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生態(tài)學、地質(zhì)學等多門學科,探索人類的起源、流徙,以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出現(xiàn),以至國家的形成,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跨越250萬年的時空之旅。全書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向讀者簡要介紹了歷史、文化、時空的基本概念,系統(tǒng)概括了人類史前時代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概要解釋了人類及其他靈長目動物的起源和科學研究方法,其中涉及富爭議的現(xiàn)代人遷移路徑問題,在這一點上作者贊成“非洲遷移理論”;第三部分著重討論了古代文明的標志之一農(nóng)業(yè)的起源及其與現(xiàn)代世界的關系;第四部分針對西亞、非洲、南亞、東南亞、東亞和美洲的古代文明進行了廣泛討論。
精彩圖文生動破解歷史謎團費根教授以其淵博的知識、散文式的筆觸、頗富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優(yōu)美文字,以及穿插于書中的實景圖和復原圖,引導讀者深入認知人類的發(fā)展軌跡。
全球視角全面概況前沿成果本書涉及史前時期各個地區(qū)的概貌,關注史前社會一系列的焦點議題,尤其提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世界文明帶來的革新性變化,并以開放性思維將考古學領域的新研究發(fā)現(xiàn)和成果與原有版本巧妙結合,使史前文明漸趨清晰化。
特色專題細致勾勒人類文明各章的科學、遺址、聲音專題輔以撼人的圖片,生動描述了文明肇始時的傳奇人物、重要事件和輝煌成就,并從多個角度深入探索了這一漫長時段中遍布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討論了關乎人類文明和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原始風貌鮮活再現(xiàn)生命跡象本書結束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在未被外力侵擾的諸文明中,我們看到的是費根教授對古老文明自由與純潔的向往。這些零星散落的遺址,喚醒了我們對古代世界的認知欲望,也給現(xiàn)代人洞悉那些失落的文明一些提示。
自人類最后一次駐足你身處的這方土地以來,三四千年已經(jīng)過去了。然而,放眼四周,處處盡是鮮活的生命跡象——放在門口的半碗灰泥漿,熏黑的油燈,壁畫上新鮮的指印,遺落在門檻上的告別的花環(huán)——讓你感覺恍若昨天……如此這般的小細節(jié)頓時令時間消弭于無形,你覺得自己竟像個闖入者。
——埃及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筆記中的“圖坦卡蒙墓”條
1922年11月26日
黃金法老,失落的城市,齜牙咧嘴的頭骨:考古學是一門有關傳奇的學問!許多人仍然視考古學家為冒險家和尋寶人,就像好萊塢電影中的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尋找那失落已久的圣杯。這種根深蒂固的印象可以追溯至19世紀晚期,那時的考古學家,如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尚能發(fā)現(xiàn)失落的文明如特洛伊,并在一個星期之內(nèi)發(fā)掘出三座宮殿。今天的考古學家們不像印第安納·瓊斯那般行事,他們是科學家,而不是冒險家,他們能在偏僻的田野里發(fā)掘,也能舒服地待在冷氣充足的實驗室里搞研究。肇始于維多利亞時期的科學考古學的發(fā)展,涵蓋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成就。
考古學以多種深刻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對人類經(jīng)驗的了解。一個世紀以前,大多數(shù)科學家相信人類的歷史至多不超過10萬年,但今天我們知道,人類的起源至少可上溯至500萬年前。我們的先輩們認為美洲最早的定居者大約出現(xiàn)在公元前8000年,而農(nóng)業(yè)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但新的考古發(fā)掘證明,最早的一批美洲人出現(xiàn)在至少公元前12000年,農(nóng)業(yè)則出現(xiàn)于公元前10000年。最重要的是,考古學改變了對我們自身,尤其是我們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假設。歡迎來到考古學的神奇世界!
