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FOREWORD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面臨兩個悖論。,沒有人能替你過完一生(沒有人能解決你的問題或者感受你的情緒),也沒有人能獨自經(jīng)歷人生。第二,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會經(jīng)歷愛和失去。沒有人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我們毫無保留地去愛,那么不可避免地,我們也會經(jīng)歷失去和悲傷。如果刻意回避,我們就無法真正感受愛。只有了解什么是愛和失去,我們才能完整而深刻地活著。
梅根對愛和失去有切身體會。對我而言,她是一個強大又體貼的伙伴。失去深愛的人之后,她明白了生命無常。我們無法克服悲痛,只能負重前行。喪失和悲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無路可退,無法恢復正常,只有精神還在計劃著制造一幅精確、全新的地圖。梅根認為,我們不是來修復痛苦的,而是來關(guān)照它的。
事實上,那些承受痛苦的人有我們需要的智慧。我們生活在一個害怕流露情感的社會中,因此對彼此敞開心扉、探索人生之旅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情緒和感受,我們才能體悟人生真諦。
愛情和友誼日漸深厚的前提是:心平氣和,不帶偏見地經(jīng)歷愛和失去,既不任由對方在悲痛里沉淪,也不因為溺愛,剝奪彼此的靈魂接受洗禮的機會。梅根認為,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能夠接納彼此的痛苦,并且在痛苦中自我認同。
于己于人,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小化我們感受到的痛苦和失落感,而是去探索這些足以改變?nèi)松闹卮笫录o我們帶來的影響。通過我的親身經(jīng)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悲痛欲絕也不該對生活心灰意冷。人類有能力在亂局中利用心智渡過難關(guān)。
梅根失去了她的伴侶馬特,在經(jīng)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之后,她豁然開朗有些傷痛刻骨銘心,難以復原;它們會扎下根來,不斷演變,直到悲痛者終于再度接納生活,即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在但丁的《神曲》當中,維吉爾指引但丁從地獄走入煉獄,但丁毫無懼色,直到面前出現(xiàn)了一面燃燒的火墻,他膽怯了。維吉爾對他說:你別無選擇。這烈焰熊熊燃燒卻不會傷你分毫。但丁心有余悸。維吉爾見狀,抬手扶住他的肩膀重復道:你別無選擇。但丁聞言重拾勇氣,繼續(xù)前行。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遇到這面火墻。梅根扮演了維吉爾的角色,指引我們穿越地獄直到火墻之下,自此我們必須獨自前行,一旦邁過這道難關(guān),我們便成為自己的向?qū)。和維吉爾一樣,梅根為迷途者指明了方向(但不是的方向),為那些痛不欲生的人提供了精神支柱。無論路途多么遙遠,都陪伴彼此經(jīng)歷愛和喪失,這是英勇之舉。梅根是一位勇敢的老師。如果你深陷悲痛難以自拔,請翻開這本書。它會幫助你扛起重負,陪伴你走過這段旅程。
馬克·尼波(Mark Nepo)
她將自己暴露給所有迷失的人。她和那個迷路的女孩一同歌唱。那個女孩既是她自己,也是她的護身符。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
詩人
渺小如人類,唯有愛才能承受浩瀚宇宙。
卡爾·薩根(Carl Sagan),
美國天文學家、科幻作家
導言
INTRODUCTION
我們文化中處理哀傷的方式已經(jīng)被破壞了。我自認為對悲傷有一定的了解。畢竟,我從事私人心理治療將近10年。我曾為上百位來訪者服務過,他們當中有藥物成癮者和無家可歸者,也有遭受數(shù)十年虐待、飽受創(chuàng)傷和悲傷折磨的人。我曾從事反對性暴力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幫助來訪者疏導他們?nèi)松锌膳碌慕?jīng)歷。我學習了情緒表達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前沿知識。我非常關(guān)注這個領(lǐng)域,并且感到我的工作是重要且有價值的。
在2009年一個美麗、平常的夏日,我親眼看到我的丈夫馬特溺水身亡。馬特體格強壯、身體健康。當時還有3個月就到他40歲的生日了。憑他的能力和經(jīng)驗,他是不可能溺水的。這個偶然的、無法預料的事件撕裂了我的世界。
馬特去世以后,我想給我的所有來訪者打電話,為我的無知道歉。雖然我從事深度情緒調(diào)節(jié)工作多年,但是馬特的死讓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樣量級的喪慟面前,我的所有知識都失效了。就我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驗和訓練水平來說,如果有人能夠事先準備好應對這樣的喪慟,那么那個人應當是我。然而,任何準備都無濟于事。我所學過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我并非個例。
在馬特去世的頭幾年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為悲痛者組建的團體。這個團體中既有作家、活動家、教授、社會工作者,也有專業(yè)領(lǐng)域的科學家。我們這個小團體聚集了年輕的寡婦和失去孩子的父母,我們分享了彼此痛苦的經(jīng)歷。除喪慟外,我們每個人都曾因為悲傷而遭受非議、羞辱和告誡。我們分享了許多故事,其中有人鼓勵我們從悲痛中走出來,把過去拋諸腦后,不再談論我們失去的人。他們告訴我們要繼續(xù)生活,我們需要這些死亡來看清生活中重要的是什么。然而,想幫助你的人往往會傷害你。雞湯和建議,即便是出于好意,也總是帶著不屑,把巨大的傷痛變?yōu)閱柡蚩ㄆ系囊痪淝纹ぴ挕?/p>
