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波麗娜·蓋納和丈夫攝影師吉堯姆·比內(nèi)及他們的四個孩子開著露營車出發(fā)旅行了整整一年,去探訪二十六位北美的大作家,探尋那些地方的靈魂,從地理意識上追尋“一本小說如何根植于一片土地”。
這次由加拿大穿越大半個美國的旅行,不僅讓她領略了城市的喧囂、繁華或衰敗,大自然的靜謐、豐盛或毀壞,更從二十六位北美作家的談話中親身體驗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心境,感受了他們作品中和現(xiàn)實中的北美以及他們所理解的這個謎一般的世界。
這些精彩的訪談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關于北美作家的出生成長地、人生經(jīng)歷和作品的關系,他們的創(chuàng)作體驗等。被訪談的作家很多都拒絕身份標簽,不認同“美國作家”這個劃定,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不受國界和文化的限制,甚至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病態(tài),但總體來說,他們的出生成長地還是會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就像約翰·畢蓋奈傾注了所有的熱情關注新奧爾良,丹尼斯·勒翰幾乎將所有的小說地點都放在波士頓,不同地域的作家書寫了他們眼中的美國,由此拼貼出美國小說的共性及多樣性特征。與地域一樣,人生經(jīng)歷也在北美作家身上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的宗教信仰、社會階層和家庭、種族、性別等,往往決定著他們的主題和旨歸。
至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體驗,在作者的提問中顯得有些雷同,比如大多數(shù)時候作家們都會被問:從什么時候開始決心成為一名作家?第一本小說是怎么寫出來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哪里來?寫作時間如何安排?怎樣建構故事?會寫提綱嗎?如何找素材?會不會進行文本修改?會當眾朗讀自己的小說嗎?寫一本書一般需要多久?被拒稿了怎么辦?會遭遇創(chuàng)作危機嗎?會上創(chuàng)意寫作課嗎?怎么看待文學評論或讀者的評論?什么是作為小說家的快樂和痛苦?怎么看待小說的作用?關心政治介入嗎?等等。問題雷同,但作家們的答案卻五花八門,而從中也能看到他們對待創(chuàng)作藝術的那份誠實和堅持。
二是作家談論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小說時所帶出的北美歷史、文化和社會問題。小說的題材和情節(jié)設計基本都無法擺脫作家的經(jīng)歷和身處的世界。這些北美作家的關注點不一樣:紐約的懷德曼是黑人,他關心的是從家族歷史中鉤沉出非裔美國人被邊緣化的集體記憶;丹尼斯·勒翰關心虐童,認為戀童癖者應該終身監(jiān)禁;大衛(wèi)·范恩關注校園犯罪,擔憂政府和槍支制造商因為利益而讓社會變得更加暴力;李·伯克關注底層社會,看到貧富分化,工業(yè)家們?yōu)榱耸碗S心所欲地開發(fā),破壞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西瑞·阿斯維特關心女權主義,女性的自我認知和男性偏見;詹姆斯·弗雷關注大城市文化的形式創(chuàng)新和產(chǎn)業(yè)生態(tài);約瑟夫·波登關心美國印地安原住民的歷史;羅恩· 什關心他的家族已生活了兩百年的南方……這些點加起來,就是美國社會問題的集中所在,幾乎是美國社會的縮影。
三是談話折射出的北美文化出版圈、評論圈生態(tài)。26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經(jīng)歷自述,從不同方面反映北美出版界的境況。和法國幾乎不出版短篇小說不同,美國文學界還有短篇小說的位置,只是作家發(fā)表了短篇小說或小說集之后,出版社必定馬上要和他們簽訂長篇小說合同,因為長篇小說才是出版社穩(wěn)定高額利潤的來源。而且北美一般采用經(jīng)紀人制,作家發(fā)表作品,除了極少數(shù)人第一本小說是自己給出版社寄稿以外,幾乎每個作家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經(jīng)紀人,由他們負責審稿、和出版社談判、策劃宣傳,值得信賴的經(jīng)紀人往往是作家的終身密友。小說出版后,很多都有后續(xù)的價值開發(fā),最多的就是拍電影,作家們很多都是編劇。而評論圈,則為作家們普遍詬病,認為很多評論只是敷衍了事,欺瞞讀者,沒有深度,文學評論是很沒有意義的工作,不過他們?nèi)匀黄诖軌蚩闯鲎髌飞钜、揭示不同作品之間聯(lián)系的解釋性評論。
四是作家對自我和世界的探尋和哲思。因為這本書強調的是北美作家屬性,普遍性的話題反而不那么突出,但作家是那么敏感的一群人,他們對痛苦的感知,對生活意義的追尋時不時地會灑落在對寫作經(jīng)歷和小說情節(jié)的回顧當中。像理查德·福特所說的,為什么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度,一個人種會奴役另一個人種?這是道德上的敗壞,這是惡。像吉爾·阿爾尚博說的,生活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總是對我很苛刻……漸漸地,我意識到,沒有愛,我們什么也不是。——這是這本書的動人細節(jié)。
作者簡介:
波麗娜·蓋納,法國作家,曾在出版社、文學社和雜志社工作過,著有三部長篇小說——《河流》《帕諾尼卡》《遺忘何其多》。北美訪談大作家的旅行對她而言既是朝圣和學習,也是一家人一次美好的冒險。