《世界史前史》第8版延續(xù)了之前各版的傳統(tǒng),繼續(xù)帶領讀者穿梭于500萬年的時空中,進行一次人類歷史風景之旅,趣味盎然,毫不晦澀。希望你也能享受這字里行間的穿越。
特色專欄
為進一步增強本書的敘事性,第8版專門設計了三種特色專欄:
·科學專題 這一專題介紹了重要的測年方法和其他一些科學方法,如放射性碳測年法、AMS測年法,以及(遺址)環(huán)境重建等。
·遺址專題 本書大多數(shù)章都有至少一個專欄來描述一些極其重要的遺址,以及某些遺址不同尋常且備受關注的特點。
·聲音專題 有關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中美洲高地的章會有一些特殊的專欄,其中將引用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篇章,以便它們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最新修訂的圖文部分
第8版中的圖文部分增加了新的圖片,同時對線條圖進行了補充和修訂。新的插圖為最近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更多的背景,強化了其敘事功能,同時淘汰了舊版圖片。一些擴展的圖片說明使得插圖更緊密地與正文結合在了一起。
輔助材料
為強化本書所討論的主題,我們精心制作了配套的輔助材料。
·培生的MyAnthroKit是一個網(wǎng)絡學習資源庫,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比如練習測驗、了解圖片和文本用到的抽認卡、時間軸等。它還有豐富的視聽互動學習工具。因而,請聯(lián)系培生的銷售代表了解更多相關信息或者點擊www.myanthrokit.com。
·教師測試指南(Instructor's Manual with Tests,0-205-01804-1)對本書每一章都進行了簡要總結,并且列出了學習目標和用以討論的問題。此外,每章均有多項選擇題和簡答題;而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會標注文中頁碼。為了方便起見,點擊www.pearsonhighered.com/irc就能獲得這份指南。
·我的測驗(My Test,0-205-01796-7)是一個電腦軟件,能使教師設計他們自己想要的測驗,能夠編輯任何一個或者所有已有的測試問題,也能增加新問題。它還可以隨意生成測試題目,為同一場考試提供可被替換的測驗版本,也能打亂題目的順序,并且在打印之前還能預覽測驗卷子。為了方便起見,點擊www.pearsonhighered.com/irc就能獲得這份補充材料。
·幻燈片演示(PowerPoint Presentation,0-205-01797-5)使得每章的文字和圖片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教師以一種清楚和吸引人的方式向學生傳授人類學的原則。為了方便起見,點擊www.pearsonhighered.com/irc就能獲得這些幻燈片。
致謝
許多同事曾就本版向我提出建議,這里恕難一一致謝。對于他們的鼓勵和支持,我深表感激。我想感謝下列在本版修訂過程中曾給予我?guī)椭耐蕚,感謝他們中肯的評價:弗吉尼亞州立邦聯(lián)大學的亞歷山大·斯騰休斯(Alexandre Steenhuyse)、亞克朗大學的伊麗莎白·曼切(Elizabeth Mancz)、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的布雷特·霍克(Brett Houk)和塔姆拉·沃爾特(Tamra Walter),以及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斯圖爾特·史密斯(Stuart Smith)。
最后,向我的編輯南希·羅伯茨(Nancy Roberts)及其在普倫蒂斯·霍爾出版社(Prentice Hall)的同事們表示感謝。他們將一份復雜的手稿打造成了一部令人賞心悅目的書,并盡他們所能解決編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像往常一樣,我非常真誠地歡迎針對新版的一切批評、評論和細節(jié),請將郵件發(fā)送至brian@brianfagan.com。
布賴恩·費根
布賴恩·費根(Brian M. Fagan)是著名的考古學作家,是非洲史領域跨學科研究的先鋒。自1967年開始,他成為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人類學教授,并開始專職于面向大眾寫作和講授考古學。費根教授撰寫了多部暢銷教材,包括《考古學入門》(Archaeology: A Brief Introduction)、《尼羅河的劫掠》(The Rape of the Nile)等。
前言
關于年代和度量單位
致中國讀者
第一部分 史前史
第1章 世界史前史導論
1.1 “天地之初”
1.2 偽考古學
1.3 史前史、考古學和世界史前史
1.4 人類史前時期的重要發(fā)展
1.5 循環(huán)和線性時間
1.6 文字記錄、口述歷史和考古學
1.7 學習世界史前史
1.8 文化
1.9 文化史、時間和空間,以及“對民族志的現(xiàn)在的迷思”
背景
時間
空間
類型學和“民族志的現(xiàn)在”
科學專題:為過去測年
1.10 文化進程和過去的生活方式
1.11 文化變遷機制
1.12 文化作為適應
多重線性文化進化
遺址專題:古埃及底比斯戰(zhàn)爭災難
科學專題:古代社會組織形式
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變遷
1.13 訴諸無形:意識形態(tài)和互動關系
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
互動關系
1.14 小結
第二部分 地球上最早的人類
第2章 人類的起源
2.1 大冰期(180萬年-15000年前)
2.2 早期靈長目動物的進化和適應
靈長目
“從樹上下來”
2.3 人類進化的化石證據(jù)(700萬年-150萬年前)
最早的人族?
科學專題:鉀氬測年法
什么是南方古猿?
拉密達猿人
從地猿到南方古猿
2.4 各種南方古猿(300萬年-250萬年前)
纖細型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
粗壯型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亞南猿(A.aethiopicus)、鮑氏南猿(A.boisei)和粗壯南猿
南方古猿驚奇種
2.5 早期人屬:能人(250萬年-200萬年前)
急劇的驟變?
