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學家梁治平的隨筆集。其中收錄了兩本小書,一為《高研院的四季》,一為《觀察者》,主要記錄了作者前后兩次赴美訪問游學,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等地的經(jīng)歷、感受和思考。書中記述了一位年輕學子的種種見聞,透露出作者當時的訪學心境、研究志趣和學術關懷。通過作者獨到的觀察,本書呈現(xiàn)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校園文化、美國學界概況及其學術精神、當?shù)氐娘L土人情等,另借由所遭逢的書緣、人緣,勾畫出作者學術研究的線索。這些文章筆觸真誠細致、溫潤平和,富有哲理和人文關懷,展現(xiàn)出獨特的文人雅趣和時代風貌。書中收入作者親手繪制的二十幅速寫,與文字相映成趣,帶讀者身臨其境。
本次再版同時收錄兩次訪學隨筆(第一次訪學在1988-1989年;第二次在十年之后,1998-2001年)。兩書對照,以見個人生活與思想變化之跡,以及時代與社會的變遷!陡摺吩鲅a了歐游日記一組!队^》有所刪補,并重新安排了原書各章,按題材分為“城市”“大學”“博物館”“人間世”“‘故國’”“求書記”六輯,旨在將作者當年的思緒更好地傳達于讀者。
兩部隨筆各有風格,《觀》記述的種種見聞和觀感,縱然皆出于偶然,也都是有感而發(fā),那些文字也因此透露出作者當時的心境、他的關切與好惡,甚而折射出造就了作者其人的那個時代的風貌;《高》寫于十年后,作者由不惑進入知天命的年齡,觀照世界之際,多了一份從容。二者形成映照,反映出作者個人生活與思想變化之跡,以及時代與社會的變遷。
再版自序
本書收錄的,是我過去寫的兩本小書,一本題為《觀察者》,浙江文藝出版社《學術小品叢書》的一種,1991年出版;另一本,《高研院的四季》,列入上海書店出版社的《海上文庫》系列,2013年在滬上印行。這兩本小書,主要記錄了我兩次游學美國的見聞和經(jīng)歷。第一次訪學是在1988和1989年之間,歷時七個月。第二次則是在十年之后,從1998到2001年,雖不足三年,前后卻有四個年頭。兩次赴美訪學,我的身份并無不同,然而時間有先后,時段分短長,不但經(jīng)驗與觀感不同,心境也有很大差異。
首次赴美,時在三十年前,那時中、美之間,不但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有著顯著差異,經(jīng)濟與社會方面的差距也十分巨大。就是“出國”一事,對普通中國人來說,也是極少數(shù)人才有的奢侈,如果不是出于特權,那就是因為“運氣”。了解了這樣的背景,今天的讀者對《觀察者》所記種種或能多一點理解,甚而不嫌其淺陋,而能從中體味那個逝去不久但距我們已經(jīng)十分遙遠的年代。此外,讀者或許還發(fā)現(xiàn),此書雖名為“觀察”,其實卻更像是一個天涯旅人觸景生情式的自白。關于這一點,《觀察者》初版“小引”已有說明:
昔日,任公先生游新大陸,欲將平日所記,纂成一冊,其友人徐勤曰:“凡游野蠻地為游記易,游文明地為游記難。子以爾許之短日月,游爾許之大國土,每市未嘗得終一旬淹,所見幾何?徒以遼豕為通人笑耳!苯袢兆x到這一段話,心中不免慚愧。像我這樣,到訪只紐約、波士頓兩地,而時僅數(shù)月,結(jié)識往還之人不過數(shù)十,參觀游覽之所不過十數(shù),竟也下筆千言,講述美國見聞,怕是最沒有資格的了。任公先生當日曾述其理由曰:“顧性好弄翰,有所感觸,不能不筆之。積數(shù)月,碎紙片片盈尺矣。自一覆視,雖管蠡之見,可笑實甚,然容亦有為內(nèi)地同胞所未及知者。”這兩條理由,也只前一條可以適用于我。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前人游歷美洲新大陸的記錄與描述,也已經(jīng)多得不僂指數(shù),又哪里容得我這樣的匆匆過客置喙?只是,“性好弄翰,有所感觸,不能不筆之”。真要將那些“碎紙片片”付之一炬,終覺得可惜,那也是敝帚自珍的意思。
耐著性子讀了這本小書的人,大約會覺得著者這樣的人,在二十世紀的中國人里面僅是少數(shù),這種看法可能是對的。只是在有些問題上面,人數(shù)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少數(shù)人的問題是否真實,他們的思考又是不是真誠。我終于下決心把一兩年前零星記下的感受整理出來,就是因為那是我的問題和思考的一部分。而我把它們記錄下來,并不是要在汗牛充棟的美國研究里面再加上一種,卻是想以這一種方式,重新審視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路歷程。自然,我說的我們這一代人,只是同齡人中很少的一部分。我正是要把這一本小書,奉獻給他們。
