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士的祈禱》是劉用梅的散文作品集。漫漫時空,茫茫人海,能在生命里留下絲縷痕跡的只是弱水一瓢。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激情燃燒的歲月成為往日記憶里的片斷,當多彩的生活成為令人溫馨的回憶,情感就很自然地流露于筆端。
《戰(zhàn)士的祈禱》為劉用梅的個人當代散文集,分為“軍旅懷想”“人生瑣語”“寄情山水”三輯,收入《漫漫邊關覓胡楊》《智慧的搖籃》《品味是一種素質(zhì)》等作品。全書主要記述作者幾十年軍旅生涯的所見所聞,抒發(fā)生活感悟,并通過懷念故鄉(xiāng)山水、追思先賢名人、探尋歷史遺跡,表達鐘情山水、敬仰英杰的人文情懷。
小視點大判斷
陳宸
眼下,“商業(yè)文化”和“娛樂文化”的流行使文化消費日益媚俗化和平庸化,體現(xiàn)人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人的精神超越的真善美日益消隱。文化批判精神急遽喪失;知識分子在貌似“中立”的表象中倒向利潤;自由精神與崇高理想不斷被消解;美學被曲解為欲望學、快樂學和消費學。在這背景下的文化,其形式和意義都曖昧不清,除非文化的功能在于夸大世俗的喧囂和混淆視聽。許多精神產(chǎn)品,說得尖刻些,不過是花哨惡俗的印象主義;既缺乏對生活的深刻感悟,更談不上對人性的深層表現(xiàn)。某些“文化產(chǎn)品”不是讓人感動和奮發(fā)向上,而是慫恿享樂和放縱……超越形式之上的美丑、真?zhèn)、善惡標準在社會各領域淡化,“多元”文化正迅速演變成實用的“泛文化”。
以往的泛政治傾向?qū)е卤娙瞬魂P心政治,而泛文化傾向則導致眾人不關心良知、不關心道德、不關心文化的本質(zhì)內(nèi)容。傳統(tǒng)、主流文化被削弱后,“泛文化”所掩蓋的庸俗的實用文化成了炫目的時尚。“泛文化”的癥候是熱烈地迎合中外資本,歌唱利潤,不問青紅皂白地嘲笑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漠視歷史上被確立下來的文化價值!胺何幕笔且环N典型的形式主義和新教條主義,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霸權文化。實用政治利用崇高和良知愚民,而實用文化干脆貶低崇高和良知。
“泛文化”潮流不僅使社會價值標準失范,在為所欲為的自由顛覆中找到了貌似合理的理論依據(jù)。人們忽略了對文化信念和價值的思考,放棄了對不同的自由選擇作出真假、善惡、美丑的價值判斷。
十余年來,作者潛心散文創(chuàng)作,始終不懈地圍繞著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圍繞著價值觀的判斷展開,以高亢的調(diào)子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
在《孤獨的境界》中,那些曾經(jīng)以自己的生命點燃人類信仰與理想的中外人杰向我們走來,屈原、曹雪芹、馬克思、梭羅、諾貝爾、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作者指出,卓越的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都是在孤獨中“走自己的路”,達到光輝的頂點。同樣,在《策略——永不式微的智慧之果》一文中,作者以極大的熱情歌頌了中外卓越的領導者,運用策略將改革大業(yè)推向前進的豐功偉績,伊尹、管仲、孔明、毛澤東、拿破侖、羅斯!
