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已經引起當前各國政府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多數(shù)研究認為, 氣候變化 (或者說全球變暖) 關乎全球福祉, 并將影響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 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上開展了大量工作, 試圖尋求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
根據(jù)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 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第 1 款, 氣候變化被定義為: 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 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 該定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 將人類活動引起的 氣候變化 與自然原因引起的 氣候變率 做出直接區(qū)分。 盡管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內部的因素,也可能是外界強迫或者人為造成的, 但近百年來人們所觀察到的全球變暖現(xiàn)象被公認為主要是由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的。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 多尺度和多層次的。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研究結果表明, 雖然氣候變化可能帶來有利影響, 例如升溫可使中緯度一些地區(qū)的作物增產、 增加一些缺水地區(qū)的可用水量、 降低中高緯度地區(qū)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并減少取暖所需能源等, 但其負面效應卻更受關注, 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fā)展。 例如當前的全球變暖現(xiàn)象不僅已經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負面效應, 而且已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人類社會、 經濟的各個領域, 包括能源和水資源供需、 農作物及畜牧業(yè)生產、 人類居住環(huán)境與健康等。
目前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從成因、 影響和應對三個方面展開, 然而, 要實現(xiàn)從氣候變化歸因分析到影響機制評估, 再到應對策略制定的這一規(guī)范技術路線仍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因為氣候變化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 更是一個社會科學問題, 而尤為重要的是, 它與人類活動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動態(tài)交互耦合關系且具很大的不確定性。 為了克服這些障礙,科學認識氣候變化本質機理以及合理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策略, 采用跨學科研究框架已成為必要基礎。 可喜的是, 將氣候變化與經濟學相融合的氣候變化經濟學, 因其獨特的研究對象、 研究基礎和研究方法, 在眾多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相關研究中脫穎而出且備受關注。 所謂 氣候變化經濟學, 是指專門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經濟學問題的跨學科理論和方法集合。
氣候變化經濟學的一個核心理論基礎是溫室氣體外部性。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報告指出,當前所觀測到的全球變暖現(xiàn)象主要歸因為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 由于溫室氣體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 其排放是跨越區(qū)域邊界約束的, 即單區(qū)域溫室氣體的排放可通過地球碳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地球上的其他區(qū)域, 從而導致經濟學中典型的公共物品外部性效應。 更確切地說, 溫室氣體排放具有負的外部性,而溫室氣體減排具有正的外部性。 正是因為外部性的存在, 使得全球在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過程中出現(xiàn)了 搭便車 現(xiàn)象: 沒有受到約束的經濟主體可以不計后果地排放溫室氣體且沒有足夠的動力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這種現(xiàn)象所產生的一個直接不利結果是, 市場經濟機制失靈、 運行效率降低。 要減少公共物品帶來的 搭便車 行為, 新古典經濟學的外部性理論認為, 外部成本內部化是解決該問題的根本途徑。
如果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應用到溫室氣體減排上, 那么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就轉換為: 在全球范圍內的各個國家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減排工具并制定有效的減排政策, 以實現(xiàn)將本國所排放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納入該國內部經濟活動當中的這一基本要求。 就溫室氣體減排可選擇的政策工具而言,其外部成本內部化可采用三種方式實現(xiàn), 包括政府管制、 碳排放權交易 (簡稱碳交易) 和碳稅。 與政府管制不同, 碳交易和碳稅因其本質均是通過改變市場價格來實現(xiàn)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 它們在當前應用上更受關注。 那么,碳交易和碳稅該如何選擇呢? 正確的回答是, 各國需視實際情況而定。 因為碳交易屬純市場手段, 較為靈活, 但建立它所依賴的配額分配及交易監(jiān)管機制則較為復雜。 碳稅實施較易, 可它屬于國家稅收, 在定價上障礙較多, 一般需要人大通過, 因而周期較長且不易修改, 而如果是在國家間頒布和實施碳稅, 這個過程將更加復雜。
選取高效合理的減排政策工具是十分困難的, 它需要一個基本的假設前提, 即對溫室氣體減排的社會經濟影響開展全方位量化評估, 或者說, 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和效益已被充分獲悉。 然而, 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分析過程相當復雜, 因為它不僅包括了氣候變化帶來的生產成本、 消費收益變化和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采用的能源替代及其價格波動、 為技術改進而新增投資等市場經濟問題, 還涉及氣候變化對區(qū)域經濟增長的沖擊和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實施產業(yè)轉型等發(fā)展經濟問題, 以及由于市場經濟和發(fā)展經濟問題所引起的就業(yè)變化和人口遷移等社會治理問題。 這些問題給傳統(tǒng)技術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 為了盡可能充分地刻畫上述成本效益分析中與市場經濟、 發(fā)展經濟和社會治理等問題相關的社會經濟過程, 尤其是對氣候、經濟和能源這三者間的動態(tài)交互耦合關系, 當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個研究創(chuàng)新思想是, 采用將宏觀氣候經濟的動態(tài)交互集成與微觀技術經濟的成本效益分析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氣候經濟集成評價模型, 并融入一些更為詳盡的技術經濟動態(tài)分析工具, 以量化不同減排政策的成本效益及其對經濟增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影響。 這種思想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也正在進一步地接受實踐檢驗。
