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經濟學著作中體現的關于人類社會各個發(fā)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規(guī)律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與資產階級經濟學,以及其他階級的經濟學相對的無產階級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是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理論表現,是近代以來無產階級運動、革命實踐的產物,并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著。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分為四編,分別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來源;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事經濟學研究的歷程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包括恩格斯逝世以后關于馬克思經濟學說歷史命運的論戰(zhàn)、列寧經濟學說、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產生;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包括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學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發(fā)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姚開建(1953 )1978 1982年在東北師大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2--198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4年以后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任教,并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3—1997年任經濟學系副主任。1997—1998年在日本同志社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
主要學術著作:《經濟學說史》(1994)、《西方農業(yè)經濟思想》(合著,1996)、《市場與市場經濟》(1998)、《現代市場經濟》(合著,2000)、《新經濟——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合著,2001)、《改變中國——中國的十個“五年計劃”》(合著,2003);《中外經濟學名人大辭典》(副主編,1993)、《經濟學說史》(主編,2003)、《西方經濟學名著導讀》(主編,2005)、《中國經濟學著作導讀》(主編,2005);譯著:《經濟學原理》(凱思、費爾,合譯,1994)、《經濟學》(斯蒂格利茨,合譯,1997)、 《經濟理論的回顧》(布勞格,200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fā)展面臨的歷史性課題
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來源
第二章 古典政治經濟學
第一節(jié) 古典政治經濟學概述
第二節(jié)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貨幣理論
第三節(jié)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資本、剩余價值理論
第三章 空想社會主義經濟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圣西門的經濟學說
第三節(jié) 傅立葉的經濟學說
第四節(jié) 歐文的經濟學說
第二編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產生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第二節(jié) 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活動
第三節(jié) 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經濟學研究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確立
第一節(jié)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
第二節(jié) 《資本論》的寫作和《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確立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進一步完善
第一節(jié) 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學研究
第二節(jié) 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經濟學研究
第三編 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
第七章 恩格斯逝世以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馬克思經濟學說受到的攻擊和修正
第三節(jié) 拉法格、盧森堡的經濟學說
第八章 列寧的經濟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列寧關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和土地問題的理論
第三節(jié)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四節(jié) 列寧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第九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產生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盧卡奇、科爾斯、葛蘭西的經濟學說
第三節(jié) 格羅斯曼、多布的經濟學說
第四節(jié) 蘭格的經濟學說
第十章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蘇聯學者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最初探討
第三節(jié) 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第四編 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
第十一章 20世紀50一80年代蘇聯、東歐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布魯斯的經濟學說
第三節(jié) 卡德爾的經濟學說
第四節(jié) 科爾余的經濟學說
第五節(jié) 錫克的經濟學說
第十二章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50年代以后的主要理論
第三節(jié) 斯威齊的經濟學說
第四節(jié) 曼德爾的經濟學說
第十三章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第三節(jié) 劉少奇、陳云的經濟思想
第四節(jié) 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最初探討
第十四章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第三節(jié) 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后記
2.關于經濟核算制和個人物質利’益原則的理論
在總結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列寧提出了經濟核算制和個人物質利益原則。列寧指出:“為了作好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準備(通過多年的工作來準備),需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過渡階段。不能直接憑熱情,而要借助于偉大革命所產生的熱情,靠個人利益,靠同個人利益的結合,靠經濟核算……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革命發(fā)展的客觀進程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雹龠@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忽視市場經濟和單純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充分顯示了列寧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貨幣關系的重視。