“泛文化”將道德精神看作是實用政治的老教條,或者更便捷些,看成是封建糟粕。“泛文化”企圖讓人相信,歷史上的偉人和英雄是不真實的,其道德觀是虛假的;唯有把英雄、偉人貶到普通人水平或是更低水平才是人性化的。借著貶低,我們沒有獲得高尚、美或卓越,相反,我們得到的是自我放縱。既然人類是浮淺無知的,那么誰都是浮淺無知的。這種文化的虛無主義,在哲學上就是庸俗的實用主義。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中所批判的舊唯物主義歷史觀,本質(zhì)上就是實用主義。
“泛文化”熱衷于追尋潛蘊于英雄人物功業(yè)背后的隱私,認為非此不足以挖掘歷史和人性的秘密,非此不深刻。貶低英雄的另一極端是漫無邊際地夸大朝野“英雄”,為資本初始的巧取豪奪張本,巧妙地贊美新興的富豪階層。“泛文化”對英雄人物的瓦解,其實是對人的瓦解,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瓦解,是理性主義在現(xiàn)實面前的幻滅。
在此背景下,作者并沒有迷失方向。作為職業(yè)軍人,他不但宣揚了歷史上的英雄偉人的豐功偉績,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謳歌了平凡中的卓越、無聲中的崇高。
在《界碑》《漫漫邊關覓胡楊》以及《尋覓快樂》等文章中,作者將目光投向了戍邊的戰(zhàn)士和導彈基地的英雄們。“冰山深處,全軍海拔最高的醫(yī)療機構,三十里營房醫(yī)療所,有一群女兵,在喀喇昆侖的座座界碑前譜寫了生命禁區(qū)的壯歌”,“在莽莽蒼蒼無人煙的冰山雪嶺間,邊防站長二十多載在不到十公里的國境線上反復踏勘界碑”;“神仙灣的官兵在世界海拔最高駐兵點奉獻快樂”……
“泛文化”所推銷的大眾娛樂,在感官刺激、眼球催眠、人欲擴張中“躲避崇高”,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逃遁。“泛文化”旗下的“時尚文化”和“消費文化”讓人沉醉在虛幻無常中放縱奢侈。自由人淪落為欲望的傀儡:利益取代了道義,奢侈代替了勤儉,交易替換了原則;無恥代替了高尚;手段取代了目的,虛名誤讀為榮譽;驕傲被視為自信,私欲遮蔽了公德;欺詐代替了誠信,競爭排斥了互助!胺何幕睂︱溕菀莸馁澝,無異于對匍匐為生的弱勢群體的嘲諷……
有鑒于此,作者一以貫之地關注弱勢群體,發(fā)掘他們心靈中崇高的、美好的品德!冻筷刂械慕瓰I》《月光下的西湖》《夢回童年》等文中出現(xiàn)的老知青、下崗老工人、生產(chǎn)隊老農(nóng)民、失地退伍兵……這些樸素的形象,無不充滿了正氣,充滿了對生活的信念與樸素的價值取向。的確,社會生活所缺乏的、有責任心的民眾所關心的恰恰是價值標準,用以觀察和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只有關乎本質(zhì)的價值判斷,才會給人文精神帶來一線生機,給社會注入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力量。
中國人漠視“策論”,以為形而上的虛理難免枯燥,其實中國唐宋兩代,以文明道,尤其重視文質(zhì)相符,沒有思想意義的文章,被視為浮文。西方自蘭姆、蒙田直到現(xiàn)代,縱論觀念、探索人生的文章也一直占著重要位置。錢鐘書說“文章必有大道理”,雖是矯枉過正,卻并非無的放矢。文章的境界格調(diào)、情思理趣,源于對世事的審視與判斷,更植根于心中的審美情趣與價值理念。故既有“大判斷”也不乏“小視點”。
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視點,源于英國本森的“觀察點”(Thepoint of view),實在是散文小品隨筆的神髓說法。英國18世紀小品文家斯梯爾和艾迪生,就經(jīng)常虛擬一封來信,后面加上按語,或假借流浪漢、老水手的口舌發(fā)言,視點獨特,妙趣橫生;既無辯論體的枯燥,又讓人讀起來從容不迫,意態(tài)閑逸。而“旁觀者”(Spectator),因此成了當時雜志中的名牌。
究其實,你我眼中的世界,無非是“視點”中的世界。我們可以說:這是陶淵明、蘇東坡、柳永、范仲淹……的世界,如果世上沒有他們的文章歌賦,那該多么單調(diào)寂寞?而憑借著書畫作品,我們得以進入石濤、八大山人、徐青藤、鄭板橋的心靈;如同借著音樂,我們進入了舒伯特、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視點”中的世界……
散文、小品的章法以越多地展現(xiàn)作者視點中的情理為佳。在近代中國散文中,魯迅以浩瀚的雜感,張愛玲以如夢如煙的隨筆,梁實秋以趣味小品,沈從文以湘西素描,構筑了他們各自獨特的世界,這就是“視點”的效應。若是沒有千奇百怪、絢麗多姿的“視點”,試問“真實未鑿”、“赤裸裸”的世界又是什么樣子呢?
