研究院以一批中青年專家學者為中堅,并聘請了包括老一輩著名刑法學家、中央政法機關專家型領導以及重要國際組織領導人在內的國內外知名刑事法專家、學者擔任特聘顧問教授、專家委員會委員、兼職教授(研究員)。
左堅衛(wèi),男,1966年12月生,湖南省雙峰縣人。1989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F(xiàn)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刑法研究所副所長。出版?zhèn)人專著或者與他人合著5部,主編或者副主編刑法學著作5部,參與撰寫刑法學教材以及刑法學著作40余部,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共中央黨校學報》、《法商研究》、《人民檢察》等刊物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60余篇。
上編 犯罪論探索
第一題 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論
一、刑法中是否應當引入“社會危害性”概念
二、應受刑罰懲罰性是否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犯罪構成一般要件應當如何排列順序
四、犯罪構成要件的層次結構應當如何把握
第二題 罪過及犯罪故意論
一、罪過的界定及其形式
二、我國刑法中是否規(guī)定了嚴格責任
三、犯罪主體是否是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
四、犯罪客體以及說明犯罪客體的事實是否屬于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
五、危害結果是否是一切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
六、社會危害性認識以及違法性認識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
七、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的表現(xiàn)形式
八、間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是否可能認識到危害結果必然發(fā)生
九、間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目的
十、犯罪故意研究述評
第三題 犯罪過失論
一、犯罪過失中行為人注意能力的判斷
二、犯罪過失中“應當預見”的對象
三、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的界限
四、“預見對象”具體結果說在業(yè)務過失認定中的運用
五、“被允許的危險”理論在業(yè)務過失認定中的運用
六、“信賴原則”在業(yè)務過失認定中的運用
七、“危險分配”理論在業(yè)務過失認定中的運用
第四題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論
一、危害行為的界定
二、作為與不作為的認定
三、危害結果的界定
四、危害結果是否存在于一切犯罪之中
五、危害結果是否是一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要件
六、對刑法第14條中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理解
第五題 刑法因果關系的認定
一、國外刑法理論中判斷因果關系的學說及評析
二、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判斷因果關系學說及評析
三、判斷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之我見
四、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否屬于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
第六題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一、關于犯罪客體的定位
二、對犯罪直接客體的理解與把握
三、犯罪對象對犯罪性質及其危害程度產(chǎn)生影響的原因
四、犯罪對象影響犯罪性質和危害程度的表現(xiàn)
五、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
第七題 共同犯罪論
一、犯罪共同說及其存在的問題
二、行為共同說及其存在的問題
三、共犯與正犯之間關系的判斷標準及其實踐意義
四、共同犯罪與單獨犯罪在量刑方面的區(qū)別
五、共謀而未實行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六、過失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問題
七、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認定問題
八、與共同犯罪的主觀方面有關的若干問題
下編 刑事責任及刑罰論探索
第八題 雇傭犯罪中雇主的刑事責任論
一、認定雇主刑事責任的根據(jù)
二、基于社會危害性的視角對雇主刑事責任的考察
三、基于人身危險性及初犯可能性的視角對雇主刑事責任的考察
四、結論性觀點——以雇主與受雇人刑事責任的比較考察為視角
第九題 刑罰定義及刑罰權根據(jù)論
一、刑罰的定義
二、刑罰權的根據(jù)
第十題 死刑適用論
一、我國死刑適用面臨的觀念性挑戰(zhàn)
二、民意對死刑適用的影響辨析
三、雇兇殺人案的死刑適用問題
四、死刑個案研究
第十一題 罰金刑完善論
一、建立罰金刑易科制度
二、建立罰金刑緩刑制度
三、建立罰金刑的行刑時效制度
第十二題 緩刑適用論
一、適用緩刑的罪種條件
二、緩刑適用的刑種條件
三、緩刑適用的實質條件
四、數(shù)罪并罰情況下的緩刑適用
五、我國緩刑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第十三題 業(yè)務過失犯罪刑罰論
一、主張對業(yè)務過失犯罪的處罰重于普通過失犯罪的觀點簡介
二、主張取消業(yè)務過失犯罪處罰特別規(guī)定的理論觀點和立法簡介
三、主張對業(yè)務過失犯罪的處罰輕于普通過失犯罪的觀點簡介
四、對業(yè)務過失犯罪處罰各種觀點的評析
五、結論性觀點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題 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論
犯罪概念是對犯罪特征的高度概括。犯罪概念存在形式的犯罪概念、實質的犯罪概念以及形式和實質相統(tǒng)一的犯罪概念之分。形式的犯罪概念僅從犯罪外在法律特征角度對犯罪進行界定,不涉及犯罪的內在本質;實質的犯罪概念是從犯罪本質特征出發(fā)對犯罪進行界定;形式和實質相統(tǒng)一的犯罪概念則從犯罪的外在法律特征和內在本質特征兩方面對犯罪進行界定。形式和實質相統(tǒng)一的犯罪概念為我國刑法典所采用。目前,我國刑法學界對如何界定犯罪構成概念分歧較大,主要存在法律說、罪狀說、概念說、理論說、事實說、法律+理論說六種觀點。根據(jù)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
一、刑法中是否應當引入“社會危害性”概念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國家、社會或個人利益的有害性。社會危害性是一切反社會行為的共同特征,但不同的反社會行為在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上存在差別,其中,被稱為犯罪的這類反社會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程度最為嚴重。因此,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會給社會造成危害,法律就不應將其規(guī)定為犯罪并予以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