列寧指出,國營企業(yè)改行所謂經濟核算,同新經濟政策有著必然的和密切的聯系,.而且在最近的將來,這種企業(yè)即使不會成為唯一的一種,也必定會是主要的一種。在容許和發(fā)展貿易自由的情況下,這實際上等于讓國營企業(yè)在相當程度上改行商業(yè)的即資本主義的原則。也就是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營企業(yè)一定要運用價值規(guī)律,講求經濟效益,要學會精打細算,厲行節(jié)約,爭取以最少的勞動耗費獲得最大的勞動成果,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列寧認為,如果國營企業(yè)不注意精打細算,不去縮減非生產性開支,不合理地去組織生產,那勢必戰(zhàn)勝不了私人企業(yè)。同時,列寧也看到,國營企業(yè)經濟核算制的實行,必然會產生本位主義和過于熱衷本位利益的現象,造成工人群眾同國營企業(yè)的經理即管理人員或同企業(yè)主管部門在某些利益上的某種對立。因此,國營企業(yè)中的工會要義不容辭地去維護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階級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及時糾正企業(yè)過于熱衷本位利益的現象,克服經營中的自私動機和偏見,以保證企業(yè)的經濟核算制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
概括起來,列寧經濟核算思想的實質和核心有以下幾點:第一,要實行獨立經營原則,賦予企業(yè)相對的獨立性。第二,要實行商業(yè)原則,講究生產經營之道。第三,要遵循盈利的原則,不僅要使生產經營好的企業(yè)多盈利,而且要使虧損的國營企業(yè)扭虧為盈。第四,要落實經濟責任制,每個勞動者尤其是企業(yè)領導人都要對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成果承擔一定的經濟和法律責任。列寧指出,實行經濟核算制,就是要使每個國營企業(yè)不但不虧損,而且能盈利。
列寧不僅論證了企業(yè)實行經濟核算制的問題,還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以經濟方法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社會活動都由直接的物質動因產生,物質利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和一切階級斗爭的根源。列寧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利益的學說為基礎,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遵循物質利益原則的問題。列寧指出,現實生活和革命發(fā)展的客觀進程告訴人們,必須依靠個人利益,靠同個人利益的結合,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同個人利益結合能夠提高生產率。
他認為,由于以前不善于實行這個原則,才使蘇維埃政權每走一步都吃到苦頭。因此,新經濟政策要求把這一原則貫徹好。要把工人工作的好壞和貢獻的大小同他們的個人利益掛鉤。為了貫徹個人物質利益原則,列寧提出了兩項具體措施,實行按勞分配的工資制度和獎金制度。列寧認為,這種工資制度不僅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出工人實際付出的勞動量,把他們的勞動報酬同勞動成果直接聯系起來,而且能夠推動工人努力提高生產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對于獎勵制度,列寧認為,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還不能使任何勞動報酬一律平等,也不能取消獎勵制度。在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沒有獎金是不行的。因此,必須系統(tǒng)地研究并擬定措施,把獎勵制度推廣到全體蘇維埃職員的全部報酬中去!皩τ谠诎l(fā)展經濟中作出成績的人,應當更加經常地授予勞動紅旗勛章并發(fā)給獎金:”①獎勵制實際上是對工作進行的一種公正的檢查和監(jiān)督方式。針對實行獎勵制中存在的問題,列寧強調要更加努力地研究和改進實行獎勵制的方法,而決不是放棄獎勵制。列寧強調對個人從物質利益上給予鼓勵,并不是取消了政治思想工作。他主張,教育人民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利益和共同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教育全體勞動者以共產主義勞動態(tài)度來從事自己的工作,以便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3.關于計劃經濟和市場關系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般理論。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后,社會內部的無政府狀態(tài)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十月革命后,根據新的實踐經驗,列寧一方面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計劃經濟的理論,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要考慮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場關系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
早在十月革命前的著作中,列寧就闡述了關于計劃經濟和綜合平衡的思想。他指出,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利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社會化的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可能消滅一切剝削。在《國家與革命》中,他進一步指出,全體公民都成了一個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的職員和工人。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管理處,成為一個勞動平等、報酬平等的工廠。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等著述中,他提出了要建立有計劃的生產和分配這一極其復雜和精密的新的組織系統(tǒng),即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調節(jié)和領導社會經濟生活的中心,其原因在于它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在采取各種措施時依靠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計劃性也反映出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的本質特征,反映出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之間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同志式的協作。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實行計劃經濟制度,才能恢復和發(fā)展經濟,實行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才能擺脫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消滅一切剝削的根源。
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列寧的領導下成立了總計劃委員會,對各主管部門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地方經濟組織的生產計劃和建設計劃進行審查,并使它們同全國計劃相協調,確定工作步驟。列寧認為,計劃工作的關鍵是發(fā)展和完善整個國民經濟計劃工作。因此,國家計委應當最詳盡、最充分地估算具體經濟實際情況的現有條件,制定出現行經濟計劃的“首要經濟任務”。在制訂計劃時,必須把遠景計劃與現行計劃正確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