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全集》是中國近代出版家、版本目錄學(xué)家、圖書館學(xué)家、藏書家——張元濟先生的書信集,內(nèi)中具體收錄了:《致丁榕(斐章)》、《致丁文江(在君)》、《致馬玉山嚴(yán)直方》、《致馬裕藻(幼漁)》、《致王云五李宣龔夏鵬》、《致王蒼虬(蔭嘉)》、《致王季烈(君九)》等。
本全集資料翔實,內(nèi)容豐富,理論精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本冊為第9卷。
《四部叢刊》印行啟、刊成記、目錄、跋文、?庇浀戎
四部叢刊?初編
印行《四部叢刊》啟
《四部叢刊》刊成記
重印《四部叢刊》刊成記
經(jīng)部
景印宋槧殘本《說文解字系傳通釋》跋
集部
景印明嘉靖本《元氏長慶集》校文
景印明鈔本《甫里先生文集》?庇
景印宋刻配呂無黨鈔本王黃州《小畜集》札記
景印宋刻《盤洲文集》札記
景印元刻本《金華黃先生文集》札記
四部叢刊?續(xù)編
輯印《四部叢刊?續(xù)編》緣起
《四部叢刊續(xù)集》草目
經(jīng)部
景印清影刻宋本《儀禮疏》跋
景印日本影印正宗寺鈔卷子本《春秋正義》跋
景印宋本《爾雅疏》跋
景印宋本配汲古閣影鈔本《漢上易傳》跋
景印宋本《周易要義》跋
景印宋本《呂氏家塾讀詩記》跋
景印宋本《禮記要義》跋
《禮記要義》校勘記
景印宋本《春秋胡氏傳》跋
《春秋胡氏傳》?庇
景印宋本《公是先生七經(jīng)小傳》跋
景印元本《讀四書叢說》跋
景印影宋鈔本《群經(jīng)音辨》跋
景印明鈔本《急就篇》跋
景印宋本《龍龕手鑒》跋
景印宋本《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跋
史部
景印明翻刻宋本《盡言集》跋
景印宋本《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跋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校勘記
景印明本馬氏《南唐書》跋
馬氏《南唐書》?庇
景印明錢觳鈔本陸氏《南唐書》跋
陸氏《南唐書》?庇
景印吳翌鳳鈔本《吳越備史》跋
《吳越備史》校勘記
景印鈔本《大清一統(tǒng)志》跋
景印明影宋鈔本《麟臺故事》跋
《麟臺故事》?庇
景印影宋鈔本《作邑自箴》跋
景印清呂無黨鈔本《金石錄》跋
《金石錄》?庇
子部
景印宋本《張子語錄》跋
《張子語錄》校勘記
景印宋本《龜山先生語錄》跋
《龜山先生語錄》?庇
景印影元鈔本《棠陰比事》跋
景印明本《飲膳正要》跋
景印宋本配明弘治活字本《容齋隨筆》跋
景印明本《夢溪筆談》跋
《夢溪筆談》校勘記
景印宋本《愧郯錄》跋
景印明本《云溪友議》跋
《云溪友議》?庇
景印明本《云仙雜記》跋
景印汲古閣影宋鈔本《揮麈錄》跋
景印宋本《清波雜志》跋
《清波雜志》校勘記
景印元本《程史》跋
景印影宋鈔本《括異志》跋
集部
景印明鈔本《東皋子集》跋
《東皋子集》?庇
景印明本《宋之問集》跋
《宋之問集》校勘記
景印宋本《朱慶余詩集》跋
《朱慶余詩集》校勘記
景印宋本《周賀詩集》跋
《周賀詩集》?庇
景印宋本《李丞相詩集》跋
《李丞相詩集》?庇
景印元本《山谷外集詩注》跋
景印舊鈔本《嵩山文集》跋
景印影宋鈔本《北山小集》跋
景印明本《沈忠敏公龜駱集》跋
《沈忠敏公龜髂集》?庇
景印宋本《東萊先生詩集》跋
景印影宋鈔本《平齋文集》跋
景印宋本《梅亭先生四六標(biāo)準(zhǔn)》跋
景印林佶鈔本《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跋
《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校勘記
景印明嘉靖刻本《疊山集》跋
景印明本《蕭冰崖詩集拾遺》跋
景印明正統(tǒng)刻本《許白云先生文集》跋
景印明本《青陽先生文集》跋
景印明本《蛻庵詩》跋
景印明鈔本《張光弼詩集》跋
景印明嘉靖本《雍熙樂府》跋
景印手稿本配刻本、鈔本《茗齋集》跋
四部叢刊?三編
輯印《四部叢刊?三編》緣起
經(jīng)部
景印日本影印宋本《尚書正義》跋
景印宋本及日本影印古鈔本《禮記正義》殘本跋
景印元本《周易鄭康成注》跋
景印宋本《詩本義》跋
景印蒙古刻本《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跋
景印殘宋本《中庸說》跋
景印殘宋本《張狀元孟子傳》跋
《張狀元孟子傳》校勘記
……
《百衲本二十四史》序、跋、?庇浖啊缎J冯S筆》等著作
陸氏《南唐書》,《四庫提要》引錢曾《讀書敏求記》稱舊本遵《史》、《漢》體,首行書某紀(jì)某傳卷第幾,而注《南唐書》于下。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又稱其門人大名成文昭,寄以宋槧本凡十五卷,與今刻十八卷編次小異。今其本均不可見,世行者惟毛氏汲古閣本。是本亦毛氏舊藏、明錢叔寶手錄王酉室吏部鈔本,王氏自跋謂“出自陸子虛家所藏宋刻!薄侗炯o(jì)》三卷,《列傳》十五卷,與錢曾所見小題在上大題在下者異,與王氏所稱宋槧十五卷亦不同。書中涉及宋室,如“太祖”、“真宗”、“趙點檢”、“天子”、“天威”、“宋興”、“宋受禪”、“國朝”等字,均空格,蓋猶沿宋本之舊。毛氏刊本后跋云:“放翁書一十八卷,僅見于鹽官胡孝轅秘冊函中,又半燼于武林之火。庚午夏仲,購其焚余板一百有奇,斷蝕不能讀,因簡家藏鈔本訂正!比灰允潜拘V,則彼此多不相侔,且足以訂正刊本之訛奪者,多至四百余字,不知毛氏何以舍甲而取乙?昔人謂汲古所刊,多非精本,非虛言也。原書有朱筆校改之字,如紀(jì)一第四葉,后第六行“浦灘鎮(zhèn)”之“瀟”改作“淵”,音釋第二葉前第八行“周彥下后世去是”之“是”改作“足”,第五葉前第十行“豆盧下姓出北地”之“北”改作“羌”,又第四葉前第四行“舁下西都金陵”之“西”,前第九行“江下德化軍”之“德”,前第十行“洪下奉新”之“新”,后第二行“南下漳名”之“漳”,第五葉后第七行“肝肺附”之“肝”,均校增;又第四葉前第九行“江下湖口”下,原有一空格,一“流”字,前第十行“筠”下原有“清江筠以”四字,均校刪,度必為錢氏手筆,且與毛本不同,而意義亦較原本為長。因即依校筆上版,并以全部與毛本異同之字,別為《校記》,附錄于后,以諗讀者。甲戌仲春,海鹽張元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