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qū)夏多布里昂在其巨著《墓外回憶錄》里,曾提及拿破侖流放圣赫勒拿島時在其身邊做事的中國仆人。當時的回憶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里也有相關(guān)描述。遠離故國的中國苦力在圣赫勒拿受盡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和蔑視。有證據(jù)表明,拿破侖卻對“他那些可憐的中國人” 流露出友好之情和憐憫之意,甚至臨終前還給他們留贈一筆錢作為回國的路費。
小說《乾隆遺子與拿破侖》的作者從歷史資料的只言片語中獲取靈感,發(fā)揮豐富自由的想象,構(gòu)想了拿破侖與中國人的相遇與對話。為使這一對話能夠平衡地展開,作者刻意塑造了乾隆大帝非婚生子君昱這個人物。
1810年,年已四十的君昱受嘉慶皇帝派遣,秘密搭乘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意欲前往英國探察這個“蠻夷”之地的國力究竟如何——其時英國人為獲準在廣州等口岸經(jīng)商而一直煩擾清政府。被英國水手偷走了所有錢財,身無分文的君昱被趕下船,淪落為圣赫勒拿島上的華人奴隸。1815年,拿破侖的到來改變了君昱的生活。作為島上一個會講英語的中國苦力,肩負秘密使命的中國皇子轉(zhuǎn)而為已成英國人囚徒的西方皇帝盡忠效力;茧y與共之中,兩個人相互接近,彼此同情。1821年,拿破侖病逝。君昱甘愿為拿破侖守墓二十年,直到這位皇帝的遺骨被運回法國,他才離開南大西洋上的這座孤島,回到闊別三十載的故鄉(xiāng)熱河。
本人最明顯的特點是,身為中國人,卻出生在另一個國度——法蘭西。正常說來,法蘭西不應(yīng)該是自己的祖國。在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對于本該出生并生活的故土中國,除曾讀過一些西方媒體關(guān)于中華帝國的出版物之外,我誠然知之甚少。自己處于法國的實際經(jīng)歷和對中國的完全想象之間,不知最終如何是好,很長時間我一直受此困擾。
有一天,我從書中發(fā)現(xiàn),法國和中國實體上、地理上同屬一塊大地,一個大陸,即歐亞大陸。我心中所感到的兩個國家,各自位于這個遼闊大陸的兩端,法國在西端,中國在東端,并且相距一萬多公里。然而,我不禁覺得兩國都在同一地域,彼此不被任何大洋或大海隔開,山水相連,徒步可達。于是,這種想法開始帶給我一大欣慰。要從兩個遙遙相對的吸引力之間尋求某種接近之情,便在我身上油然而生。發(fā)現(xiàn)法中兩國同屬一個地域,也利于緩解我個人之前所受的困擾,使那一直缺乏的內(nèi)在連接得以建立。
自這一發(fā)現(xiàn)之后,對兩千多年來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在連接遠西和遠東這塊土地上的人文交往,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并潛心地探究著。從亞歷山大大帝東進史詩,漢朝時代羅馬人首次赴華,絲綢之路把中國錦緞源源不斷地輸往古羅馬及西方富人家中,到馬可·波羅遠游忽必烈大汗宮廷,等等,我尋求著歐亞大陸的連接——也系我個人連接的基礎(chǔ),從此一發(fā)不停。
我總?cè)琊囁瓶实刈x書,尤其偏重于讀那些反映歐亞大陸兩端文明相互接近的愿望的故事。越讀這些作者的著作,我越加確信,自羅馬帝國以來,對于許多西方人,不論普通探險者,還是國王或皇帝,一定知道要去發(fā)現(xiàn)、要去征服東方最大的帝國。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已成為偉大夢想之一。而鑒于這個泱泱帝國久難接近,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征服者就更加魂牽夢繞了。
接著,時光流逝了。到了17世紀,歐洲耶穌會士們才向西方揭示了他們在神秘中華帝國發(fā)現(xiàn)的一切。這些傳教士把向往中國的舊夢變成現(xiàn)實,對他們大量寄回來的報道、觀感和書信等,尤其法國人大感興趣。從而,這激起人們對這個遙遠帝國文明的迷戀。伏爾泰等大作家成為中華文明及風俗的推崇者。1789年大革命后,法國甚至仿效中國的殿試科舉制,選拔新的優(yōu)秀人才,以取代喪失地位和世襲權(quán)的貴族。
拿破侖吸收當時的思想。眾多見證表明,他與多數(shù)同時代人相反,并非對中國的偉大、強大及其文明不甚了解。如同西方歷史上的所有大征服者那樣,他也曾懷有征服東方的夢想。當然,對中國抱有野心的歐洲大君主,不是僅有他一人。拿破侖最兇惡的敵人——英國,也夢想在神奇的中華帝國扎下根來,以便揚其天生做生意的本性。
1995年,我讀了法國19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夏多布里昂的遺著《墓外回憶錄》全書。從有關(guān)拿破侖被囚于圣赫勒拿島的章節(jié)之中,透過一些段落,我發(fā)現(xiàn)這位法國皇帝流放期間身邊曾有過中國仆人。于是,我又讀了拿破侖放逐孤島的陪伴者之一拉斯卡斯所寫的《圣赫勒拿島備忘錄》。書中也言及島上英國總督曾向拿破侖派去中國奴仆一事,我便摘錄了有關(guān)敘述。我還翻閱了其他同樣主題的著作,但其中對流落這個南大西洋小島的華人奴隸似乎沒有更多、更具體的記載。