2.6 誰是最早的人類?
遺址專題:坦桑尼亞的奧杜瓦伊峽谷
2.7 最早的會制造工具的人類
2.8 是獵人還是清道夫?
2.9 最早的人類心智
2.10 語言的發(fā)展
2.11 最早的社會組織
2.12 小結
第3章 走出非洲
3.1 背景:冰期
3.2 非洲匠人(約190萬年-60萬年前)
3.3 從非洲輻射出去的人類
歐洲和亞洲的直立人
3.4 直立人的生活方式
古人的生活方式
遺址專題:德國舒寧根遺址
熱帶森林的竹器和砍砸器
語言
3.5 古智人(約60萬年-13萬年前)
3.6 尼安德特人(約20萬年-3萬年前)
科學專題:DNA與考古學
3.7 現(xiàn)代人的起源(約18萬年-15萬年前)
連續(xù)還是替代?
分子生物學技術與智人
生態(tài)與智人
3.8 走出非洲
3.9 小結
第三部分 現(xiàn)代世界的誕生
第4章 大流散
4.1 冰期晚期的世界(距今50000年-15000年)
4.2 居住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居民(距今45000年-15000年)
遺址專題:外邦島民弗洛雷斯人
科學專題:放射性碳測年
4.3 冰期晚期的歐洲:克魯馬努人(約距今43000年-15000年)
克魯馬努人的生活
克魯馬努人的技術
世界上最早的藝術
遺址專題:法國肖維巖洞
4.4 歐亞大陸的狩獵-采集者(距今45000年-15000年)
4.5 東亞地區(qū)(距今35000年-15000年)
中國型牙和巽他型牙
4.6 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早期人居(?距今25000年-15000年)
4.7 最早的美洲人(?距今15000年-公元前11000年)
30000年前的聚落?
遺址專題:智利的蒙特沃德遺址
距今15000年以后的聚落?
4.8 克洛維斯人(約公元前11200年-前11000年)
4.9 小結
第5章 食物生產(chǎn)的起源
5.1 全新世(公元前10000年以后)
5.2 狩獵-采集型社會的變革
5.3 狩獵-采集者的社會復雜性
5.4 農(nóng)業(yè)起源理論
早期理論:綠洲和側翼丘陵區(qū)
5.5 復興革命
5.6 多重起因理論
人口和資源理論
科學專題:浮選法和植物遺存
生態(tài)理論
科學專題:AMS放射性碳測年法
5.7 食物生產(chǎn)的影響
進度的不同和原因
人類生活的改變
5.8 營養(yǎng)與早期的食物生產(chǎn)
5.9 小結
第6章 最初的農(nóng)民
6.1 動物的馴養(yǎng)
6.2 小麥和大麥的栽培
6.3 亞洲西南部的農(nóng)民(約公元前10000年-前5000年)
遺址專題:敘利亞阿布·胡賴拉人的勞作
遺址專題:土耳其東南部的宗教儀式建筑
6.4 埃及和非洲的早期農(nóng)民(公元前7000年-前1000年)
遺址專題:英國的伊斯頓石圈和埃夫伯里怪石圈
6.5 歐洲的農(nóng)民(約公元前6500年-前3000年)
6.6 亞洲的早期農(nóng)業(yè)(公元前6000年以前)
中國南方的水稻栽培
中國北方的最早農(nóng)民
6.7 美洲的早期農(nóng)業(yè)(公元前8000年以前)
美索美洲:古伊拉·納奎茲和早期耕作
玉米
安第斯山地區(qū)的農(nóng)民
6.8 小結
第7章 酋長及酋邦
7.1 互惠原則及“大人物”
7.2 太平洋上的酋長和領航員(公元前2000年至現(xiàn)代)
7.3 美國西南部的酋長們(公元前300年至現(xiàn)代)
霍霍坎文化、莫戈隆文化和史前普韋布洛印第安文化
科學專題:樹木年代學(年輪測年法)
7.4 北美東部的造墩人(公元前2000年-公元1650年)
阿登納文化和霍普韋爾人
密西西比傳統(tǒng)
遺址專題:阿拉巴馬州的芒德維爾遺址
7.5 小結
第四部分 早期文明
第8章 國家組織型社會
8.1 什么是國家組織型社會?
