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南北朝,生活著這樣一位循循善誘的父親。他經(jīng)歷了三次亡國之痛,在南渡北遷的漂泊中,見證了版圖分裂的時代下無數(shù)人的生死榮哀。他以切身的體驗和見聞告誡自己的子孫,如何修身、如何處世、如何為學、如何治家。
這也是一部飽含深情而充滿智慧的家書,寫給我們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不妨抽出半刻閑暇,在此書間游目騁懷,感受慈父般的叮嚀,得到為人處世的教益。
《國學名句故事繪:顏氏家訓名句》稿精選國學原典《顏氏家訓》中為人熟知或朗朗上口的66則名句,每則名句配以符合名句主旨的評注、故事及古畫碑帖,輯錄成篇,力求全方位地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讀者在閱讀時,不僅能領(lǐng)會到名句的處世智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不少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
一則名句、一幅古代字畫、一個古代故事!
三分鐘輕松悅讀!一輩子受益無窮!
謝小庾,本名陳舒,四川威遠人,八零后。四川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專業(yè)門童,學成,東游觀海二年,F(xiàn)棲身博物院,日以睹古玩、碑帖為樂,幸甚至哉。
修身篇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
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于斯。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
君子之交絕無惡聲。
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yōu)于我,便足貴之。
四海之人,結(jié)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
古人云:“巢父、許由,讓于天下,市道小人,爭一錢之利!
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
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形骸之內(nèi),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
處世篇
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余地也。
為善則預(yù),為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也。凡損于物,皆無與焉。
人足所履,不過數(shù)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為其旁無余地故也。
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于鏡也。
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筑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
巧偽不如拙誠。
既以利得,必以利殆。
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腸不可冷,腹不可熱,當以仁義為節(jié)文爾。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后之矛戟,毀前之干櫓也。
諷刺之禍,速乎風塵。
善惡之行,福禍所歸。
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
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后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
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zhàn)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yīng)世經(jīng)務(wù)也。
夫巧者勞而智者憂。
人生難得,無虛過也。
治學篇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夫?qū)W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談?wù)f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
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
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但患知而不行耳。
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于無學之富貴也。
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diào)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
但成學士,自足為人。必乏天才,勿強操筆。
凡為文章,猶人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
有志向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
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子當以養(yǎng)為心,父當以學為教。
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
持家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無教有愛,終為敗德。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yīng)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
笞怒廢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yè),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蝗簭氖璞,則僮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
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
有仁無威,導示不切。
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wù)而執(zhí)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