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日歷4.0版(2022)》的內(nèi)容主體日歷部分采用民俗 漫畫形式。民俗掌故脫胎于民國民俗學大家楊蔭深先生舊著,同時廣泛吸收各類民俗學成果,當代著名民俗學家仲富蘭教授擔任日歷主編。漫畫家潘方爾先生原創(chuàng)水墨漫畫,畫面寓莊于諧、雅俗共賞,而又融入畫家數(shù)十年人生感悟。
《民俗掌故日歷4.0版(2022)》繼承前三版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每周末呈現(xiàn)一條與當年生肖有關(guān)的成語、俗語或歇后語(如,老虎追羊志在必得等)。二十四節(jié)氣搭配清新淡雅的水墨繪畫,春夏秋冬四季以跨頁隔開,在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shù)氛圍中感受歲月流轉(zhuǎn)。書后附有篇目音序索引,方便檢索。特制年歷卡,既是實用書簽,更是滿滿的兒時回憶……貼近日常、賞心悅目!
《民俗掌故日歷》一版又一版,內(nèi)容不斷更新,4.0版詞條以飲食民俗為主,旁及衣、住、行等方方面面。所有詞條名稱皆為中英雙語對照,古風雅趣中又透出國際時尚范,茹古涵今,中華文化需要走出去!同時新增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如,全國低碳日全球老虎日等),與時俱進,更加實用!附錄楊蔭深先生《氣候集解》《十二生肖考》二文,跟隨民俗大家平和通俗的筆觸,捕捉傳統(tǒng)民俗精髓。
《民俗掌故日歷4.0版(2022)》是一本凝聚中國人生活智慧和生活美學,頗具中國味的日歷書!一冊在手,讓您虎年亨通、如虎添翼。
(1)《民俗掌故日歷》由當代著名民俗學家仲富蘭教授擔任主編。民俗掌故內(nèi)容脫胎于民俗學大家楊蔭深先生民國時期舊著,并廣泛吸收各類民俗學成果。稱得上是楊蔭深、仲富蘭兩代民俗學家,跨越時空七十余載傾力打造而成。
(2)漫畫家潘方爾先生連續(xù)四年為《民俗掌故日歷》原創(chuàng)水墨漫畫。一天一段掌故一幅畫,可謂互為表里,相互生發(fā)。民俗掌故有理有據(jù),絲絲入扣。
(3)4.0版《民俗掌故日歷》以飲食民俗為主,旁及衣、住、行及詩酒花茶等方方面面,貼近日常、富有生氣。
(4)中英對照365個民俗掌故經(jīng)典名詞,365幅水墨漫畫,24篇節(jié)氣小知識,四季更替,月相變幻,使讀者更直觀感受中華民俗文化的魅力。
(5)布面精裝,工藝考究。書封采用燙金、絲網(wǎng)白、無色過油等工藝,層次繁復;PUR膠裝,180度舒展平鋪,閱讀暢快。設(shè)計古樸典雅,自用贈送皆宜!
