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兩篇。第一篇鐵路線路,共分4章,系統(tǒng)闡述了鐵路線路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第二篇鐵路站場,共分7章,系統(tǒng)闡述了鐵路站場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第一篇 鐵路線路
第一章 鐵路軌道
1.1 鋼軌
1.1.1 鋼軌的功用
1.1.1 鋼軌的斷面與分類
1.1.3 鋼軌的標準長度和軌縫
1.1.4 無縫線路
1.1.5 鋼軌的材質
1.1.6 鋼軌的使用期限及延長使用期限的措施
1.1 軌枕
1.1.1 軌枕的功用
1.1.1 木枕
1.1.3 鋼筋混凝土軌枕
1.1.4 軌枕的配備數(shù)量與排列
1.1.5 其他軌下基礎
1.3 鋼軌聯(lián)結零件
1.3.1 鋼軌與軌枕的聯(lián)結
1.3.1 鋼軌接頭聯(lián)結
1.4 道床
1.4.1 道床的功用及材料
1.4.1 道床橫斷面
1.5 線路防爬及曲線加強
1.5.1 鋼軌的爬行
1.5.1 防爬措施
1.5.3 鋼軌接頭病害
1.5.4 曲線軌道加強
1.6 道口與車擋
1.6.1 平交道口
1.6.1 車擋
1.7 冶金工廠廠內(nèi)鐵路的軌道
第1章 軌道構造
1.1 機車車輛輪對的構造特點
1.1 直線線路的軌道構造
1.1.1 軌距
1.1.1 水平
1.1.3 軌底坡
1.3 曲線軌距加寬
1.3.1 曲線線路軌道結構的特點
1.3.1 曲線軌距加寬計算
1.4 曲線外軌超高
1.4.1 外軌超高的原因
1.4.1 外軌超高的計算
1.4.3 未被平衡的超高度
1.4.4 外軌超高的設置
1.5 緩和曲線
1.5.1 緩和曲線的功用
1.5.1 緩和曲線方程
1.5.3 緩和曲線的長度
1.6 曲線上鋪設縮短軌
1.6.1 曲線內(nèi)外軌線相錯量的計算
1.6.1 短軌的需要量及鋪設次序
1.6.3 廠內(nèi)鐵路的短軌鋪設
1.7 曲線限界加寬
1.7.1 限界
1.7.1 曲線限界加寬計算
第3章 線路平面和縱斷面設計
3.1 概述
3.1 線路平面設計
3.1.1 線路平面線形要求
3.1.1 直線
3.1.3 圓曲線
3.1.4 緩和曲線
3.3 線路縱斷面設計
3.3.1 線路的1大坡度
3.3.1 坡段長度
3.3.3 坡段連接
3.3.4 1大坡度的折減
3.4 橋涵、隧道、路基地段的平縱斷面設計
3.4.1 橋涵路段的平縱斷面設計
3.4.1 隧道路段的平縱斷面設計
3.4.3 路基對線路縱斷面的要求
3.5 線路平面圖和縱斷面圖
3.6 計算機輔助線路設計
3.6.1 數(shù)字地面模型簡介
3.6.1 線路縱斷面設計
3.6.3 線路平面設計
第4章 路基與橋涵設計
4.1 路基
4.1.1 路基面形狀
4.1.1 路基面寬度
4.1.3 曲線地段路基加寬
4.1.4 路基橫斷面
4.1.5 路基橫斷面設計
4.1 路基的穩(wěn)定與排水
4.1.1 路基的穩(wěn)定
4.1.1 路基排水
4.3 路基防護及加固
4.3.1 路基設計對天然地面的處理
4.3.1 路基防護及加固的分類
4.4 橋涵設計
4.4.1 橋隧構筑物
4.4.1 橋涵的分布
4.4.3 橋涵孔徑的選擇
4.4.4 橋下凈空高度
第二篇 鐵路站場
11章 線路連接及交1<1r>1.1 普通單開道岔
1.1.1 普通單開道岔主要組成部分
1.1.1 轉轍器
1.1.3 轍叉及護軌
1.1.4 連接部分
1.1 常用道岔
1.1.1 普通單開道岔
1.1.1 對稱道岔
1.1.3 三開道岔
1.1.4 交分道岔
1.1.5 渡線
1.3 過岔速度與高速道岔
1.3.1 過岔速度
1.3.1 高速道岔
1.4 線路的特殊設備
1.5 道岔轍叉號碼的確定
1.5.1 道岔表示方法
1.5.1 道岔轍叉號碼的確定
1.5.3 道岔過岔速度與道岔轍又號碼的選擇
1.6 線路連接及計算
1.6.1 相鄰道岔的1小岔心距
1.6.1 咽喉區(qū)道岔間的實際岔心距
1.6.3 車站線路連接
第1章 車站線路與車站布置圖
1.1 鐵路車站的作業(yè)
1.1.1 車站有關術語
1.1.1 車站的作業(yè)類型及設備
