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 ,美 國 國 家 航 空 航 天 局(NASA)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在天鵝座發(fā)現了一顆行星,圍繞著一顆紅矮星公轉,該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186f。開普勒186f距離地球約500光年,位于開普勒 186 行星系的宜居帶中,直徑約為地球的1.1倍,不僅大小與地球相似,而且與所環(huán)繞的母恒星的距離也不遠不近,使其地表有可能存在液態(tài)水。這顆行星的各種特性,使其可能擁有與地球相似的特征,甚至有可能孕育生命!
2019年7月,NASA 宣布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wèi)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TESS)發(fā)現了73光年外的3顆太陽系外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間。新發(fā)現的這3顆行星圍繞太陽附近的同一顆恒星旋轉,科學家將這一系統命名為“TOI 270”。其中巖質行星 TOI 270b 比地球大 25%,距離母恒星TOI 270 較近,表面溫度高;TOI 270c 和 TOI 270d 主要由氣體構成,體積分別是地球的2.4倍和2.1倍。這3顆系外行星中距離母恒星最遠的TOI 270d平均溫度約66 ℃,這意味著其有可能孕育某種類型的生命。而且,科學家認為TOI 270系統中可能存在比TOI 270d軌道更遠、處在宜居帶之內的巖質行星。這一發(fā)現,令人激動不已!人類為何要鍥而不舍地尋找系外行星?這也許源自我們靈魂深處的3個“終極問題”:
第一,我們從哪里來?
第二,我們是宇宙中孤獨的文明嗎?
第三,地球資源枯竭后,我們要到哪里去?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自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浩瀚宇宙中是否還有別的地方存在生命”這個問題就出現了。2005年,《科學》(Science)創(chuàng)刊125周年之際,提出了125個最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地球人類在宇宙中是否獨一無二”就是其中的第11個問題。地球之外是否還有生命?若有,這些生命是否具備了同人類相當,甚至更高的智能?有朝一日,我們能否與他們建立聯系?這個貫穿人類歷史的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但憑著我們這些地球生物的努力,答案離我們越來越近。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fā)現了4000余顆系外行星。通過對不同類型系外行星的氣候模擬,表明某些環(huán)繞遙遠恒星的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種類和數量均超過地球的生命。也就是說,這種行星的生物圈要比地球更為豐富多彩,而地外智慧生命也許就存在于其中的某顆行星上。
歐陽自遠 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60 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yè),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臺高級顧問。長期從事各類地外物質、月球科學、比較行星學和天體化學研究,取得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近20 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月球探測與太陽系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研究,是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學家,現為月球探測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曾獲國家科學大會獎、中科院及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獎項。
王喬琦 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天文系,譯著有《發(fā)現天王星》《萬物發(fā)明指南》《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