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自古以來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首飾的傳承與演變,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尚與歷史沿革。
本書按照從史前至民國的年代順序,將中國首飾的文獻資料、出土實物穿插在一起,史論結(jié)合,以每一歷史時期的頭飾、耳飾、臂飾、胸飾、手飾為綱,以中國首飾文化歷史風俗為線,穿插上千幅首飾精美彩圖,全面闡述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流變、人文情懷與發(fā)展情狀。
全書史料豐富詳實,內(nèi)容生動有趣。一書在手,可賞華夏美學,鑒精美首飾,品古人情懷,學品位穿搭,提個人修養(yǎng),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品鑒讀物。
自序緣起
說來也怪,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我,在那個絕不會有首飾出現(xiàn)的年代里,怎么就會對 首飾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思來想去,心里總有一塊溫潤的東西滋潤著,是那塊玉?那塊在河南玉雕廠被臨時當作“桌”和“椅”的巨大長條玉料,被人們磨得光滑潤澤,如深湖般的青綠色,深不見底,夏日里手摸在上面清涼冰爽。 我經(jīng)常坐在上面滑來滑去,等著母親下班出來。它深埋在心底,直到有一天完成了整部書稿,這塊玉的印象便漸漸升起愈加強烈竟像是一種暗示,這是一種緣分吧。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雕塑系的母親曾在河南省玉雕廠工作,她的設計室是我小時候常待的地方,那里有幾大本各種動作的古代仕女資料,仙女們長裙飄舞、衣帶環(huán)繞,總讓我迷上她們的裝束。充滿著嘈雜電機聲和泥水的玉雕車間里,工人們總是那么忙碌,一塊玉石經(jīng)他們之手變成了各種立體的人物花果,小丘一樣的碎石中,各種顏色的美石在泥水中發(fā)出微弱美麗的光澤。
家中父親的圖片收藏,全都貼在一本本俄文的大畫冊里,除了書中原有的俄羅斯插圖,在文字的地方則被貼上電影剪報、世界名畫、報紙上的小插圖。其中有一幅古老的俄羅斯名畫的卡片,畫的是兩個衣飾華美的貴族姐姐厭惡地看著她們 最美的小妹妹,而她一身黑衣,只有一件極小的項鏈閃著金光。所以我一有閑暇便會畫三個女孩比美,最小的那個最美,頭上的花也最多。
隨著母親到工藝美術(shù)公司工作,我又能看到當時極少見的各民族的服飾資料。每個民族的不同服飾吸引著我,我又開始醉心地畫這些小人頭像和裝飾,并對他們的民族服飾了如指掌。
一次母親從極為偏遠的四川大小涼山彝族地區(qū)寫生回來,給我?guī)Щ亓艘淮琢0愦笮〉募t色琉璃珠,太美了。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首飾,至今都是我的珍藏。在此之前所有的飾物都只存在于畫片和我的想象中。
由于在博物館長大,對中國文物的敬意和喜愛一直保持至今。從小學到初中,放學抄近道回家一定要穿過河南省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廳,酷熱的夏季,那里也是極好的避暑地。久而久之,那里的文物幾乎件件都能記下來,不經(jīng)意間,站在那里的古物總會帶給我一種沉靜的幽思。
高中的一個假期,我與母親隨考古隊去河南信陽,母親要在那里復制一個剛出土的泥俑。當我們在那間小收藏室里看新的出土物時,其中有一顆極美的珠子,捧在手心里,那色彩和紋飾像謎一樣吸引著我,那是幾千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琉璃珠,是貴族們珍貴首飾里的一顆。
1986 年考入中央美術(shù)學院后,社會風氣為之一變,開放的氣息傳送過來,即使這樣,穿耳戴飾也是極為超前的行為。曾經(jīng)為了打耳洞兩夜睡不著覺,最終還是由興子陪著在王府井四聯(lián)扎了耳洞,興奮得就像是又一次考上了美院。不久,周汛、高春明先生的關(guān)于中國古代服飾和首飾的畫冊,沈從文先生的服飾畫冊都讓我愛不釋手。古人的穿戴如此豐富,古人竟有那么美的飾物。 可當時的人卻不這么想,街上流行著歐美的長形大款的鐵片做成的飾物,許多國產(chǎn)的傳統(tǒng)飾品廠家紛紛倒閉,許多小店都在賤賣那些傳統(tǒng)的飾物,一些做工精美的銀燒藍耳飾只賣四塊錢。
對于地質(zhì)礦物的喜愛、對于服飾的喜愛,以及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物及繪畫的喜愛等都使我一直注意收集相關(guān)的資料。豐富的資料積累在一起,又漸漸找尋它們的淵源和風俗,于是在圖書館、各地的博物館、書店和舊書攤等,只要看到一個自己沒有的圖片和文字,就會千方百計地買下來、拍下來或當場抄下來以充實我的寶庫。不久便成了一本給自己看著玩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憑著對首飾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我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悠久的首飾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人的飾物有多美,首飾的風俗多有趣,那一簪一飾,每一塊古玉飽含著多少深奧的文化內(nèi)涵。書中并不只是單純描寫首飾,還介紹了中國的首飾發(fā)展歷史和 首飾風俗文化。由于我所學專業(yè)是繪畫,書中許多插圖都是由我手繪而成。
受到現(xiàn)代化攝影的干擾,許多畫冊上的圖片會給人一種大小上的差異,一個放大到 A4 紙大小的精美飾物,原件只有小手指般大小,曾為此出過不少差錯,所以書中的許多飾物都已親眼見過原件,并盡可能標注尺寸。同時文字盡量嚴謹,遵從實據(jù)。另外,我不是考古專家、博物館研究員、專業(yè)攝影師,無法得到許多第 一手資料,書中不得不錄用的圖文資料在書稿的后面均已注明作者和出處,并在這里鞠躬深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