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時間線貫穿至終,由“藝術家提出的議題”到“終分組日程及擬定議題”,再到每一章節(jié)對議題的內(nèi)容節(jié)選,帶你重回那個頭腦風暴般的交流場面。
作為基礎的溝通交流,也是藝術思潮離不開的重要一環(huán),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可能性——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試圖促成一次實驗,探索不同藝術家個體及漆個人實踐如何以某種更為直接的方式表達、相遇;嘗試就以我們共同關心若干問題作深入詳盡的交流和碰撞。
通過共同的興趣或議題,把來自不同地緣和領域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29名(組)藝術家聚集起來,以方案、行動、作品、展覽、不同的交流和討論方式等促成個體間意識的流動和思想的碰撞。
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當代藝術家的所思所感,也是對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藝術環(huán)境現(xiàn)狀的寫照。
如“史料”般對這個環(huán)境下的速寫,渴求著新的思潮的解放
藝術思潮和形式的產(chǎn)出離不開密集的思維碰撞和反復的驗證及實踐
“脈沖反應—— 一個關于藝術實踐的交流項目”,正是以激烈的對話,思維的蔓延,行動的演練,藉以此來帶出藝術的思考
藝術的展出,除了物質(zhì)性的作品,作為個體藝術實踐*直接的發(fā)動者和生產(chǎn)者,他(她)們的感知、經(jīng)驗、思想、言說、行為之間的碰撞是否可以成為展覽的主體?
在立足實踐的基礎上,思想的深入交換和探討,以藝術家為主,圍繞著藝術實踐來進行。同參與的藝術家一同工作,以開放和互動的形式,把討論、展覽、出版融為一體,期待在遭遇過程中的產(chǎn)出。
“藝術家個體自覺”“成本問題”“日常策略”“策展人模式”“藝術自治”“中國經(jīng)驗”“形式是碎片”“符號化”“被綁架”“隔山打牛”“巫師性”“怎么辦”……
如今,思考已經(jīng)成為這個時代性感的代言,你又怎么看呢?
001 脈沖反應—— 一個關于藝術實踐的交流項目 沈瑞筠
004 藝術家提出的議題(節(jié)選)
010 終分組日程及擬定議題
021 之所以談話可以作為一件作品,是起于疑問。對疑問的解答構(gòu)成了新的認識,進而展開新的實踐。
027 先掃除自己的已有的經(jīng)驗再感知,還是平等的相處?
033 如何獨立?
039 遭遇
041 在場,無底線
044 在一起
050 系統(tǒng),連接點
053 強度
055 無根
065 思想集中營
079 選擇
080 伴隨
087 時刻
095 兩次大變化
104 我認為藝術終要的是諸種感知的合作
113 我更在意綜合性的直覺
117 誤讀
121 孤立
130 自我組織成本的因地制宜——邵一與“小制作”
146 社會實踐與藝術的邊界——李巨川談“東湖計劃”
162 在未知的交叉小徑上——邱黯雄和“未知博物館”
188 藝術自治和提示——李一凡談重慶本地生態(tài)建設
210 藝術的功用
218 現(xiàn)實感
224 敘事作為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的元素
240 通過“品”、“評”建構(gòu)藝術實踐的認知
254 藝術家是否需要闡釋自己的作品
262 藝術家角色的消失
282 藝術家—作品—觀眾
290 開放性
296 對林一林的回應
304 《我可以是你 2》
318 如何開始
342 水墨問題
352 公共性
366 表態(tài)
372 依托
388 交流的可能性
394 邊界/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
412 行動/表演性
432 藝術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