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認(rèn)識自己的最佳途徑”;“悟苦悟樂:做苦海中一個快樂的人”;“悟富悟貧:不要讓自己做一個心理的窮人”;“悟生悟死:正確面對生死”等,通過一個個通俗易懂的禪宗故事,講述大忙人應(yīng)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的人生哲理。
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無論如何都難逃塵世的重壓,卻又一切盡如鏡花水月,繁華過后終成空。無論悲喜,哭過笑過之后,亦為罔然。所以,看慣這塵世浮華之人,苦求解脫,卻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禪。那么禪為何物?事實上,禪的本質(zhì)極其簡單,只要放下知見分別、遠(yuǎn)離價值判斷取舍貪著,透徹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見性。
然而,這世間有幾人可以放下、遠(yuǎn)離、不貪?所以雖經(jīng)苦修,卻依然難成正果。所以,我們不必強求真實的解脫,只需將一顆狂躁、貪戀、執(zhí)著的心放□和一點,再□和一點,不要太過狂躁、貪戀、執(zhí)著,就會活得比原來真實、快樂。
我們不要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人生算起來也不過是3萬天左右的時間。倘若總是在匆忙的追逐中不得閑暇,不得安恬和快樂,豈不太痛苦?放下執(zhí)著的貪戀、一切隨緣、一切隨性。
1.人應(yīng)有生知之明
你我皆凡人,卻總妄想做一個非凡人,知物之好壞,而希望得其精而棄其糟,恨不能網(wǎng)天下之精華盡收己囊。正如佛陀所說:“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泵靼鬃约旱淖陨項l件才是取諸于外的資本。如果你只知道要取物之精華而不知自已有沒有與之相對等的能力,那就該是你一生中□大的憾事了。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
南岳懷讓禪師有一弟子名叫馬祖,馬祖在般若寺時整天盤腿□□,苦思冥想。懷讓禪師便問他:“你這樣盤腿而坐是為了什么?”
馬祖答道:“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完后,拿了一塊磚,在馬祖旁邊的地上用力地磨。
馬祖問:“師父,你磨磚做什么?”
懷讓禪師答道:“我想把磚磨成鏡子!
馬祖又問:“磚怎么能磨成鏡子呢?”
懷讓說:“磚既不能磨成鏡,那么你盤腿□□又豈能成佛?”
馬祖問道:“要怎么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就像牛拉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
馬祖恍然大悟。
當(dāng)磚不具有成鏡的特性時,你永遠(yuǎn)都無法把它磨成鏡子。相對于人而言,這種道理同樣適用。你永遠(yuǎn)是你,我永遠(yuǎn)是我。即使再加以雕飾,刻意模仿都無法彼此替代。因為這是由各自的特性決定的。而這種特性又決定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tài)。所以,你不必羨慕別人的優(yōu)越之處,也不用詆毀別人的缺點。說不定你有比別人更優(yōu)越的地方,只是你不認(rèn)識自己那光明的一面。也說不定你在詆毀別人缺點的時候,自己正犯著同樣的錯誤,做著相同的傻事。只是你不認(rèn)識自己那黑暗的一面。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才不會犯蚍蜉撼大樹的錯誤,也不會畏首畏尾錯失良機。仔細(xì)地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在喧囂的塵世留一片可以靜憩身心的領(lǐng)地,倦時燃一炷蘭香,悠然獨坐,也許你可以突然頓悟、參透人生的玄機——知己察己,方能取外物之精華而棄外物之糟粕。尤如伯樂識馬,韓愈在《馬說》里慨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意在慨嘆人生際遇之不□。然而,你若無千里之才,安能穩(wěn)享千里馬之遇?你若無伯樂之智,安能識世間良駒?所以,要求諸于外必應(yīng)先求諸于內(nèi)。
悟語
我們□想改變外物,□難改變自己。然而,卻不知想要改變外物必須先要改變自己。而要改變自己,必須先要認(rèn)清自己。
□.尊重自己的本性
凡法俗事的紛繁蕪雜使我們漸染失于心性的雜色。每一次的呈現(xiàn)都多了一點修飾,每一次的語言都少了一分真實。習(xí)慣于疲憊的偽裝,總以為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過得更好。驀然回首,那些希冀著的,仍需希冀,那些渴盼著的,仍需渴盼。惟獨改變了的是自己的本性。捫心自問:“我是否在意過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尊重過自己的本性?”心會告訴你那個□真實的答案。有多少人曾想過改變自己,以追逐想要的一切,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了一個邯鄲學(xué)步的壽陵少年,不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還丟了自己□初擁有的。那么,當(dāng)初為什么就不能尊重自己的本性,做那個□真的自己?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徹悟。
文喜禪師去五臺山朝拜。到達(dá)前,晚上在一茅屋里住宿,茅屋里住著一位老翁。文喜就問老翁:“此間道場內(nèi)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圣交參!
文喜接著問:“住眾多少?”
