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文學的黃金時代
20世紀80年代是文學青年的黃金時代。
2018年上半年,《三聯(lián)生活周刊》原主編朱偉先生推出了一本書,名字叫作《重讀八十年代》。我和朱偉先生早在2012年有緣認識,并曾在他的家里聆聽過他對自己編輯生涯的講述。在我心中,朱偉的話始終不多,而那天卻妙語連珠,異常善談。80年代,朱偉就職于《人民文學》雜志社,作為一名小說編輯,他經(jīng)常騎著自行車從一個作家的家里,到另一個作家的家里,為的就是給雜志約稿。在此期間,朱偉相繼結識了莫言、余華、蘇童、劉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并推出了他們有代表性的一系列作品。
2012年10月11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中國作家莫言,使得莫言成為中國當代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而個經(jīng)手發(fā)表莫言《紅高粱家族》的小說編輯,正是朱偉。在莫言的心里,朱偉是好的文學編輯。他曾經(jīng)送給朱偉一幅字,寫著:沉迷樂海三十年,重返文壇眼更尖。誰能讀我二十卷,還是朱偉知莫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出版前,莫言認真看過書稿后稱贊道:朱偉先生是資深文學編輯,20世紀80年代享有盛名。這次重新出山,點評小說,思路清晰,目光獨到。正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兩本書!
編輯家李禾和朱偉一樣,都是帶著盛情為作家們縫制踏上文學多彩大道的嫁衣。從事編輯行業(yè)30多年來,李禾嚴謹扎實的人文素養(yǎng),做人耿直坦蕩的胸懷,心系文化教育的孜孜追求,都深深地影響著全國的作家群體。尤其是作為陜西鄉(xiāng)黨,與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鄒志安、張敏、白描、京夫、和谷等著名作家交往密切,推出了他們當年的一系列作品,也鼓勵他們走上了屬于自己的文學道路。
20世紀的80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40年,這也是改革開放的40年。1980年,全國各地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包產(chǎn)到戶時,我出生于除夕夜。早產(chǎn),老人們都說,我是心急著出來,想吃白面饃饃呢。直到90年代,我上了小學后,學校的讀書室里,只有一個柜子,柜子里裝滿了連環(huán)畫,有次因下雨房子漏水而打開柜子時,一沓沓的連環(huán)畫已經(jīng)被浸泡得透濕。我?guī)椭蠋熢谔柕紫聲駮槐疽槐,一頁一頁地翻開,晾干又撫平,也因為這樣給了我將那些精神食糧幾天內(nèi)讀完的機會。那時候陽光燦爛,我還不知道什么叫作幸福,但是我讀完了那些連環(huán)畫后,我覺得我從小的自卑感如煙消散。
上了中學,我知道了賈平凹,語文課本里有他的散文《我的小桃樹》,我知道這名作家生活在遙不可及的西安,他從事編輯工作,也進行創(chuàng)作。我讀了路遙《平凡的世界》,至今書的封面上那張路遙的肖像照,仍然是這位偉大作家在我內(nèi)心的形象。我如饑似渴,晚上點著煤油燈看,白天在數(shù)學課堂上偷偷看。我突然覺得,小說的主人公孫少安就是我鄰家大哥,孫少平就是我的校友,尤其是秋雨綿綿時,從家里帶來的口糧已經(jīng)殆盡,我饑腸轆轆地站在雨中的學校食堂門口,看著已經(jīng)有些年月的房檐瓦片上,滑下斷不掉的雨簾,大蒸籠上的籃子里,放著被大家戲稱為歐洲、亞洲、非洲的三種饃,這些饃都是南北兩塬的學生從自己家里帶來的。而我,只要能吃上黑饃饃填飽肚子就是一件很滿足的事情。
如今,我馬上要進入40歲,李禾和朱偉所結識的作家,都已經(jīng)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了,還有許多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這20多年,我從文字作品走進這些作家的內(nèi)心,或者有幸拜訪,每一次都給我以精神的啟迪和洗禮。對于現(xiàn)在這個被各種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時代來說,文學的黃金時代又被人懷念和重新提起。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后,文學這個不老的話題重新在新的時代被喚醒。
20世紀的80年代已經(jīng)隨著時光的變遷而遙遠,莫言、賈平凹等一批80年代嶄露頭角的作家,如今依舊是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用自己的作品,書寫著中國當代文學豐盈的精神食糧。
文學是時代精神的折射,從80年代包產(chǎn)到戶、改革開放到如今,我們通過編輯與作家的交往,通過作家一部部作品的問世,見證了這個歷史時代的變遷和前行的腳步。