鑒于這一情況,尋求法中兩國此時直接連接的夙愿引導我落實一個計劃,即構(gòu)想拿破侖與中國人的相遇與對話。在圣赫勒拿島上,拿破侖身為英國人階下囚,而華人則是英國殖民者的奴隸。拿破侖法國被英國及盟軍打垮,而大清帝國則被英國用炮艦強行打開門戶。通過法國戰(zhàn)敗皇帝和中國皇帝的子民在圣赫勒拿島的關(guān)系,我想顯示中法兩國在患難與共之中相互接近,彼此同情。
若按歷史事實,拿破侖代表法蘭西,而其華人仆從卻并非直接來自中國。他們都是英國艦隊強行抓來充當苦力流放孤島的可憐之人。而我意欲描寫的歷史對象之間的地位懸殊何其之大,必然導致法中兩個帝國間很難建立平衡的對話。為使這一對話能夠平衡地展開,我覺得有必要塑造一個較有分量的人物,賦予島上華人奴仆中的一個以真切的命運。我刻意塑造的這一人物,就是將其當作乾隆皇帝的遺子;眾所周知,乾隆大帝有許多非婚子女。
19世紀初葉,英國人圖謀威脅入侵中國并非徒勞。因而,我設(shè)想乾隆繼承者嘉慶皇帝密派這位私生兄弟前往西方,以探明這一威脅的程度及影響。
在我的心里,本書意在描繪中華帝國與西方開始建立不平等關(guān)系的紛亂時期,在一塊小小的流亡之地上,法中兩國最高層已開始有了某種接觸。
我曾希望本書能在1997年英國把香港歸還中國之際發(fā)表。對于我來說,這旨在以個人方式為中國曾經(jīng)長期遭受屈辱的這段歷史畫上句號。同時,也許可在拿破侖身后替他向英國人象征性地報一箭之仇。他與英國人完全不同,十分喜歡圣赫勒拿島上的華人。
勒內(nèi)·韓
2007年3月于巴黎
法國著名作家勒內(nèi)·韓,中文名字韓輝,1930年生于法國東部勃艮第大區(qū)名城第戎。生父韓涵,早年黃埔軍校學員;生母張夢蕙,追求民主進步。他們當年一同留學法國,先后在巴黎和第戎大學就讀。 1934年,其父母分別應(yīng)召緊急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勒內(nèi)·韓被托付給第戎附近佩里涅村農(nóng)民高鐸家寄養(yǎng)。隨著時間推移,這對純樸的法國夫婦實際上成了小韓輝的真正父母。在他們含辛茹苦的撫育下,勒內(nèi)·韓勤奮學習,不懈進取,在第戎和巴黎攻讀,品學兼優(yōu),畢業(yè)于有名的國立政治學院。1952年進入國家廣播電臺工作,歷任記者、編輯、海外部主任等,1986年出任國家電視三臺臺長,曾受聘擔任上海電視節(jié)評委。他身為華裔,卻不會一句中文,完全是典型的法蘭西人。 韓輝的父母自當年回國后,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誰也沒有再返法國。直到1972年臺灣短暫之行,韓輝才幸得與升為高官另立家庭的生父一見。90年代,他曾偕法國妻子先后到連云港尋根,并去上海、蘇州、北京等地找尋親人。初到北京,據(jù)說母親還健在;但因時間有限,母子無緣相見。而后他再去之時,不料老人已經(jīng)過世。這是他終身的最大遺憾。 1992年,勒內(nèi)·韓發(fā)表自傳體小說《勃艮第的一個中國人》,榮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和“扶輪國際文學獎”等。1994年,他又推出姊妹篇尋根小說《一個勃艮第人在中國》。這兩部著作均已譯成中文,后由上海求索影視制片有限公司改編為18集電視劇《走出凱旋門》,在兩國熱播大獲成功,至今仍在播出。 勒內(nèi)·韓筆耕不止,于1998年初由法國普隆出版社再推新作《圣赫勒拿島上一個中國人》,受到讀者歡迎和媒體好評;現(xiàn)出版的中譯本題為《乾隆遺子與拿破侖》。
致中國讀者(代序)/1
第一章 西渡歸來盼召見 幽居茅屋訴衷腸/1
第二章 父子巧遇不相識 師生初議朝中事/8
第三章 朝貢爭觀怪洋夷 宮前約會轎中人/21
第四章 窘迫不已吐心聲 淑女掀簾露麗質(zhì)/33
第五章 與師傅談?wù)撘膭?wù) 斥英使拒行跪禮/36
第六章 欲就婚事求恩準 更恨英使生事端/49
第七章 神甫登門傳旨意 緩婚潛心學夷語/56
第八章 乾隆駕崩幻想滅 額娘領(lǐng)養(yǎng)小香云/64
第九章 受嘉慶書房召見 奉密旨出使西洋/76
第十章 偕女同行抵廣州 冒險登上瑪麗號/85
第十一章 首航諸海長見識 香云險些遭強暴/100
第十二章 慘遭水手趕下船 落難圣島為奴仆/1 14
第十三章 同為天涯淪落人 相依互慰度苦難/127
第十四章 英艦押來大戰(zhàn)犯 本人被派當仆役/140
第十五章 專為長林樓背水 誤入波拿巴臥室/152
第十六章 囚徒原是法皇帝 英使求見為哪般/1 64
第十七章 父女背水苦中樂 皇帝臥病去護理/180
第十八章 陛下垂危好堪憂 守夜親近吐身世/195
第十九章 不怕當局找麻煩 甘為君王送壽終/211
第二十章 山泉邊長年守陵 女兒信催人淚下/222
第二十一章 滿含辛酸歸故里 法皇告誡當警世/235
附錄
拿破侖一世遺囑(摘譯) /242
圣島今昔與拿破侖/246
圣島新游記/257
作者簡介/266
譯跋/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