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源于心中的摯愛
(編者序)
劉曉露
馮驥才先生在《我心中的文學》一文中曾寫道:我寫了各種各樣的作品,至今不知哪一種屬于我自己的。有的偏于哲理,有的側重抒情,有的傷感,有的戲謔,我竟覺得都是自己傷感才是我的氣質?快樂才是我的化身?我是深思還是即興的?我怎么忽而古代忽而現(xiàn)代?忽而異國情調忽而鄉(xiāng)土風味?我好比瞎子摸象,這一下摸到堅實粗壯的腿,另一下摸到又大又軟的耳朵,再一下摸到無比鋒利的牙。哪個都像我,哪個又都不是。有人問我風格,我笑著說,這不是我關心的事。我全力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讀者。風格不僅僅是作品的外貌,它是復雜又和諧的一個整體。
這是馮驥才先生對于自己作品的描述,精準而生動。作為當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小說、散文、隨筆、評論等均有涉獵,并取得驕人的成績;題材廣泛,社會、歷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景,林林總總,皆可入文;風格各異,那些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文字,隨著內容的不同,時而莊重嚴謹,時而詼諧幽默,時而細膩清雅……不一而足,但都恰到好處。格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馮驥才先生還是才華斐然的畫家、多年來一直在為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而奔走呼吁的學者和活動家,在他的作品中,那份天然的藝術感染力、鮮明強烈的責任感顯得尤為突出。因此,筆者在選編馮驥才作品時,內心是欣喜的,因為相信。相信正在展閱此書的中學生朋友們,會從中受益良多收獲的不僅僅是閱讀能力、寫作水平等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還有更廣闊的視野、更獨立的思考、更深沉的情懷,而這,也許是同學們成長中更寶貴的財富。
馮驥才作品中學生典藏版共兩冊,收錄馮驥才先生的文章一百一十余篇,為《綠色的手杖》和《精神的殿堂》。
《綠色的手杖》四輯,內容分別為時光說、奇人志、大師像、講演錄。時光說,顧名思義為敘事文章,文字真摯樸實。這里有作者童年時期的有趣經歷,有人生旅途中的各種況味,有溫馨甜蜜的親情時刻……那些散落在歲月煙塵中的故事,被時間賦予意義,有了悠長的韻味。奇人志,講述身懷絕技的俗世奇人,帶來的是另一番閱讀感受。馮驥才先生用干脆、簡練、機靈,具有中國古典文學色彩,如評書般節(jié)奏明快又接地氣的語言,抖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包袱,亮出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形象。奇人們性格鮮明,做派特異,有著令人瞠目的本領,無不堪稱傳奇般的存在。平淡的塵世因他們而增添幾許繽紛。大師像,同樣是寫人物,風格卻與奇人志截然不同。內容厚重深沉,文筆莊嚴優(yōu)美。梵高、莫扎特、普希金、托爾斯泰、莎士比亞、安徒生……馮驥才先生懷著的虔敬的心情和飽滿的情感,細細品析著這些在西方文學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們坎坷的命運、曲折的經歷、杰出的成就,令人不由得百感交集,唏噓扼腕。講演錄,選入的是馮驥才先生在搶救民間文化遺產過程中的演講以及專為學生們做的講座,屬實用類文體,在此要特別地為中學生朋友們介紹并推薦。如何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進而進行清晰的闡釋,接著條分縷析地陳述事件經過,后給出中肯的建議和未來的方向,甚至具體的行動步驟……這是一套思維的訓練,是同學們尤需掌握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天和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這種能力會益發(fā)重要。而本輯中一篇篇有調查有研究、有立論有實據(jù)的文章,無疑是優(yōu)秀的范文。
《精神的殿堂》五輯,內容分別為景物記、心語齋、文化觀、行者吟和域外集。景物記中,大自然中那些動人的影像、奇妙的瞬間、可愛的細節(jié),都來了。四季、天空、夕照、草木、鮮花、飛禽,它們的美麗和獨特,被敏感的心捕捉,被勤奮的筆記錄。心語齋里,處處是馮驥才先生對日常所見所聞的隨感和漫談。關于故鄉(xiāng)、關于靈感、關于時光、關于繪畫、關于詩歌,等等,一份體悟一縷思緒一個念頭,信筆便拈來,那是對生活的在意與用情。文化觀,則集中收錄了與文化有關的評論類文章。作為一名充滿良知的知識分子,關注文化呼喚文化,是馮驥才先生自覺承擔的使命。他在這方面投入了極大的精力,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思考,因此得出很多頗具價值的觀點。將之述諸筆端之際,馮驥才先生對祖國乃至整個人類文化遺產的拳拳之忱,躍然紙上。行者吟,聚焦的依然是文化,卻不再用犀利的筆鋒評說和針砭。那奔赴民間、走向山野、來到雪山之巔的身影……出現(xiàn)在舒緩從容的行文中,在這里,馮驥才先生講述的是文化背后的故事;而故事傳遞出來的深意,是堅守、傳承和濃濃的情意。域外集,為馮驥才先生在域外旅行、考察時的見聞和心得。他默然肅立于巴黎先賢祠前叩問精神的殿堂何在,久久徘徊在希臘的石頭間探尋永恒是什么,仰望維也納博物館中的大師杰作沉醉于藝術的星空下……世界原本多彩,而這樣的文字,展示的正是遠方絢麗的風景。那些多元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等待著匆匆的腳步停下來,等待著開放的心靈去體察和擁抱。
依然是《我心中的文學》,馮驥才先生在談及作家應當具備的素質時提及:……要對大千世界充滿好奇心,要對千形萬態(tài)事物所獨具的細節(jié)異常敏感……誠然如是。綜觀馮驥才先生的作品,無論風格如何迥別,但每一篇,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他對世界始終如一的激情與熱望,探索與求知;每一行文字,我們都能讀出他對人、事、物敏銳的感知和覺察,傳神的描摹與刻畫。好奇心、敏感力這是好文章誕生的前提,是好作家的素質;而它們的產生,一定是源于心中的摯愛。摯愛人間景致,摯愛萬物風情,摯愛歷史文化科學藝術,摯愛這千瘡百孔又千姿百態(tài)的的世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懷揣滿滿的愛,那么,手中的妙筆也會生出花朵,心靈亦會變得輕快而豐盈吧。
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愿同學們文字鏗鏘,人生芬芳,與美好同行。
(作者系山西教育出版社文史讀物策劃室主任)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現(xiàn)任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中國民協(xié)名譽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tǒng)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傷痕文學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說在當今文壇影響深遠。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二百余種。代表作《!》《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等。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韓、越等十余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五十余種。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tǒng)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