2018年2月7日,84歲的李禾老師因病去世。聽到這個消息,陜西、甘肅和全國其他的許多作家甚感突然,悲傷不已。李禾去世前,留有遺言,不打擾任何人,不舉行任何形式的告別會,由自己的兒女一切從簡,料理后事即可。李禾老師于1934年出生于陜西渭南,新中國成立之后就讀于軍事干部學校,畢業(yè)后先后在甘肅省委、蘭州市委工作。那時候他雖是政府干部,生活很苦,但是對文學事業(yè)一腔熱血,只要有閑暇時間,不是記錄所見所聞,就是收集整理當?shù)氐目谡Z、諺語、歇后語和民歌民謠,還寫一些小故事、小戲劇。后來憑借著寫小說在文壇上穩(wěn)扎穩(wěn)打,于1972年走進《甘肅文藝》(后改名《飛天》)編輯隊伍行列,后又擔任《飛天》雜志小說組組長,工作了整整20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后來走向文壇的作家。他不僅是個編輯家,出版了《與習作者談小說寫作》一書,系統(tǒng)總結了自己,更是一名作家,創(chuàng)作了在文壇負有盛名的作品,如小說《人生的開篇》《危險年齡》《觸摸前面的世界》
《賈閑人閑傳》,散文集《李禾散文自選集》等作品。
恩格斯曾經(jīng)說,時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李禾于1950年就讀于軍事干部學校,那是一個閃耀著青春光芒的時代。軍事干部學校曾經(jīng)令數(shù)十萬青年學生改變了人生的軌跡,走向了一代芳華。李禾喜歡讀書,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李禾的父親叫李敬泰,生于1901年的臘月,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就在這年,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擔任了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李敬泰1925年入黨后,由李大釗培訓并指派開展工作。1928年參加渭華暴動,失敗后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繼之被特務跟蹤迫害,輾轉于西安、同州、華縣、漢中、安康、蒲城、渭南等地,從事教學,并在學生中開展進步活動,曾擔任中學教師、校長等職。1949年以后,歷任西北軍政大學政治教員、長安一中副校長、長安二中校長、《教師之友》編輯、陜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等職。并著有紀實小說《大旱度日記》,詩詞《解脫集》及《一個老教書匠的老日記》《西安方言俗語匯釋》等。李敬泰和李禾還合作撰寫了《秦隴諺語歇后語集萃》《曾經(jīng)的三秦歌謠》等著作。
李禾走了,他一輩子多工作在河隴明珠蘭州,人終老而歸宿于三秦大地。就在他去世的當天,消息已在眾多文學圈傳遍,哀思一片。當時正值新春,甘肅省文聯(lián)新春團拜會正在進行,會場上聽到確切消息后,多人悲傷不已。一級作家、著名詩人、甘肅省原作協(xié)主席高平曾經(jīng)撰文說,當時在團拜會上,聽到這個比他還小兩歲的兄弟走了,熱淚涌眶。李禾于2006年回蘭州與大家相聚時是后一面,高平曾隨口《題贈李禾》:關中才子名門李,世態(tài)與君心共知。同事一場情似酒,長安西望猶依依。這首古體七絕還念念不忘,以表送行之忱。
李禾退休前,是甘肅省作協(xié)駐會副主席,在此之前,他是《飛天》雜志社小說組組長!讹w天》雜志早源自1950年8月由甘肅省文聯(lián)(籌)文學工作委員會創(chuàng)辦的《甘肅文學》月刊。1954年底,甘肅省召開次文代會,甘肅省文聯(lián)正式成立。1957年1月號改刊名為《隴花》。1958年8月,甘肅省文聯(lián)與省文化局合署辦公,成立了單獨建制的中國作家協(xié)會蘭州分會。9月,《隴花》更名為《紅旗手》,由蘭州分會主辦。1961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蘭州分會與甘肅省文聯(lián)合并,10月,《紅旗手》改為《甘肅文藝》。1966年文化大革命驟起,刊物于6月號出版后?1973年由甘肅省群眾工作室調(diào)集編輯和部分作者,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恢復并主辦了《甘肅文藝》。
就是在這一時期,李禾走進了編輯部,開始了自己的編輯生涯。1978年1月號起,刊物改為月刊。1978年底,甘肅省文聯(lián)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甘肅分會恢復,《甘肅文藝》重新劃歸甘肅省文聯(lián)主辦。1981年更名為《飛天》沿用至今。
李禾的文學編輯生涯里,發(fā)現(xiàn)和扶持了許多文學名家,組織多達22次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培養(yǎng)了許多英才,他就是這樣甘愿一輩子為他人做嫁衣的人!