在我們需要關(guān)愛和支持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感到孤獨、被誤解、被評判、被忽視。你身邊的人并不是有意對你殘忍,他們只是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幫到你。和許多悲傷的人一樣,我們不再向朋友和家人提起痛苦。與其對那些不理解你的人解釋和辯護自己的悲傷這就好比對牛彈琴,還不如假裝一切都好。
我們轉(zhuǎn)而向其他悲痛者傾訴,因為他們是知道悲傷的真實面目的人。
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悲傷和喪失。在巨大的痛苦中,我們都會感到孤立無援。在他人的痛苦面前,我們都曾無助地呆立。我們也都笨口拙舌、一時語塞,因為知道沒有語言能夠平復創(chuàng)傷。在這場對弈中沒有贏家:悲傷的人覺得被誤解,親友們覺得自己在面對悲傷時無能且愚蠢。我們明白自己需要幫助,卻不知該求助何人。我們原本想幫忙,結(jié)果卻是雪上加霜。我們的好意總是被曲解。
這不是我們的錯。悲傷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得到關(guān)愛和支持,我們也都希望幫助我們所愛的人。問題在于,文化習俗教給我們的方法是錯誤的。
我們的文化視悲傷為一種疾病,一種可怕的、混亂的情緒,需要被立刻清除,越快越好。因此,我們對于悲傷應當持續(xù)多久悲傷應當表現(xiàn)出什么樣子形成了一套過時的理念。我們認為悲傷必須被克服、被修正,而不是需要被關(guān)心和支持。臨床醫(yī)生會將悲傷視為情緒紊亂的表現(xiàn),而非應對巨大喪失時的自然反應。當專業(yè)人士都不知該如何處理悲傷時,普通人就更別想有技巧地、體面地應對悲傷了。
目前的文化環(huán)境和理想的狀態(tài)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掌握的處理悲傷的手段無法縮小這個差距。文化和心理學對悲傷的陳舊定義讓我們在悲傷中無法照顧自己,也無法支持我們所愛的人。更糟糕的是,那些不合時宜的老觀念使我們徒增了不必要的悲傷。
道路不止這一條。
馬特去世后,我通過自己設立的網(wǎng)站悲傷避難所(Refuge in Grief)和上千位悲痛者一起工作。我花很多年學習了一些專業(yè)知識,它們能在漫長的悲傷中起到真正的幫助作用。與此同時,我本人也成了美國有知名度的心理治療師,以悲傷援助為起點,我致力于探索出一條更人性化的道路,更為巧妙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對悲傷、脆弱和情緒表達的理論研究都基于我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上千位努力穿越悲傷之境的跋涉者分享的故事和經(jīng)歷。從這些悲傷之人和他們想要幫忙卻不得要領(lǐng)的親友身上,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始終沒有教會我們用切實有效的技能來處理悲傷。
如果想要更好地關(guān)愛彼此,我們就必須理解悲傷。我們必須談論它。我們必須將悲傷視作一種自然的、正常的情緒,而不是用回避、污蔑的態(tài)度將它一筆帶過。我們必須開始探討,有哪些實用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們面對被悲傷徹底改變的生活。
本書提供了一個看待悲傷的新視角,它不是某位鎖在辦公室里的專家對悲傷的研究成果,而是一個悲傷親歷者提出的新模式。我曾深陷悲傷之中。那時的我趴在地上哭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無法忍受踏出家門一步,哪怕只有幾分鐘。我曾坐在咨詢師的沙發(fā)對面,聽著那些陳舊、過時的悲傷五階段理論和正面思考的力量。我曾因悲傷造成的生理癥狀而備受煎熬(健忘、認知障礙、焦慮)并找到了緩解之法。結(jié)合我的個人經(jīng)驗和臨床技巧,我發(fā)現(xiàn)了解決痛苦和關(guān)切痛苦之間的不同。為什么試圖勸慰他人走出悲傷和幫助他人與悲傷共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而且前者會帶來更大的傷害?通過我的親身經(jīng)歷,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答案。
本書提供了一條路徑,讓我們重新思考悲傷的內(nèi)涵。它鼓勵讀者將悲傷視作人類在面對死亡和喪失時的自然反應,而不是需要糾正的異常情緒。通過將焦點從悲傷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轉(zhuǎn)移到悲傷是需要被照顧的經(jīng)歷,我們將為讀者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理解、同理心、認可以及擁抱痛苦的方法。
雖然本書為讀者展示了如何運用同理心和情緒技巧來度過悲傷時期,但本書不只是寫給悲痛者的,它提供的方法適用于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節(jié)點,我們都會經(jīng)歷劇烈的悲痛或重大的喪失。我們都會認識一兩個承受巨大痛苦的人。喪失是非常普遍的人生體驗。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因為所愛之人的死亡而悲傷是一種疾病,需要治療。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與愛、喪失、心碎和團體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開始理解悲傷的真正本質(zhì),我們就能夠擁有更加互助友愛的文化環(huán)境,開創(chuàng)一個理想的世界: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無論生活出現(xiàn)什么磨難,我們都能感受到關(guān)愛和支持;當我們談論悲傷的時候,彼此都能感到慰藉。
寫作本書的真正原因是讓人們更好地去愛去愛悲傷的自己,當一個人再也無法承受生命之痛時,如何去愛他人。本書為我們做到這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感謝你,愿意閱讀、傾聽和學習。讓我們攜手同行,就算無法阻止悲劇的發(fā)生,我們也能夠讓一切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