“視點”涵蓋了人生觀、審美價值觀……有人會說,“視點”不就是“觀點”嗎?是,又不是!坝^點”趨于概念化,“視點”則注目于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常人不可能泛論“觀點”,那樣顯得大而無當,不著邊際,而視點則往往是樸拙的出發(fā)點。
顯然,作者深諳此道,所以說理狀物,言必己出。
例如在《戰(zhàn)士的祈禱》一文里,對兵馬俑的精細描寫中,將好戰(zhàn)、殘忍、野蠻的故國胎記,入木三分地描寫出來。從小視點,獲得了與眾不同的大判斷;幾千年古國文明,在這里露出了大破綻。
再如對于被迫卷入“二戰(zhàn)”的日本民族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日本精神中美好部分的充分肯定,不僅表明了作者的獨特視點,也顯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散文中苛求視點的真實,如同小說中要求細節(jié)的真實。在《故城之殤》中,作者概述了戰(zhàn)爭帶給故城的毀滅命運;德國的科隆、德累斯頓、維爾茨堡、多特蒙特、法蘭克福被夷為平地;東京大轟炸摧毀了市中心幾十平方公里的面積,267171座建筑物被炸為廢墟。為了獲得哪怕一個數(shù)字,作者必須翻閱無數(shù)資料,更多時候,作者必須行萬里路,親臨現(xiàn)場。
為了寫《界碑》,作者走邊關,在北侖河出?诘闹裆今v足,在西漢瑯琊界碑旁沉思;一身戎裝,肅立在邊界的石碑前眺望祖國的山山水水。寫《秋叩友誼關》,冒雨尋覓同齡傷殘的戰(zhàn)友,踏著暮色憑吊戰(zhàn)友陵園……
好的視點,如同攝影作品中最佳構圖與焦距。這不是憑空得來,而是不斷探索、學習、長期實踐的結(jié)果。十多年來,作者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得之于心,注之于手。
獨特的文體,源于獨特視點。而獨特的視點,造就獨特的文體。抄襲與模仿,人云亦云,實際上就是因襲別人的“視點”。作者個性被淹沒,文章難免流于平庸——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錢鐘書有理由說,沒有自己獨特的文體,難成大家。
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始終薄弱。散文的評論文章,大抵零星觀感;其審美觀念,除了傳統(tǒng)詩話、文論的零星概括外,未形成系統(tǒng)見解。至于散文文體理論性探討,更是滯后于創(chuàng)作實踐。
一代有一代的代表性文體。有正兒八經(jīng)的,也有旁逸斜出的。韓愈以經(jīng)為文,馬遷以史為文;賈誼作論似賦‘,辛稼軒作詞似論。此劉勰所謂“參體”、唐人所謂“破體”也。王荊公評文章,將文體擺在首位,然后才論及工拙。
魯迅先生的雜感,梁實秋、周作人先生的小品,張愛玲如夢似煙的隨筆,皆文體的變異。個性越強烈,特色越鮮明,離現(xiàn)成散文類型越遠——文體越獨特,其創(chuàng)造價值越高。“風格即人”,在這里找到了旁證。所以,錢鐘書進一步說,名家名篇往往破體,而文體因而恢宏。
文體的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與自由。任何形式皆是“有意味”的形式。文體非刻意雕琢可得,唯有情思泉涌,隨流賦形時,獨特的文體才得以產(chǎn)生。蘇東坡形容其文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乃至性之言。從這個意義來說,追求文體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追求自由奔放的激情和無拘無束的靈思妙想。
眾所周知,單篇文章易好,多篇文章難工。若說作者散文有所不足的話,我以為,在于文體略顯單調(diào);在編纂成集時,這個毛病就凸顯出來。此外,語詞激越而節(jié)奏感稍遜,畫面感也略嫌不足。假以時日,作者定能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更上一層樓。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劉用梅,福建省軍區(qū)某部師級干部,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1951年3月12日(農(nóng)歷辛卯年二月初五)出生于福州,1972年應征入伍,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十多年來陸續(xù)在報刊上發(fā)表文學作品,以軍旅散文為主。曾獲全國、地方文學團體和機構各種獎項若干,一些作品入選全國、地方雜志選編、精品集、軍旅散文精選等。
小視點大判斷
第一輯 軍旅懷想
戰(zhàn)士的祈禱
永遠的將軍
荷戈顧曲
漫漫邊關覓胡楊
老將軍的書齋
秋叩友誼關
夜讀山海關
聚會
殘荷韻致
界碑
智慧的搖籃
海西嬗變
悠悠軍裝情
將軍的力量
老將軍與自行車
林則徐的荷戈情愫
第二輯 人生瑣語
策略——永不式微的智慧之果
包容一領導者的襟懷
品味是一種素質(zhì)
孤獨的境界
永恒的精神
執(zhí)著的價值
莫以成敗論英雄
尋覓快樂
國人胸前的十字架
父親的困惑
狐之媚
比狗
公園——“兒童不宜”
言傳與身教
夢回童年
病榻雜記
寫在《金雞山歲月》前面的話
一本厚厚的教科書
閑話讀書
第三輯 寄情山水
家鄉(xiāng)的夢
池塘無語
茉莉花
盤根錯節(jié)“第一根”
番薯
故鄉(xiāng)的福橘
槐花
釣趣
穿行在“三坊七巷”
晨曦中的江濱
月光下的西湖
拜謁林公陵
治水名臣林則徐
嚴公的惟適之安
橘紅色的瀑布
恩來湖畔
圣潔的玉龍雪山
華山遺石
漓江拾遺
泰山喜鵲
金陵古城
故城之殤
戈壁雨滴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