2018年8月中旬,我和著名作家和谷先生在微信上聊起李禾時,和谷先生直言:白凈,瘦削,鴨舌帽,笑瞇瞇,編發(fā)過我的詩文。重情義,為人好,與忠實、平凹、張敏等來往甚多。李禾愛才,惜才,善友。退休后,李禾回歸故鄉(xiāng),在西安長期居住。2017年2月,影視人王海寧曾經(jīng)在作家張敏的帶領下,去李禾老人的家中拜訪。后來王海寧撰文說:自李禾老師開家門的那一刻,我就深深感動了。張敏老師畢恭畢敬地給李禾老師行了一個禮,這個禮是中國傳統(tǒng)的師生之禮,更是學者之間尊敬又崇高的禮。他們落座后一陣家長里短的問候,并沒有相互恭維,而是真實的、真切的關心關愛。對于張敏老師能看望
自己,李禾老師真是分外激動,更多的是有喜悅難耐之感。兩人都是不服輸、不服老的文藝者,在文學上更是探討和取經(jīng),回憶和爭論。文學是他們這大半輩子愛的紅顏知己,文學也是他們生命歷程中濃濃的佳釀。他們談論起來,讓我這文學海洋里的小白一下子覺得船心失衡,有種另類存在之感,就不參與其中,自顧在李禾老師書房翻翻看看。李禾老師家書香墨濃,他的談吐更是驚人,對文學對文化對人文真是識見獨到。李禾的書房里架架珍貴資料,相冊中張張文豪墨客,饋贈中本本名家大腕。
看著王海寧的文字,我想起了陜西文壇的張敏老先生。1994年7月,他任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延河》文學月刊社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部主任,正式踏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1995年7月,出版詩集《商州·白溝》;1996年5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流浪的靈魂》。在《延河》雜志社工作期間,組織過3次全國性的文學活動華山筆會,主編出版過《延河》增刊等5部青年文學作品集;陜西作協(xié)成立陜西省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會后,任副秘書長等職務。張敏老先生曾走遍了大江南北,游遍了名山名水,學過農(nóng)、學過醫(yī),做過工人,當過兵,做過編輯,當過編劇,做過導演,拍過電影電視劇。聽說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不僅能駕馭各種文體且有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依然每天能寫上萬字。影視導演惠東曾經(jīng)這樣描述過自己的前同事加老友:電影《錯位》的劇作家,陳忠實的死黨,張藝謀的密友,高建群的摯友,賈平凹的伙計,陜西文壇的作家班班長。中篇小說《天池淚》《黑色無字碑》《感君情意重》,長篇小說《死巷》《懸念乾陵》《長安大亂》,電影作品《錯位》《神秘旅10游團》,電視劇作品《風流大市場》等,都是他的作品。
李禾在《飛天》雜志社工作期間,鼓勵和扶持眾多文學愛好者走上了文學的道路。一級作家雪漠曾在作品中寫道:80年代初期,文學是很熱的,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愛看書,我買來的那些文學雜志,就成了學校的公物,大家傳來傳去,傳不了多久,就都翻爛了。就是憑借這些雜志,身處偏僻農(nóng)村的我,跟當時的文學界保持著聯(lián)系,看書和雜志,成了那時我美的人生享受。我發(fā)表的部作品是《長煙落日處》,它是我的處女作,也是我生命中次真正的靈魂噴涌。……那稿子,我不經(jīng)修改就寄給了冉丹,冉丹看了,推薦給了《飛天》小說組組長李禾和主編李云鵬。他們看后大為贊嘆,馬上就配了評論,在1988年第8期的《飛天》雜志上發(fā)表了。不久,那小說就得了甘肅省優(yōu)秀作品獎。一夜之間,我就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文學青年,變成了甘肅省青年作家,也實現(xiàn)了我的個預言 25歲在甘肅成名。所以,我一直把冉丹、李禾、李云鵬當成我文學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三個貴人,他們在創(chuàng)作技巧方面點撥過我,我很感恩他們。