1.1 鐵路車站的分類
1.1.1 路網(wǎng)鐵路車站的分類
1.1.1 工業(yè)鐵路車站的分類
1.3 車站線路的種類及站型
1.3.1 車站線路的種類
1.3.1 車場
1.3.3 站型
1.3.4 正線、車場的位置
1.3.5 站型的選擇
1.4 限界及相鄰線路中心線間的距離
1.4.1 限界
1.4.1 線路中心線至主要建筑物(設備)的距離
1.4.3 相鄰線路中心線間的距離
1.4.4 曲線線間距離的計算
1.5 線路數(shù)目的確定
1.5.1 一般車站到發(fā)線數(shù)量的分析計算法
1.5.1 編組站到發(fā)場線路數(shù)目計算
1.5.3 編組站調車場線路數(shù)目和有效長度的確定
第3章 線路長度
3.1 線路和道岔編號
3.1.1 線路編號的規(guī)定
3.1.1 道岔編號的規(guī)定
3.1 常用的線路長度
3.3 線路有效長
3.3.1 需要有效長
3.3.1 標準有效長
3.3.3 實際有效長
3.4 警沖標與信號機的位置
3.4.1 警沖標的位置
3.4.1 出站信號機的位置
3.4.3 出站信號機與鋼軌絕緣節(jié)的關系
3.5 坐標及線路實際有效長度的計算
第4章 站場咽喉設計及通過能力
4.1 站場咽喉概述
4.1 站場咽喉設計
4.1.1 咽喉設計的基本要求
4.1.1 咽喉進路交叉及疏解的基本概念
4.1.3 咽喉平行作業(yè)(進路)數(shù)量的確定
4.1.4 車站咽喉區(qū)設計步驟及示例
4.1.5 咽喉設計方案的評價
4.1.6 咽喉設計的檢算
4.1.7 咽喉疏解舉例
4.3 車站通過能力
4.4 車站到發(fā)線通過能力的計算方法
4.4.1 到發(fā)線通過能力的計算
4.4.1 到發(fā)線通過能力計算舉例
4.5 車站咽喉通過能力的計算方法
4.5.1 道岔分組
4.5.1 到發(fā)場(線)合理分工方案的確定
4.5.3 咽喉區(qū)道岔占用時間表的填制及其通過能力利用率的計算
4.5.4 負荷量1大的咽喉道岔組的選定
4.5.5 咽喉通過能力計算
4.6 車站1終通過能力的確定
4.6.1 咽喉通過能力的匯總
4.6.1 到發(fā)線通過能力的匯總
4.6.3 方向別1終通過能力的確定
4.6.4 車站1終通過能力的確定
4.6.5 提高車站通過能力的措施
第5章 調車設備
5.1 調車設備的分類
5.1 牽出線
5.1.1 牽出線調車的作業(yè)方法
5.1.1 路網(wǎng)鐵路車站牽出線的設置
5.1.3 工業(yè)企業(yè)鐵路車站牽出線設置
5.3 駝峰
5.3.1 駝峰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設備
5.3.1 駝峰設計的基本要求
5.3.3 駝峰線路平面設計
5.3.4 駝峰線路縱斷面
5.3.5 調車場平面和縱斷面設計
第6章 站坪、站場路基及排水
6.1 站坪
6.1.1 站坪長度
6.1.1 車站站坪的平面布置
6.1.3 車站站坪的縱斷面布置
6.1.4 站坪兩端的線路平面和縱斷面
6.1 站場路基
6.1.1 路基面寬度及形狀
6.1.1 路基邊坡的坡度及路肩標高
6.1.3 路基橫斷面
6.3 站場排水
6.3.1 站場排水設備的布置原則
6.3.1 站場排水設備
6.3.3 站場排水設備的布置
第7章 接軌站、港口車站、工廠編組站及其他車站(線)布置
7.1 工業(yè)鐵路樞紐的設備
7.1 接軌站的數(shù)量和位置
7.3 接軌站與工廠編組站的路、廠(礦)交接作業(yè)方式及車站的設置方案
7.3.1 路、廠(礦)交接作業(yè)方式
7.3.1 接軌站、工廠編組站布置
7.4 港口車站布置
7.4.1 港口鐵路的組成及其功用
7.4.1 港口鐵路的布置
7.5 碼頭站、企業(yè)專業(yè)車站布置
7.5.1 碼頭站布置
7.5.1 企業(yè)專業(yè)車站布置
7.6 翻車機線路
7.6.1 機車推送的翻車機線路
7.6.1 鐵牛翻車機線路
7.6.3 新月型串聯(lián)轉子式翻車機線路
7.7 避難線、安全線及軌道衡線布置
7.7.1 避難線和安全線的設置
7.7.1 軌道衡線的設置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