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病象批判》系“剜爛蘋果??銳批評文叢”之一,該書分為“作家批判”“詩壇批判”“文壇亂象批判”三章,近40篇文學批評文章。
長期以來,我國當代文學評論和研究,都是激情的贊美之聲有余而客觀的批評不足。針對某些作家創(chuàng)作中存在弊病,現(xiàn)有的文學批評家往往避而不談、視而不見。那種指名道姓,一針見血的學術批評,始終都猶如鳳毛麟角,打著燈籠也很難找到。
鑒于此,本書作者唐小林作為一個文學批評的“圈外人”,以多年認真扎實的閱讀、思考為根基,劍走偏鋒,將批評的矛頭指向文學界、評論界的“大咖”和蔚然成風的亂象,只專注于擺事實,不熱衷于講道理。他借用批評對象自身的字、詞、句,羅列其前矛后盾、淺入深出、盜襲他人、重復自己、粗枝大葉、指鹿為馬之類軟肋與硬傷,從而不溫不火地、水落石出地、板上釘釘地進行驗證與批評……
當代文壇“一根筋”(序)
陳歆耕
老家鄉(xiāng)親常用“一根筋”來表述對某人的看法。通俗、形象又語意復雜。似乎是說某人“憨”“迂”“愚”,腦瓜子不會拐彎;又似乎是說某人堅韌、執(zhí)著,沿著既定方向義無反顧,用一首詩來描述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甭管怎么理解,與“聰明人”是不沾邊的。腦瓜子“靈光”的人,絕對不會“一根筋”。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人。這個世界多“聰明人”,“一根筋”反稀缺。但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是“一根筋”,而非“聰明人”。先賢有言“聰明反被聰明誤”,有幾人真正明白這道理?
以此來概括“打工評論家”唐小林,不知是否妥當?
我與唐小林的接觸,是從電子郵箱往來開始的,而且是從一件并不令人愉悅的小事開始的。2011年6月初,《文學報·新批評》創(chuàng)刊后,稿源匱乏。編輯部一方面策劃選題向專家約稿,另一方面向社會廣泛征稿,對郵箱里的每一篇自由來稿都認真對待。只要符合專刊定位,不問名頭、背景,即會采用。于是在自由來稿中發(fā)現(xiàn)了唐小林。誰知首發(fā)他的一篇來稿,就給編輯部惹了麻煩。那篇文章是批評一些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費的,其中點到了《揚子江評論》。報紙一出,該刊編輯部負責人立刻來電“興師問罪”。因是老朋友,語氣尚屬溫和:“本編輯部從不收取版面費,對編輯個人管理也很嚴格,諒他們也不敢私下收費,批評失實,該何處理?”然后問作者何方“神仙”?答曰:“在深圳打工的業(yè)余作者。”經調查核實,原來是唐小林誤信了網上“李鬼”盜用雜志名義收費的信息,導致批評“誤打誤傷”。最后了結此事的方式是,《文學報》刊登《揚子江評論》澄清事實的來函,及唐小林和編輯部的致歉信。經此風波,編輯部仍一如既往刊用唐小林來稿,因為他的稿件“靶標精準”、文字犀利、敢道真言,正是?枰摹6菩×值呐u文字,在繼續(xù)保持犀利風格的同時也變得更為嚴謹,在首屆“新批評”優(yōu)秀評論評選中獲得“新人獎”。直至他來上海領獎,我才見到了真人面目:原以為是血氣方剛的小青年,一見才知已是中年漢子。觀其言行舉止,敦厚溫和,與殺氣騰騰的文風似也不相諧和。雖通過辦刊才知其名,其實他酷愛文學寫作多年,已有不少文字問世,并非初出茅廬。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來唐小林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井噴狀態(tài),他的穩(wěn)、準、狠的批評文字,頻頻登陸諸多名報名刊,文章越來越成熟老到,受到整個文壇和文學批評界的矚目。有人說,沒有被他“批”過,都算不得名人。雖屬調侃,卻也道出了幾分實情。他的“劍戟”所指,幾乎皆為國內文壇一線名家、“大佬”,如果要列出名字,像冰糖葫蘆那樣可以有幾串。讓我感到詫異的是,他這般舞槍弄棒、一路沖殺,為何至今卻未見有人沖出來與他對陣?不排除有人自視清高,不屑于與一位打工業(yè)余作者“糾纏”;當然,也許有人雖有不同看法,但以沉默來顯示大度、包容;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許是,他的批評文字從不玩所謂學院派理論家的“彎彎繞”,而是通過細讀文本,進行考證比對,然后揪住作品中的“硬傷”實施“打擊”,說的都是有理有據的真話。如果說他的文章達到“一劍封喉”式的力度,可能有點夸張了。但被批評者要推倒那些被揭出的“硬傷”,卻也不那么容易,除了沉默,只能沉默。心中不快,奈若何?
