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 言
這種關(guān)切或者信任或者愛
本身就很重要
有人勸索爾·貝婁寫自傳的時候,他總說沒什么好寫的,就一點:自行了割禮[1]以來,他就一直忙得要命。忙著寫小說,偶爾寫寫雜文;忙著談戀愛,結(jié)婚,當(dāng)父親,離婚,交友,結(jié)怨,悲傷;忙于歷史大事,忙于文學(xué)小事;忙于大量讀書,忙于恪盡教職,教書一直教到耄耋之年。尤其是忙著寫信。大作家并不全都擅長寫信;說實在的,一流人物中寫信敷衍了事者可以拉出一個長長的名單來。寫信似乎是一種可以獨立存在的天分,像藝術(shù)天分一樣神秘莫測。細數(shù)上個世紀(jì)那些英語書信寫作高手弗吉尼婭·伍爾夫[2],戴·赫·勞倫斯[3],哈特·克蘭[4],凱瑟琳·安妮·波特[5],伊夫林·沃[6],塞繆爾·貝克特[7],約翰·契弗[8],威廉·馬克斯韋爾[9],伊麗莎白·畢曉普[10],羅伯特·洛威爾[11],弗蘭納里·奧康納[12],詹姆斯·梅利爾[13]可以看到這些人的個性五花八門,并沒有共同的特征。有人寫日記,有人不寫。有人著述頗豐,有人相比之下作品就很少。多只能說,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書信中過著一種現(xiàn)實之外的豐富生活,其精彩程度足以讓這些書信本身就成為文學(xué)的一個部分。
貝婁寫信的對象包括了四代人他的上一代,他自己這一代,還有下面兩代,海量信息從他的信中噴涌而出,匯成一幅精細的自畫像,同時也是一幅時代肖像。和他通信的有各色人等,其中包括他先后幾任妻子[14],他的兒子們,還有他自幼交下的朋友,他的作家同行,情人和前情人,學(xué)生和前學(xué)生,喜歡他的和不喜歡他的讀者,請求他看看自己作品的追隨者(他似乎總是來者不拒),還有宗教怪人,追著他要簽名的人(數(shù)以百計),著了魔似的阿諛逢迎者,筆跡狂人,以及重度精神病患者。
貝婁在書信中可以同時激情迸發(fā)而又滑稽有趣,這對熟稔其小說的讀者來說不足為奇。以下是從艾爾弗雷德·卡津[15]檔案中摘選的幾個例子。先看這一段,1950年1月[16]寄自巴黎:而且我深信不疑:他[司湯達[17]]對《現(xiàn)代》雜志[18]的處理方式一定和我一樣,也就是說,先瀏覽一下那上面的蠢話[19],以毫不留情的輕蔑觀察一番苦悶的新鮮皺紋,然后把西蒙娜[20]的那些情色文章拿去讓貓吃了退燒,再把剩下的部分給格[雷戈里][21],讓他剪小人玩;他還不認字呢,一派天真,成天高高興興的。 再看1964年夏天[22],寄自瑪莎葡萄園島[23]:我們有了點駐島學(xué)會的影子。在這個小小的菲茨杰拉德村[24]里,斯泰倫[25]是我們的領(lǐng)袖。然后是莉蓮·赫爾曼[26],我居然讓她面露羞澀了。還有菲爾·拉夫[27],卡爾·馬克思的傳統(tǒng)在他這里保持了生機。我很喜歡菲利普,他是自家人[28],他以一種不公開的大眾普及型講座方式[29]給我們開了一門高端政治[30]課,我聽得興趣盎然。為什么我們不能相互諒解然后就不再彼此傷害了呢?還有這一段,寄自佛蒙特州西布萊特伯勒(West Brattleboro, Vermont),1983年夏天[31]:我不那么熱衷于寫信了,這是真的;沉默并沒有讓我感覺愉快;相反,我也很想知道我為什么很少回信;蛟S是因為我一直拿著捕蝶網(wǎng)在外面轉(zhuǎn),想捕捉自己成熟完美的形態(tài),那東西好像總是馬上就要落在一朵花上了(而且就此落定),可終究沒有落下來,因為還沒找到那朵花呢。這樣解釋也許就比較充分了。
上面摘選的這幾段里口氣都十分友好,而貝婁和卡津的關(guān)系卻遠非風(fēng)平浪靜。把這批信件通讀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貝婁暴怒的時候和他深情款款的時候一樣多。不過他們之間再次互生敵意之后的1982年夏天[32],他卻發(fā)出了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艾爾弗雷德,
祝你生日快樂,愿你擁有贊美、愛、長壽反正要什么有什么。別在意雞毛蒜皮,雞毛蒜皮到頭來什么也不是。
比你小五天的人敬上。
[1] 男孩割禮是猶太人傳統(tǒng)的宗教儀式,一般在出生后第八天舉行。貝婁此處顯然是在開玩笑。
[2] 弗吉尼婭·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國作家。
[3]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國作家。
[4] 哈特·克蘭(Hart Crane,18991932),美國詩人。
[5] 凱瑟琳·安妮·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美國作家。
[6]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英國作家。
[7]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愛爾蘭作家。
[8] 約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美國作家。
[9] 應(yīng)指小威廉·基珀斯·馬克斯韋爾(William Keepers Maxwell, Jr.,19082000),美國作家。
[10] 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美國詩人,作家。
[11] 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19171977),美國詩人。
[12] 瑪麗·弗蘭納里·奧康納(Mary Flannery OConnor,19251964),美國作家。
[13] 詹姆斯·梅利爾(James Merrill,19261995),美國詩人。
[14] 索爾·貝婁一生五次結(jié)婚,前四次都以離婚結(jié)束。
[15] 艾爾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19151998),美國作家,文學(xué)批評家。
[16] 見1950年1月28日致艾爾弗雷德·卡津。
[17] 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法國小說家馬里-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的筆名。
[18]《現(xiàn)代》( Les Temps Modernes)雜志創(chuàng)辦于1945年,代表人物是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存在主義大師。
[19] 蠢話原文為法語詞sottise。
[20]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quán)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
[21] 索爾·貝婁的大兒子。另外兩個兒子是亞當(dāng)和丹尼爾。此外他還有個女兒娜奧米·羅斯。
[22] 見1964年7月22日致艾爾弗雷德·卡津。
[23] 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東南海岸附近,旅游度假勝地。
[24] 這應(yīng)該是作者杜撰的一個地名。1966年接受《巴黎評論》訪談時,貝婁曾說弗·斯·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他很喜歡的一個美國作家。
[25] 小威廉·克拉克·斯泰倫(William Clark Styron, Jr.,19252006),美國作家。
[26] 莉蓮·赫爾曼(Lillian Hellman,19051984),美國作家。
[27] 即菲利普·拉夫(Philip Rahv,19081973),美國社會文化批評家,生于烏克蘭,后移居美國。菲爾(Phil)是菲利普的昵稱。
[28] 原文是意第緒語詞mishpokhe即mishpocheh,意思是家人(family)。
[29] 原文是Chatauqua course,可譯為肖托夸講座。肖托夸是紐約州的一個湖,1874年衛(wèi)理公會牧師在湖邊舉辦了次戶外集會式的宣講活動,此后形成傳統(tǒng),每年夏季這里都有講座等各種大眾普及式的文化教育類活動。
[30] 原文是德語詞Hochpolitik。
[31] 見1983年6月17日致艾爾弗雷德·卡津。
[32] 見1982年6月7日致艾爾弗雷德·卡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