就是在一次偶然的筆會上,雪漠幸運地見到了《飛天》雜志的編輯李禾,于是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隨后,在多年的書信交流中,雪漠得到過李禾在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方面的點撥和指導。雪漠逐漸成長,而當年正處壯年的李禾也已步入了古稀之年。曾有一次,雪漠在和李禾閑談時,聊起作家找不到寫作素材,李禾說,那些作家為什么不去寫身邊的生活呢?他是沒有發(fā)現(xiàn),還是他拒絕了?李禾老師說,有些人是沒有發(fā)現(xiàn),他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強,心靈到不了那個層次,他發(fā)現(xiàn)不了;有些人,雖然發(fā)現(xiàn)了,但把撲面而來的生活拒之門外了。
隴西人李新立曾在《行字難以盡師恩》里撰文說,1988年國慶節(jié)后,在工藝美術廠上班的他,突然接到縣文化局電話,讓他去隴西的市文聯(lián),他第二天一早將零用錢裝在上衣口袋里,暫時不用的錢疊在一起,踏在鞋墊內(nèi),然后搭乘了一輛出差拉貨的汽車跑了去。原來是市上開筆會。李禾不但給他破例報銷了車票,而且還提前支付了返程的。隴西之行后,李禾對李新立更是關愛有加。李新立說,1990年9月,他收到來自省城蘭州的信,信件是直接寫給單位的,說是10月上旬在隴西召開筆會,要求貴單位李新立按時參加。李禾為了不讓任何一個文學苗子放棄,給參會者所在的單位還寫了信,可見李禾的良苦用心。直到今天,李新立還忘不掉那個說一口陜西方言、頭發(fā)灰白、身材清瘦、精神矍鑠的李禾老師對我的關懷和鼓勵,一直牢記在心頭。因為有了老師當年的鼓勵和栽培,今天他的作品已滿地開花般在全國文學刊物上刊發(fā)和獲獎。
還有一位作者說,20世紀70年代末,他在寫作的道路上,猶豫、徘徊、煩惱、流淚,甚至把一頁頁改了又改的初稿撕得粉碎……無論多么努力,對他來說也只是一個夢。突然有一天收到一封來自《飛天》雜志的信。信是小說組編輯李禾寫的。他詢問作者近有沒有堅持創(chuàng)作,說歡迎作者有空到編輯部來坐坐。還把一個喜訊傳給了他:省作家協(xié)會要組織作家去采風,讓他力爭參加,作者捧著信箋的雙手不停在抖,淚水順著臉頰一滴滴地往下流。經(jīng)過李禾的鼓勵,作者不再徘徊猶豫,不再埋頭苦思,拿著自己的作品四處向老師們請教,且開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學會了動筆前的深思和打腹稿,還經(jīng)常聽文友們談創(chuàng)作體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不足,并給了自己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80年代初,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發(fā)表在《金城文藝》創(chuàng)刊號的頭條,緊接著《飛天》雜志一年內(nèi)刊發(fā)了他的三篇小說,其中《月光照著的小路》上了頭條……
著名作家墨白,小說家,劇作家。1984年開始在文學刊物上發(fā)表作品,1992年擔任文學雜志編輯,1998年開始專業(yè)創(chuàng)作,至今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失蹤》《灰色時光》等100多篇,中篇小說《黑房間》《告密者》《討債者》等40余部,長篇小說《夢游癥患者》《映在鏡子里的時光》《裸奔的年代》等6部。創(chuàng)作電視劇、電影《船家現(xiàn)代情仇錄》《特警110》《特案A組》等多部。2010年4月,作家墨白在《潁河鎮(zhèn)與世界的關系》一文中說:記憶里的那個遠去的深秋,我還在故鄉(xiāng)的小學里任教。在寂寞、孤獨而冗長的鄉(xiāng)間歲月里,我開始用文字構造潁河鎮(zhèn),然后把我創(chuàng)作的小說通過郵局寄出去,因為小說,在后來的歲月里我有幸和《當代作家》的周百義,《電視·電影·文學》的孫建成,《漓江》的鬼子,《莽原》的鈕岱鋒和李靜宜,《大家》的馬非,《山花》的何銳、李寂蕩和冉正萬,《芙蓉》的龔湘海,《十月》的趙蘭振諸位先生相識,他們都是我中、長篇小說的責任編輯。還有《長城》的艾東、趙玉彬,《峨眉》的唐宋元,《飛天》的李禾,《山西文學》的星星,《人民文學》的朱偉,《小說林》的何凱旋,《江南》的謝魯渤、簡愛,《東!返耐醣,《黃河》的謝泳,《作品》的溫遠輝,《四川文學》的冉云飛,《上海文學》的徐大隆等諸位先生,雖然他們也都編過我的中篇小說,可我們至今仍然無緣相見,這讓我常常心生遺憾。多年以來,我都對編發(fā)過我小說的各個文學期刊的老師們心懷感激之情,可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對他們表達我的這個心愿。現(xiàn)在,我在這里向為我付出過辛勤勞動的編輯先生們深深地鞠上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