也許有人說,這種批評缺少理論建構,屬于“小兒科”類。但我覺得當下文藝批評存在的問題,恰恰是理論“產能”過剩,缺少的是此類指名道姓不怕得罪人的批評。宏觀否定、個體肯定的滑頭批評策略,為很多“磚家”玩得爐火純青。更不要說對“美人香草”和“麻風病人”都一概贊美的“吹鼓手”,正成為“搶手貨”,頻頻現(xiàn)身在各種高大上的論壇、研討會上。
古人有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峣峣者易折”。以唐小林這般持續(xù)勇猛、不見有任何收斂之意的批評姿態(tài),在感佩之余,也常常為他捏一把汗。擔心“一根筋”繃得太緊,會在某個無法預料處發(fā)生斷裂。因此,有機會見面時,我關心的不是他又寫了多少批評文章,指名道姓“罵”了誰,而是提醒他注意勞逸結合,不必過于地“鞍馬勞頓”,也會問候一下生活上有無困難。以目前的稿酬標準,又無固定職業(yè)收入,更無“紅包”可取,靠寫批評文章獲得幾文稿酬,大概連吃外賣、盒飯也很困難的。
前不久,在一個作品研討會上,友人在就餐閑談時向我傳遞一個信息:有人私下議論,說在下與《文學自由談》老主編任芙康先生,培養(yǎng)了一批文壇“打手”。唐小林當然是其中代表之一。此“議論”當然不是褒獎,而是語含譏諷。此“議”著實讓我受“驚嚇”不小,幾乎也如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那般“失態(tài)”,將手中筷子滑落到地上。受“驚嚇”不是因為“議論”中的譏諷,反是覺得“議論”者過于高估一份報紙或刊物主編的能耐了。所謂“打手”,豈是想“培養(yǎng)”就能“培養(yǎng)”出來的?辦報紙和刊物,不是開武術館,主編不是“教頭”,更無武林秘笈可傳。媒體只是一個平臺或舞臺,作者是演員,在這個舞臺上,你能演出什么角色,全在個人修為。當編輯的充其量也就是拉拉幕布,調調燈光而已。但當今文壇確有某些報刊的編輯或主編,聽作者尊稱幾聲“老師”,就儼然以“老師”自居,如“武術館教頭”般氣宇軒昂,得意于某作家因自己“幫忙”而成名,以為自己已經和正在“培養(yǎng)”很多“文學大師”,并正在寫一部偉大的文學史。
對此,就一笑了之罷。
唐小林的上一部批評文集名為《孤獨的吶喊》,現(xiàn)在又一部文集即將面世了。在表示衷心祝賀之余,也希冀他的“吶喊”不再“孤獨”。
唐小林,生于1959年,四川省宜賓市人。2006年開始文學評論寫作。
出版有文學評論集《天花是如何亂墜的》。在《山西文學》《文學自由談》《作品與爭鳴》《當代文壇》《南方文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雨花》《天津文學》《邊疆文學·文藝評論》《福建文學》《上海采風》《粵海風》《長江文藝評論》《文學報》《文藝報》《中華讀書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發(fā)表文學評論數十萬字,并入選《2014中國雜文年選》《2014中國隨筆排行榜》《賈平凹創(chuàng)作問題批判》《文學報·新批評》文叢等多種選本。
2012年6月,獲《文學報·新批評》首屆“新人獎”。2015年10月,獲《文學自由談》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重要作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