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擇最常見最核心的五種工藝形式進行剖析,由傳統(tǒng)首飾的歷史切入,逐一介紹傳統(tǒng)首飾的概念、分類、材料、工具和技法。在最后一章展示了多個案,以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工藝的細節(jié)。
前言
首飾,自古以來被視為財富的象征,同時也具有表現社會地位、身份及審能。從新生嬰兒的銀手鐲到周歲的長命百歲鎖,常人家結婚的嫁妝到王公貴族的殯葬品;從尋常百姓的金銀飾品到皇親國戚的鳳冠霞帔……首飾始終伴隨著人們生命的重要階段,成為記載人們生命瞬間的有益標志,承載著的審美文化,凝聚了中華特有的精神內涵。正因如此,傳統(tǒng)首飾在中華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的傳統(tǒng)首飾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工藝形式豐富。有春秋時期的金銀錯工藝,有唐代的金銀器鏨刻工藝,有明清時期享譽中外的景泰藍工藝,有精細的花絲工藝,有各種寶石的鑲嵌工藝,還有與青銅器同源的鑄造工藝,等等。時至今日,這些工藝仍然被廣泛應用,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同時,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多文化共存共榮,不同的傳統(tǒng)首飾工藝在各個和地區(qū)也有著自己的。本書以傳統(tǒng)工藝的種類為線索,結合多多地區(qū)的傳統(tǒng)首飾工藝展開論述,呈現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圖片和文字資料,給出最直觀的信息,希望能夠給讀者展現一個立體的傳統(tǒng)首飾工藝概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首飾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人們對傳統(tǒng)首飾的審美欣賞能力容度在不斷地提高。多種現代材料與傳統(tǒng)工藝結合,更好地滿足了人們追求首飾與服飾的搭配和個性化的需求。
傳統(tǒng)首飾的種類繁多,本書選擇最常見最核心的五種工藝形行剖析,由傳統(tǒng)首飾的歷史切入,逐一介紹傳統(tǒng)首飾的概念、分類、材料、工具和技法。作為實踐類書籍,之一在于案例介紹。在書的最后一章展示了多個案,以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工藝的細節(jié)。希望將核心的實踐步驟無保留地介紹給首飾設計師、首飾制作工藝師、首飾愛好者和學生,同時希望他們能夠有機會根據本書中所描述的詳細資料,結合自己的實踐,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首飾作品。
前言
第一章 傳統(tǒng)展概要
一、從商代至漢代,由萌芽到發(fā)展的傳統(tǒng)首飾
二、繁盛華麗的唐代首飾
三、清新質樸的宋代首飾
四、繼承與沿襲的元代首飾
五、工藝的明清首飾
六、的首飾
第二章 首飾工藝材料
一、金、銀
二、普通金屬
三、寶石
四、牙骨
五、毛皮
六、果核
七、綜合材料
第三章 首飾工具
一、測量工具
二、切割工具
三、成形工具
四、清潔工具
五、鍛打工具
六、鉆具
七、焊接工具
八、拋光工具
第四章 傳統(tǒng)首飾工藝技法
一、鏨刻
二、花絲
三、琺瑯
四、金銀錯
五、牦牛鏨
第五章 傳統(tǒng)首飾工藝的創(chuàng)作
一、鏨刻作實例——銀杏葉吊墜
二、花絲作實例——蝶戀花胸針
三、琺瑯作實例——荷花吊墜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一、從商代至漢代,由萌芽到發(fā)展的傳統(tǒng)首飾
縱觀我國展的歷史,從商代到漢代早期,我國首飾主要依附于三種載體:玉石、牙骨和金銀。在已出土的文物當中,玉石和牙骨雕刻的工藝較為完備,而金銀首飾只形成初步的發(fā)展趨勢,并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
我國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金飾物,其括在河南殷墟中心區(qū)域出土的金片、金葉子、金箔;1977年在北谷劉家河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金耳墜、金臂釧、金笄;198川廣漢三星堆出土金面具、金杖和金面魚形飾;在山西石樓出土的商晚期金質弓形飾物,在山西保德出土的赤金弓形飾物等。這些飾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代金器的特征。由于銀的冶煉技術晚于金,因此在出土的商代飾物中基本都是金器。
那么,為什么在商代,青銅器的數量遠遠多于金器呢?原因可能有三個:其一用途不同,金器和首飾與生活相關,而青銅器是祭器與精神相關。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統(tǒng)治者對于上天和神靈的崇敬,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制作禮器和祭器,祈求天神保安,賜予好的收成。因此,祭祀使用的青銅器種類不斷增多,紋飾也越來越精美。其二材料特性不同,金的材質過軟,容易變形;而青銅更加堅固耐用。其三,冶煉技術不同,商代出土谷金飾的含金量在85%,這個含金量金在自然界也有可能存在。而青銅的冶煉技術和配比方式在商代相當成熟,因此青銅器的數量遠多于金器。
與此同時,商代人同樣被金子的璀璨和光澤所吸引。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金青銅像(見圖1-1)、金面魚形飾,殷墟婦好墓出土金銅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見圖1-2)都是很好的例證。以上所提到的幾種飾物都是以金片來裝飾物體表面,金的加工工藝主要體現在片材方面,這說明商代人已經了解了金的延展特性,并掌握了金屬的錘碟工藝方法。
經過了周朝金屬加工工藝經驗的積累,人們對金屬工藝的認知更加深入。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的加工方法由錘碟工藝發(fā)展到了更加立體化和多元化的鑄造、鏨刻、金銀錯和鑲嵌等工藝技法。
首先,金銀的鑄造工藝借鑒了青銅器的失蠟法,而且鑄造工藝更加精湛。如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zhàn)國曾侯乙墓金盞、金匕(見圖1-3),不僅鑄造出了整個器形,而且還鑄造出器物上面細密的蟠螭紋和云紋。戰(zhàn)國八螭咬獸紋金飾(見圖1-4),整體做透雕形,通過八條蟠螭塑造出豐富的層次變化,其中二螭口咬類似鹿形動物,另一螭口咬小螭,其他蟠螭則纏繞于渦旋紋飾中。八螭咬獸紋金飾鑄工精美,是戰(zhàn)國時期黃金工藝的一件代表作。
其次,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金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做法是用金銀絲或金銀片嵌入青銅器表面,構成紋飾或文字,然后用錯石(即磨石)磨光。金銀錯是我國春秋時期發(fā)展成熟的一種金屬工藝。此后經過歷代的傳承,金銀錯的胎體也更加豐富,有鐵、銀、銅、合金、大漆、木等。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zhàn)國楚墓5件金銀錯帶鉤,四川昭化出土的1件戰(zhàn)國犀牛形金銀錯帶鉤,以及的宴樂水陸攻戰(zhàn)銅壺(見圖1-5)都堪稱金銀錯工藝的典范。國內現存兩件宴樂水陸攻戰(zhàn)銅壺:一件是傳世之作,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于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此銅壺整個壺身采用金銀錯工藝制作剪影效果,以三角云紋為界,描繪了三層六組圖案。第一層左側為射獵圖,右側是采桑畫面;第二層左側是盛大的宴客場面,右側是弋射場景;第三層左側是攻城戰(zhàn),右側是水戰(zhàn),場景異常激烈,令人驚心動魄。金銀錯的出現使得傳統(tǒng)首飾在材質應用上向前了一大步,豐富了飾物的色彩和質感。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