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六年前,在澳門科技大學,兩位女學生快樂地告訴我:院長,我們從網(wǎng)上熟讀了您的幾十首詩,能背誦七八首!
她們好像就要開始背誦,我連忙阻止,說:這都不是我的,我沒有發(fā)表過詩。
沒有發(fā)表,可見是有,那也可能泄露啊。她們笑著說。
不會泄露,我的詩藏在心底。我說。
還是發(fā)表吧。既然出現(xiàn)了那么多冒名者,真身就更應該出來了。她們說得很認真。
我覺得她們說得有道理,便露出了一個猶豫的表情。
她們看出來了,就緊追了一句:估計要讓我們等多少時候?
五六年吧。我隨口一應。
這番對話,她們一定已經(jīng)忘記。但是,六年到了。
我說,我的詩藏在心底,這倒不是一種膩情的說法。
可能與山水童年有關,我歷來不管寫什么,都在追尋詩的境界,即便是歷史散文、學術著作也不例外。因此,看到白先勇先生把我的文章概括為詩化地思索天下,立即驚喜地引為知己。
由于我畢生都在寫泛化的詩,因此反倒把嚴格意義上的詩擠到角落上去了。這些詩,大多是每天早晨醒來看到窗外云天時的朦朧吟詠,如果幾天后還想得起幾句,那就算模模糊糊地記住了。
這次為了踐諾澳門的六年之約,想把心中的詩句寫出來。一寫,才發(fā)現(xiàn)量太少,成不了一本書,還需要大量增補。因此,就搜尋心中存留的各種詩意片斷,讓它們展延成詩作。前前后后花了幾個月,就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集子。
我不是純粹的專職詩人,平生深入的文化領域很大,自身經(jīng)歷也頗為豐富,因此吟誦所得也紛披駁雜。大凡歷史、宗教,國內、國外,人生、藝術,直至茶水、廚藝,都有涉及。對此我暗暗自喜,因為我的詩化生態(tài)就是無邊世界。
詩翼無墻,任意翱翔,又隨處落腳。既然網(wǎng)上已經(jīng)棲息著大量不知道從哪里飛來送給我的禽鳥,那么,我自己的禽鳥也就顧不得什么限制了。
但是,雖然自由,也卻有一點偏向,那就是我的不少詩句中浸潤著較多的古典風味,這與我早年寫作古體詩詞的幼功有關。為此,這本集子也收了一些自己寫的古體詩詞。
我平日寫古體詩詞的機會不少,那是因為,總有一些鍥而不舍的朋友邀我寫大幅書法用于石刻或懸壁,但寫什么內容呢?我不習慣用自己的書法抄寫別人的詩詞,因此就隨興吟詠了。收在這里的古體詩詞,我倒是稍稍挑選了一下,留下了當代青年可能比較讀得下去的一些篇目。
我寫古體詩詞,喜歡用毛筆,因此在這個集子里也配上了幾份書法,以便讓青年讀者領略一下中國古代詩墨互映的氣韻。
這本詩集大致分為四個部分:部分寫身邊滋味,第二部分寫天邊思緒,第三部分是流年回顧,第四部分是古體詩詞。
紛擾時勢,有心讀詩已不容易。因此,今天的寫詩人更應該向讀詩人致敬。這些藏在心底的句子,能有其他的心靈來感應,就像在茫茫荒路上見到了幾個愿意同行的人,太高興了。
庚子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