猶憶三十年前,一個將屆而立之年的年輕學子,剛剛經(jīng)歷了一場艱難的歷史跋涉(其時,拙著《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剛剛殺青),懷著對傳統(tǒng)的溫情與敬意,心中充滿對文明再生的熱望,只身來到大洋彼岸。他此時身心俱疲,無意于流俗所謂學術研究,只想停下腳步,歇息片刻,在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tài)下觀看、聆聽和思想。因此,這本小書記述的種種見聞和觀感,縱然皆出于偶然,也都是有感而發(fā),那些文字也因此透露出作者當時的心境,他的關切與好惡,甚而折射出造就了作者其人的那個時代的風貌。
十年后陸續(xù)寫成的《高研院的四季》有一種不一樣的面貌。二十年過去,中國社會變化巨大。當年初識美國感覺新鮮的許多事物,早已為國人所慣見,甚而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這更重要的,則是中國人對世界了解日深,知識日增,交往日益頻繁。而作者也由不惑之年進入知天命的年齡,觀照世界之際,多了一份從容。
此次再版舊籍,仍以《高研院的四季》為書名,《觀察者》附之。兩書對照,以見個人生活與思想變化之跡,以及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前書晚出,只增補了歐游日記一組,他無大改動。后書調(diào)整略著,有刪節(jié),有增補,也有文字上的訂正,而最主要的調(diào)整,是將全書按主題分為六篇,重新安排了原書各章。如此,或可以把作者當年的思緒更好地傳達于讀者吧。
如前所述,《高研院的四季》本系《海上文庫》的一種,此次蒙上海書店出版社惠允,得收入本書再版。特此志謝。
2018年4月
記于西山忘言廬
梁治平,1959年生,當代知名法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與社會。
1988年以來,先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美國高等研究院,以及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學術機構訪問、講學和研究。現(xiàn)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著有《法辨》《法意與人情》《法律史的視界》《法律何為》《法律的文化解釋》等多種作品,譯有《法律與宗教》等,并主編《憲政譯叢》《法律文化研究文叢》及《洪范評論》。
高研院的四季
再版自序
學者樂園——Institute for Advance Study追記之一
學人社會——Institute for Advance Study追記之二
高研院的四季——Institute for Advance Study追記之三
追念格爾茨教授
從盧瓦爾河到臺伯河——歐游日記摘抄之一
從拉韋洛到龐貝——歐游日記摘抄之二
普拉亞斯,一個夏日里的記憶
法庭觀摩記
書緣
后記
外一種:觀察者
小引:到美國去
城市
紐約的地上和地下
Baby-kisser
兩種秩序
自由女神像
河畔公園
超級市場
芳鄰
感恩節(jié)游行
圣誕節(jié)印象
火車旅行
一個社會,兩種精神
地鐵站里的表演
中央公園
大學
午餐報告會
上課記
知識的確定與不確定
圖書館印象
運動
記事本
兩所大學
博物館
猶太博物館
古根海姆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奧德賽”
人間世
“暫時脫離塵世”
兩種消息
“如此具有人性的動物”
《雙城記》
神跡
信仰
圣瓦倫丁節(jié)
觀察者
一樁未了的心愿
“故國”
他鄉(xiāng)遇國人
中國店鋪
一次詩歌朗誦會
吃虧的哲學
東方晚會
在美國讀豐子愷
求書記
紐約求書記
《地平線》
《國家地理》雜志
哈佛的書店
阿瑟.拉克姆的童話世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