吉堯姆·比內(nèi),攝影師,偏愛政治和重大的報道。合作創(chuàng)辦了知名的Myop新聞攝影社、小黑母雞當代攝影畫廊(la galerie de photographie contemporaine La petite poule noire),為各大雜志社到世界各地拍攝。
譯者簡介:
黃葒,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6月獲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5年9月獲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文學博士學位。先后做過《東方文化周刊》《法語學習》《辭海新知》《譯林》《書城》《經(jīng)濟參考報》等報刊雜志的特邀撰稿人,《文匯讀書周報》的特邀撰稿人并曾任該報“閱讀西方”版的特約主持。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國際杜拉斯學會會員。
五 編輯推薦
這些精彩的訪談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關于北美作家的出生成長地、人生經(jīng)歷和作品的關系,他們的創(chuàng)作體驗等。被訪談的作家很多都拒絕身份標簽,不認同“美國作家”這個劃定,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不受國界和文化的限制,甚至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病態(tài),但總體來說,他們的出生成長地還是會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就像約翰·畢蓋奈傾注了所有的熱情關注新奧爾良,丹尼斯·勒翰幾乎將所有的小說地點都放在波士頓,不同地域的作家書寫了他們眼中的美國,由此拼貼出美國小說的共性及多樣性特征。與地域一樣,人生經(jīng)歷也在北美作家身上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的宗教信仰、社會階層和家庭、種族、性別等,往往決定著他們的主題和旨歸。
至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體驗,在作者的提問中顯得有些雷同,比如大多數(shù)時候作家們都會被問:從什么時候開始決心成為一名作家?第一本小說是怎么寫出來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哪里來?寫作時間如何安排?怎樣建構故事?會寫提綱嗎?如何找素材?會不會進行文本修改?會當眾朗讀自己的小說嗎?寫一本書一般需要多久?被拒稿了怎么辦?會遭遇創(chuàng)作危機嗎?會上創(chuàng)意寫作課嗎?怎么看待文學評論或讀者的評論?什么是作為小說家的快樂和痛苦?怎么看待小說的作用?關心政治介入嗎?等等。問題雷同,但作家們的答案卻五花八門,而從中也能看到他們對待創(chuàng)作藝術的那份誠實和堅持。
二是作家談論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小說時所帶出的北美歷史、文化和社會問題。小說的題材和情節(jié)設計基本都無法擺脫作家的經(jīng)歷和身處的世界。這些北美作家的關注點不一樣:紐約的懷德曼是黑人,他關心的是從家族歷史中鉤沉出非裔美國人被邊緣化的集體記憶;丹尼斯·勒翰關心虐童,認為戀童癖者應該終身監(jiān)禁;大衛(wèi)·范恩關注校園犯罪,擔憂政府和槍支制造商因為利益而讓社會變得更加暴力;李·伯克關注底層社會,看到貧富分化,工業(yè)家們?yōu)榱耸碗S心所欲地開發(fā),破壞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西瑞·阿斯維特關心女權主義,女性的自我認知和男性偏見;詹姆斯·弗雷關注大城市文化的形式創(chuàng)新和產(chǎn)業(yè)生態(tài);約瑟夫·波登關心美國印地安原住民的歷史;羅恩· 什關心他的家族已生活了兩百年的南方……這些點加起來,就是美國社會問題的集中所在,幾乎是美國社會的縮影。
三是談話折射出的北美文化出版圈、評論圈生態(tài)。26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出版經(jīng)歷自述,從不同方面反映北美出版界的境況。和法國幾乎不出版短篇小說不同,美國文學界還有短篇小說的位置,只是作家發(fā)表了短篇小說或小說集之后,出版社必定馬上要和他們簽訂長篇小說合同,因為長篇小說才是出版社穩(wěn)定高額利潤的來源。而且北美一般采用經(jīng)紀人制,作家發(fā)表作品,除了極少數(shù)人第一本小說是自己給出版社寄稿以外,幾乎每個作家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經(jīng)紀人,由他們負責審稿、和出版社談判、策劃宣傳,值得信賴的經(jīng)紀人往往是作家的終身密友。小說出版后,很多都有后續(xù)的價值開發(fā),最多的就是拍電影,作家們很多都是編劇。而評論圈,則為作家們普遍詬病,認為很多評論只是敷衍了事,欺瞞讀者,沒有深度,文學評論是很沒有意義的工作,不過他們?nèi)匀黄诖軌蚩闯鲎髌飞钜狻⒔沂静煌髌分g聯(lián)系的解釋性評論。
四是作家對自我和世界的探尋和哲思。因為這本書強調的是北美作家屬性,普遍性的話題反而不那么突出,但作家是那么敏感的一群人,他們對痛苦的感知,對生活意義的追尋時不時地會灑落在對寫作經(jīng)歷和小說情節(jié)的回顧當中。像理查德·福特所說的,為什么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度,一個人種會奴役另一個人種?這是道德上的敗壞,這是惡。像吉爾·阿爾尚博說的,生活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總是對我很苛刻……漸漸地,我意識到,沒有愛,我們什么也不是!@是這本書的動人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