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沒有長輩可以依賴時,就得自己鎮(zhèn)靜下來,
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善用自己的機智和毅力。
在臺灣,琦君被稱為說童年的魔法師。她講故事,有神話的,有歷史的,也有身邊大人們的小時候。讀這本書,不但故事好聽,而且能知曉故事來源,更能看見一百年前江南風(fēng)物美景、淳樸民俗,人與人之間如何寬厚、簡樸、快樂地相處。本書收錄琦君散文25篇,是追憶童年往事的故事集!秶L新》中的暖心農(nóng)村習(xí)俗、《捉驚》中的土法祛風(fēng)寒、《捺窟》中的方言土話調(diào)侃、《不倒翁》《乞丐棋》中的鄉(xiāng)間兒童游戲以及《看咸魚》《一撮珍珠》中的家鄉(xiāng)土菜與家傳寶物……作者在回憶中呈現(xiàn)過去時代的生活情形、童年時代頑皮玩樂的花樣以及老師長輩們的生活方式與理念。
編輯推薦:
◆首次出版于1981年,是著名散文家琦君寫給少年朋友的家庭教育與兒童故事集。
◆不但故事好聽,更還原一個世紀前的江南美景、風(fēng)物民俗等清明和樂的文化風(fēng)貌。
◆從外祖父、母親、長工、神父乃至窮人、乞丐等各種人物口中聽來的故事,情感真摯,寓意通透。
◆作者作品多次被選入臺灣與大陸中學(xué)課本,純正的白話散文,適合8歲到80歲的讀者閱讀。
海音序:談?wù)勭?/strong>
《魔筆》 這本書收集了各式各樣的童年故事, 是作者琦君寫給少年朋友讀的。 琦君是一位很著名的女作家, 她寫過許多好文章, 尤其是散文, 受讀者的喜愛和崇拜。 她出版了十幾本散文集, 讀者從青年到老年都有, 但是專為給少年朋友寫的, 不是很多。 的就是這本《 魔筆》 了。
琦君和我, 不但是寫作上的朋友, 我們兩家常相來往,也是家庭的朋友。 我們彼此看著兩家的孩子長大。 我結(jié)婚早,所以孩子大, 比她先做了祖母。 她喜歡年輕人, 尊敬老年人,疼愛小孩子。 小貓、 小狗、 小花、 小草……她都喜歡。 她到朋友家, 看見人家有小貓, 就高興得喵喵 地叫那小貓, 小貓就會一下子跳到她身上。 她一面用手摸撫著那小貓, 一面和人談話。 我的孩子常常笑說: 潘阿姨( 琦君姓潘) 叫貓的聲音好肉麻! 她也不在乎。 她常和年輕人在一起。 她在大學(xué)教書, 學(xué)生多, 雖然有的叫她老師, 有的叫她阿姨, 有的叫她婆婆, 可是跟她談話沒有什么隔閡。按現(xiàn)在的新名詞來說, 就是沒有代溝。 她有時打電話來, 不見得找我, 卻是找我女兒談天, 北方話常說沒大沒小, 就是這意思吧! 文言一點兒說, 就是忘年之交 了。
琦君的年齡和我相仿, 如果我們談起往事, 是很談得來的。 比如我們青少年時所讀的當時的名著小說啦, 所體會到的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
海音序:談?wù)勭?/strong>
《魔筆》 這本書收集了各式各樣的童年故事, 是作者琦君寫給少年朋友讀的。 琦君是一位很著名的女作家, 她寫過許多好文章, 尤其是散文, 受讀者的喜愛和崇拜。 她出版了十幾本散文集, 讀者從青年到老年都有, 但是專為給少年朋友寫的, 不是很多。 的就是這本《 魔筆》 了。
琦君和我, 不但是寫作上的朋友, 我們兩家常相來往,也是家庭的朋友。 我們彼此看著兩家的孩子長大。 我結(jié)婚早,所以孩子大, 比她先做了祖母。 她喜歡年輕人, 尊敬老年人,疼愛小孩子。 小貓、 小狗、 小花、 小草……她都喜歡。 她到朋友家, 看見人家有小貓, 就高興得喵喵 地叫那小貓, 小貓就會一下子跳到她身上。 她一面用手摸撫著那小貓, 一面和人談話。 我的孩子常常笑說: 潘阿姨( 琦君姓潘) 叫貓的聲音好肉麻! 她也不在乎。 她常和年輕人在一起。 她在大學(xué)教書, 學(xué)生多, 雖然有的叫她老師, 有的叫她阿姨, 有的叫她婆婆, 可是跟她談話沒有什么隔閡。按現(xiàn)在的新名詞來說, 就是沒有代溝。 她有時打電話來, 不見得找我, 卻是找我女兒談天, 北方話常說沒大沒小, 就是這意思吧! 文言一點兒說, 就是忘年之交 了。
琦君的年齡和我相仿, 如果我們談起往事, 是很談得來的。 比如我們青少年時所讀的當時的名著小說啦, 所體會到的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啦, 家庭生活啦, 婚姻戀愛啦, 都有相同的見解。 所以當我們坐在那兒談天的時候, 年輕的子女們就會圍上來聽。 我的兩個大女兒都非常記得她們看見潘阿姨來了是怎樣高興地給潘阿姨拿拖鞋, 為她端熱茶, 然后搬了小竹凳來坐在我倆跟前, 聽了一個, 又聽一個的, 沒完沒了地請潘阿姨再說一個嘛!
琦君是南方人, 生長在山清水秀的溫州和杭州。 我雖是原籍海島, 卻在北平長大。 我們的童年在迥然不同的兩個地方度過, 童心卻一樣。 琦君說得不錯, 年紀越大, 不記近事,卻記遠事。 所以這兩年她寫的童年之事更多了。 以前寫的是給成年人看的, 現(xiàn)在卻要對著少年朋友寫了。在這本書里, 她告訴你她的家鄉(xiāng)的人物、 生活和風(fēng)光。她說故事給你聽, 有神話的、 歷史的。 你讀這本書, 不但故事好聽, 而且能知道許多故事的來源, 也能學(xué)到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們來要求琦君, 再不斷地給少年朋友寫下去。
林海音
1981 年 8 月 8 日
啦, 家庭生活啦, 婚姻戀愛啦, 都有相同的見解。 所以當我們坐在那兒談天的時候, 年輕的子女們就會圍上來聽。 我的兩個大女兒都非常記得她們看見潘阿姨來了是怎樣高興地給潘阿姨拿拖鞋, 為她端熱茶, 然后搬了小竹凳來坐在我倆跟前, 聽了一個, 又聽一個的, 沒完沒了地請潘阿姨再說一個嘛!
琦君是南方人, 生長在山清水秀的溫州和杭州。 我雖是原籍海島, 卻在北平長大。 我們的童年在迥然不同的兩個地方度過, 童心卻一樣。 琦君說得不錯, 年紀越大, 不記近事,卻記遠事。 所以這兩年她寫的童年之事更多了。 以前寫的是給成年人看的, 現(xiàn)在卻要對著少年朋友寫了。在這本書里, 她告訴你她的家鄉(xiāng)的人物、 生活和風(fēng)光。她說故事給你聽, 有神話的、 歷史的。 你讀這本書, 不但故事好聽, 而且能知道許多故事的來源, 也能學(xué)到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們來要求琦君, 再不斷地給少年朋友寫下去。
林海音
1981 年 8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