人間煙火:舌尖上的民俗
仲富蘭(主編)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相同的是柴米油鹽人間煙火,不同的是草木榮枯四時更替。時光在循環(huán)往復又變幻無窮的生活中流淌,民俗則在代代相承又推陳出新的歲月中醞釀。
《民俗掌故日歷4.0版(2022)》仍是民俗掌故配以潘方爾的民俗漫畫,頗具生活氣息、文化底蘊與藝術(shù)品味。涉及的內(nèi)容一如既往的豐富,以時光為軸,通過歲時令節(jié)、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詞目,更形象地展示中華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魅力。
這些年漫畫家潘方爾先生的畫,如同杜工部當年詩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杜甫《戲為六絕句》),也是越來越有味道了,閑情雅趣,都在筆墨之間,畫出了世俗生活、人間煙火中的趣味雅意,保留了人們心里的小確幸、小美好;詼諧幽默,盡在信手畫來,妙趣橫生而又富有哲理,那些日常生活習俗里的人和事隔著山河,溫暖了歲月。
這一版日歷的特色,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條目涉及飲食,理由很簡單,民以食為天嘛。中國人的餐飲之道,歷來充滿了奇思妙想。只要看一下近世以來的文章大家,那些市井鄉(xiāng)間的掌故逸聞、名人趣事,乃至菜肴烹制過程中的刀工技藝、色香火候,海闊天空,縱橫八荒。他們不僅是文章高手,本身也是老資格的饕餮。有的文章看似跑題,然而趣味就在這些東拉西扯的閑談之中,各種文思與妙想浸淫其中,如四鰓鱸魚的故事,在外做官的張翰因為思家鄉(xiāng)鱸魚莼羹而辭官,于是中國文學中多了一個莼鱸之思的典故。實際上美食只是引子,真正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一個離家的游子對于故鄉(xiāng)的那份深深的眷戀。
江南吳地的地方菜,終年迭替不斷,烹制技巧精湛,尤其是時令與菜肴,逢熟吃熟的風俗,進一步提升了民俗掌故日歷內(nèi)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和可讀性。如書里提到的各地飲食習俗,類似三燒五臘九時鮮岳飛茶擂茶澄城面花撐腰糕等,聽名稱就能感覺到菜名背后的文化積淀。譬如三燒五臘九時鮮是舊時漢族民間立夏節(jié)令物的總稱,流行于杭州等地區(qū)。三燒是指燒餅、燒鵝、燒酒;五臘是指黃魚、臘肉、咸蛋、螺螄、清明狗(一種糯米糕團);九時鮮是指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黃豆芽、玫瑰花、烏飯糕、蒿苣;還有蘇州、無錫等地流行的水八仙等。食用這些時令食物,不僅是為了迎接夏天的到來,更體現(xiàn)了人們渴求五谷豐登的愿望。
中國的飲食起源于農(nóng)耕文化,以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為中心。隨著中原漢族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融,人們飲食的種類與結(jié)構(gòu)更豐富。明清海域的開拓,又將番薯、馬鈴薯、玉米、番茄、辣椒等外來作物引進國門,不但解決了中國自古以來缺糧的問題,還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近世以來,西方飲食理念與方式逐步得到國人的認同,逐漸演變?yōu)橐环N帶有新時代風格與文化風尚的飲食形態(tài)。
美食是深植人心的家鄉(xiāng)味道,承載了民族的記憶和生活方式。一年365天,每日三餐;365個掌故置于案頭,每日一翻。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這本日歷書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從中領(lǐng)略到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世相百態(tài)和生機勃勃的市井煙火氣息。
是為序。
2021年7月21日于滬上凝風軒
仲富蘭 主編
民俗學家、上海市民俗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潛心研究中國民俗文化學、民俗傳播學,是中國民俗文化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承擔多項國家與上海市多項文創(chuàng)研究課題,已出版《上海六千年》《圖說中國人生禮儀》《中國民俗學通論》《水清土潤: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視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傳播學》《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等40多部著作,部分論著被譯為英、俄、日、韓等國文字。
楊蔭深(1908-1989) 編著
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人。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歷任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辭海》編委等職。民俗學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游藝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日常事物掌故叢書》(1985年改稱《事物掌故叢談》)等。
潘方爾 繪畫、篆刻、書法
篆刻家、水墨漫畫家。十四歲受何樂之先生啟蒙,后拜著名文物鑒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先生為師,成為其關(guān)門弟子。在《西泠藝叢》《文化》《篆刻》等書刊中有文章作品及專題介紹。多次參加海內(nèi)外書法篆刻展并屢獲獎項,作品入藏海內(nèi)外相關(guān)機構(gòu)團體。著有《潘方爾印譜》與漫畫集多部。已連續(xù)四年繪制《民俗掌故日歷》,曾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動力中國原創(chuàng)動漫出版扶持計劃。
康橋 文
上海市語文學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1985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學文學院。曾出版專著、編著、譯注等幾十種。
序/人間煙火:舌尖上的民俗
日歷
附錄
一、氣候集解
二、十二生肖考
篇目音序索引
代跋/關(guān)于掌故與民俗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