老翁回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只見文殊騎著獅子步入云中,文喜自悔有眼不識菩薩,空白錯過。
文喜后來參訪仰山禪師時開悟,安心住下來擔(dān)任煮飯的工作。一天他從飯鍋蒸汽上又見文殊現(xiàn)身,便舉鏟打去,還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文殊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有時我們因總把眼光放在外界,追逐于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常常忽視了自己的本性,在利欲的誘惑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才終日心外求法,因此而患得患失。如果能明白自己的本性,堅守自己的心靈領(lǐng)地,又何必自悔自惱呢?
詩人卞之琳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睅е迌旱洁l(xiāng)間散步,這當(dāng)然是一道風(fēng)景;帶著情人在歌廳搖曳,也是一種情調(diào);大權(quán)在握的要員靜下心來,有時會羨慕那些路燈下對弈的老百姓,可是□民百姓沒有一個不期盼來日能出人頭地的;拖家?guī)Э诘娜肆w慕獨身的自在灑脫,獨身者卻又對兒女繞膝的那種天倫之樂心向往之……
皇帝有皇帝的煩惱,乞兒有乞兒的歡樂。乞兒的朱元璋變成了皇帝,皇帝的溥儀變成了□民,四季交錯,風(fēng)云不定。一幅曾獲世界大賽金獎的漫畫畫出了深意:□□幅是兩個魚缸里對望的魚,第二幅是兩個魚缸里的魚相互躍進對方的魚缸,第三幅和□□幅一模一樣,換了魚的魚又在對望著。
我們常常會羨慕和追求別人的美麗,卻忘了尊重自己的本性,稍一受外界的誘惑就可能隨波逐流,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優(yōu)點和潛力,只要你能認(rèn)識到自己的這些優(yōu)點,并使之充分發(fā)揮,你也必能成為某一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
王羲之的伯父王導(dǎo)的朋友太尉郗鑒想給女兒擇婿。當(dāng)他知道丞相王導(dǎo)家的子弟個個相貌堂堂,于是請門客到王家選婿。王家子弟知道之后,一個個精心修飾,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學(xué)堂,看似在讀書,心卻不知飛到哪兒去了。惟有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他還像□常一樣很隨便,聚精會神地寫字,天雖不熱,他卻熱得解開上衣,露出了肚皮,并一邊寫字一邊無拘無束地吃饅頭。當(dāng)門客回去把這些情形如實告知太尉時,太尉一下子就選中了那個不拘小節(jié)的王羲之。太尉認(rèn)為王羲之是一個敢露真性情的人。他尊重自己的本性,不會因外物的誘惑而屈從盲動,這樣的人可成大器。
所以,做人沒有必要總是做一個跟從者,一個旁觀者,只需知道自己的本性就足可以成為一道風(fēng)景。不從外物取物,而從內(nèi)心取心,先樹自己,再造一切,這才是你首先要做的。
悟語
知道尊重自己本性的人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也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要走的路。然而,這世間有幾人尊重了自己的本性?
3.持一顆□常心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寥寥幾字便足可看出作者的心境:無論何時何地,以□常心泰然處之,任世間起伏變化、我獨守一寸心靈的凈土,幽然獨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擾我的內(nèi)心。這就是人生人世時的境界,惟有如此方能從入世中的有我之境達(dá)到出世時的無我之境。
持一顆□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quán)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
有一個人曾經(jīng)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呀?”
慧海禪師答道:“有!”
“那是什么?”這個人問道。
慧海禪師回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呀,有什么區(qū)別呢?”這個人不屑地說。
慧海禪師答道:“當(dāng)然是不一樣的了!”
“這有什么不一樣的?”那人問道。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wěn)。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么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wěn)。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xù)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華的寵辱,產(chǎn)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成為他們□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并不是這樣,只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所以在禪宗看來,一個人能明心見性,拋開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fù)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就能達(dá)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
擁有一顆□常心,就擁有了一種豁達(dá),一種超然。失敗了,轉(zhuǎn)過身揩干痛苦的淚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對者致以滿足的微笑。
其實,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都如同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保持□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現(xiàn)在的人們?yōu)榱俗非笏^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嚴(yán)、出賣人格,到垂暮之時,你會發(fā)覺年輕時孜孜以求的東西是那么虛無與縹緲,這時你會對生命產(chǎn)生新的感悟,明白□常心是真諦,是福氣。
擁有一顆□常心,才不會浮躁,不會焦灼,不會被欲望填滿心靈,更不會讓靈魂擱淺在無氧的空間里。擁有一顆□常心就擁有了一種正確的處世原則,一分自我解脫、自我肯定的信心與勇氣,不會高估自己,也不會自甘墮落。擁有一顆□常心就不會只追求物質(zhì)的奢華,而把自己的靈魂淹沒在如潮的塵海中。因為更多的時候,生活不是讓我們追求外在的繁華,而是求得內(nèi)心的□靜與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