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為了回顧北大中文系的發(fā)展變遷,重溫幾代學人的身姿與風采,共同探索和創(chuàng)造中文人的未來,中文系策劃了中文學人系列主題專訪“我與中文系”,并將訪談文字集結成《四海文心:我與北大中文系》。此次參與專訪的38位學人,既有白發(fā)滿鬢仍心系學科的老先生,也有忙碌在講臺與書桌之間的中青年教師。他們講述著人生道路上的岔路與選擇,詮釋著個人與世界之間具體而微的密切關聯(lián);他們梳理著治學過程中的難關與靈感,傳遞著樸素堅韌的中文傳統(tǒng)。這是中文學人的一次回顧、總結和反思之旅,沿著先生們學術與理想的歷史軌跡,我們得以觸摸“活的歷史”,感受“真的精神”。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中國文門”。1919年北京大學廢門改系,改稱“中國文學系”。1937年因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并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6年北歸,恢復“北大國文系”。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燕京、中山等大學的相關專業(yè)陸續(xù)并入北大中文系;1959年,創(chuàng)設古典文獻專業(yè)。至此奠定中文系文學、語言、文獻三足鼎立的格局,符合當代學科規(guī)范的“中國語言文學系”誕生。
北大中文系現(xiàn)有5個本科專業(yè),8個博士授予點,11個教研室,3個學科平臺,11個虛體研究機構,2個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交叉領域),擁有全國最完整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制,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雄踞A+評級。
上冊目錄
唐作藩 基礎寬厚一點,總是比較好的——2
郭錫良 繼承傳統(tǒng),博古通今——16
樂黛云 我仍然相信跨文化對話——30
謝 冕 做一個可愛的人——42
嚴家炎 唯實求真的學問與人生——64
段寶林 解放思想,超越雅俗——80
孫欽善 學于斯·教于斯·研于斯——104
陸儉明、馬真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126
袁行霈 格局·眼光·胸襟·氣象——144
錢理群 晚年百感交集憶北大·中文系——162
洪子誠 “不那么冷漠的旁觀者”——188
蔣紹愚 把“史”和“論”兩方面結合起來——214
嚴紹璗 為人民讀好書、寫好書——228
安平秋 在北大中文系古文獻六十年的片斷回憶——242
葛曉音 傳承、反思與期望——262
溫儒敏 北大中文系還是應當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290
李 零 歷史是挖出來的——304
陳平原 北大精神、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師的職責——318
下冊目錄
曹文軒 中文系讓我在真正意義上成了一個讀書人——340
王岳川 探索文藝美學的中國立場——364
陳保亞 語言研究—田野、材料與理論——380
傅 剛 文學史研究應與文獻研究相結合——402
孔江平 語音學與人類關心的問題——418
戴錦華 面對充滿危機的世界,人文學是最好的解毒劑——438
陳曉明 博雅塔下“常為新”——454
楊榮祥 北大實在是讀書的好地方——480
李宗焜 做人及格,做學問才有意義——492
錢志熙 學術人生·薪火相傳——510
廖可斌 文以明道,學貴貫通——524
袁毓林 徜徉于人文精神與科技理性之間的語言研究——540
吳曉東 文學、時代與重建感性學——554
潘建國 曾耽稗海無窮史,待訪人間未知書——582
賀桂梅 人文學的想象力——602
董秀芳 永遠在探索的路上——620
詹衛(wèi)東 從感知智能躍升到認知智能
—計算語言學的機遇與挑戰(zhàn)——634
周 韌 我愿意再做三十年微觀研究——660
程蘇東 讀內外書,想大問題,寫小文章——678
后記——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