氣候變化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量化一個特定減排政策給不同社會主體帶來的經濟影響, 但當我們要比較不同減排政策的優(yōu)劣時, 則更加關注該政策能否在總體上提高經濟效益以及增加社會總福利。 這就涉及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福利經濟學。 氣候變化的福利經濟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溫室氣體減排政策進行帕累托改進, 實現(xiàn)帕累托, 簡單地說, 就是讓經濟社會到達福利化的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 在實現(xiàn)帕累托的過程中, 針對某一產品的成本效益分析, 可以追溯到對其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福利效用影響, 例如地租的改變。 除合理分配這些生產要素外, 還需要考慮其他代替用途的經濟行為 (機會成本) 帶來的全社會福利效用變化。 需要強調的是, 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社會福利分析涉及社會道德和價值判斷, 例如貼現(xiàn)率取值問題。 一般而言, 貼現(xiàn)率的大小體現(xiàn)了人們對代際公平的一個主觀態(tài)度, 高貼現(xiàn)率意味著對未來的忽視, 而低貼現(xiàn)率恰好相反。 事實上, 有關貼現(xiàn)率大小的爭議,是當前氣候變化經濟學領域頗為熱門的一個話題。
從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行動來看, 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具有全球性特征,國際合作在理論上已成為全球治理溫室氣體外部性無效率的途徑。 因為在以國家為排放主體單元情境下, 任何單一國家的排放方案都是基于國內排放收益等于國內排放成本的原則而做出的決策, 它并不考慮國內排放對全球其他國家的影響。 在將所有國家納入國際范疇后, 以全球為決策主體的全球排放方案必然是根據(jù)全球排放收益等于全球排放成本的原則所做出的決策。 換言之, 全球排放方案內部化了所有單一國家排放方案情境下的所有外部成本。 然而, 現(xiàn)實并非如此簡單。 全球減排意味著一些國家將要多減排, 而一些國家將要少減排。 由于排放權就意味著發(fā)展權, 減排多的國家付出的經濟成本也多。 如果從博弈的角度來看,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行動已形成了一個無限次重復的多方博弈格局, 而應對這一博弈的策略就是國際合作, 且需要一個必要前提, 即存在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減
排協(xié)議。 遺憾的是, 自 1994 年 3 月 21 日個為應對氣候變化給全球帶來不利影響而采取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 UNFCCC 正式生效以來, 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雖每年如期召開, 但其談判結果一直不盡如人意。 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文件 《京都議定書》 的第二階段也將于2020 年年底到期, 而近年來達成的階段性成果 《巴黎協(xié)定》, 其影響僅停留在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以及穩(wěn)固各國在國內層面開展更有力的氣候行動的信心層, 離 UNFCCC 終極目標 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 在該水平上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tǒng)的危險干擾不會發(fā)生下全球碳減排需求及國家碳排放空間分配的實現(xiàn), 還相距甚遠。 更為遺憾的是, 隨著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fā)達國家退出全球氣候談判,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正在轉向非合作博弈狀態(tài)。 不減排或者少減排成為了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博弈中的策略, 而全球都不減排則成了一個納什均衡穩(wěn)定解。 可以預見,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問題的日益嚴峻, 世界各國在爭奪化石能源使用釋放碳排放權方面必將更加激烈, 國際合作減排步履亦將更為艱難。 在未來, 通過強化國家信任機制, 嘗試 以牙還牙 策略, 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國際合作的博弈策略,或許是使全球走出非合作困境的辦法, 也或許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出路。 總之, 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引出了全球治理中的地緣政治經濟學問題, 這是一個復雜而又敏感的話題, 未來仍需深入探討。
2018 年 10 月 1 日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諾德豪斯 (William D. Nordhaus)。 關于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重要性, 諾德豪斯(1982) 給出了兩點理由: 一方面, 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 必須經由經濟系統(tǒng)才可起作用; 另一方面, 氣候變化也會對經濟系統(tǒng)的生產過程和終產出帶來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必然要考慮其與經濟系統(tǒng)的耦合問題。 伴隨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fā), 氣候變化經濟學正被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已成為當前應用經濟學科領域前沿、 熱門的話題。 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術界, 對氣候變化經濟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
然而, 一個學科的發(fā)展離不開高等教育, 可以預計, 未來將會有更多高校開設與氣候變化經濟學相關的課程。 可惜的是, 目前國內幾乎沒有以本科生為對象的氣候變化經濟學教材。 身為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 能源經濟本科專業(yè)的專任教師, 筆者深感教材缺失給相關教學帶來的困難。 為解決這一問題, 本書的撰寫和出版被提上日程。 在內容設置上, 本教材系統(tǒng)介紹氣候變化經濟學課程在本科階段應學習的主要內容, 涉及五個章節(jié): 章主要介紹氣候變化經濟學概述, 包括氣候變化歷史、 全球氣候系統(tǒng)、 氣候變化成因和氣候變化經濟學等基礎知識; 第二章主要介紹氣候變化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基礎, 例如外部性理論、 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 不確定與決策、 時間偏好與跨期選擇、 博弈論等; 第三章主要討論氣候變化經濟學應用模型的典型代表集成評估模型; 第四章主要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經濟政策工具, 包括碳交易和碳稅; 第五章主要介紹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 包括氣候談判歷程、全球主要國家減排立場、 未來減排合作趨勢。 作為專門針對高校能源經濟等相關專業(yè)的本科基礎教材, 本書將為相關專業(yè)學生深入學習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提供便利, 同時, 也可作為國家和各地區(qū)決策者及氣候變化碳交易政策模擬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由朱潛挺和吳靜主編, 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 能經專業(yè)同學參與了大量的審閱和修改校訂工作。 由于本書編寫人員較多、 編者水平有限、 統(tǒng)稿工作難度較大, 書稿在多個方面尚存不足, 望有關專家和學者多提寶貴意見,我們會在下個版本中予以修正。 后, 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書編寫的老師和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