8.2 城市
8.3 國家起源理論
“城市革命”
早期生態(tài)模式
技術與貿(mào)易
科學專題:黑曜石探源
戰(zhàn)爭
文化體系和文明
環(huán)境變化
8.4 社會路徑:權力的三個范疇
8.5 派系之爭和意識形態(tài)
8.6 作為變革主體的人類
8.7 文明的衰落
8.8 小結
第9章 美索不達米亞和東地中海世界
9.1 起源(公元前5500年-前3000年)
遺址專題:埃利都神廟
最早的城市:烏魯克
文字和冶金術
聲音專題:蘇美爾文學
9.2 蘇美爾文明(約公元前3100年-前2334年)
9.3 阿卡德人和巴比倫人(公元前2334年-前1650年)
9.4 赫梯人和海上商人(公元前1650年-前1200年)
赫梯人
烏魯布倫和海上貿(mào)易
冶鐵技術
9.5 米諾斯人和邁錫尼人(公元前1900年-前1200年)
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900年-前1400年)
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600年-前1200年)
9.6 海上民族和腓尼基人(公元前1200年-前800年)
9.7 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公元前900年-前539年)
9.8 小結
第10章 埃及和非洲
10.1 前王朝時期的埃及:古代“大富翁”(公元前5000年-前3100年)
科學專題:阿比多斯的古代佳釀
10.2 王朝時期的埃及文明(約公元前3000年-前30年)
古風時期與“偉大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2575年)
遺址專題:埃及薩卡拉階梯金字塔
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575年-前2134年)
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34年-前2040年)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30年-前1075年)
聲音專題:阿巴納之子:阿赫摩斯
近代時期(公元前1070年-前30年)
10.3 埃及和非洲中心論
10.4 努比亞:庫什之地(公元前3000年-前663年)
10.5 麥羅埃和阿克蘇姆
麥羅埃(公元前593年-公元350年)
阿克蘇姆(公元100-1000年)
10.6 古代非洲王國
鐵器的傳播(約公元前500年-公元250年)
加納、馬里和桑海王國(約公元800-1550年)
大津巴布韋(GreatZimbabwe,公元1100-1500年)
10.7 小結
第11章 南亞、東南亞和東亞
11.1 南亞:哈拉帕文明(約公元前2700年-前1700年)
成熟的哈拉帕文明
11.2 哈拉帕之后的南亞(公元前1700年-前180年)
11.3 中國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600年-前1100年)
王都
皇家墓地
青銅器制作
商朝勇士
11.4 諸侯爭霸(公元前1100年-前221年)
遺址專題:秦始皇陵
11.5 東南亞文明(公元1-1500年)
吳哥王朝(公元802-1430年)
遺址專題:柬埔寨的吳哥窟
11.6 小結
第12章 美索美洲低地文明
12.1 起源:前古典時期的低地人(公元前2000年-公元300年)
12.2 奧爾梅克文明(公元前1500年-前500年)
遺址專題:圣巴托洛的瑪雅壁畫
12.3 瑪雅文明的起源(公元前1000年以前-公元300年)
圣巴托洛、納克貝和埃爾·米拉多爾(約公元前1000年-前300年)
王權、象形文字和政治周期
瑪雅文字
政治周期
12.4 古典瑪雅文明(公元300-900年)
蒂卡爾和烏科克滕的崛起
卡拉科爾和卡拉克穆爾
帕倫克和科潘
12.5 古典瑪雅的衰落
遺址專題:圣薩爾瓦多的賽倫慘劇
科學專題:從科潘看瑪雅文明的衰落
12.6 后古典時期的瑪雅文明(公元900-1517年)
12.7 小結
第13章 美索美洲高地文明
13.1 高地文明的崛起:瓦哈卡河谷(公元前2000年-前500年)
13.2 阿爾班山(公元前500年-公元750年)
13.3 墨西哥河谷:特奧蒂瓦坎(公元前200年-公元750年)
遺址專題:特奧蒂瓦坎的聚集區(qū)
13.4 托爾特克人(公元650-1200年)
13.5 阿茲特克文明(公元1200-1521年)
特諾奇蒂特蘭
遺址專題:特諾奇蒂特蘭的馬約神廟
聲音專題:阿茲特克人眼中的人類
第五太陽紀
阿茲特克國家
西班牙人的征服(公元1517-1521年)
13.6 小結
第14章 安第斯諸文明
14.1 安第斯文明的海洋基礎
14.2 沿海初創(chuàng)期(公元前2600年-前900年)
14.3 初升期和查文·德·萬塔爾(公元前900年-前200年)
14.4 起始期
沿海地區(qū)(公元前1800年以后)
的的喀喀湖盆地:奇里帕和皮卡拉(公元前1000年-公元100年)
遺址專題:秘魯西潘諸王
14.5 莫希王國(公元前200年-公元700年)
14.6 中興期:蒂亞瓦納科和瓦里王國(公元600-1000年)
蒂亞瓦納科
瓦里
14.7 晚期中間期:西坎文化和奇穆文化(公元700-1460年)
14.8 晚期:印加帝國(公元1476-1534年)
14.9 西班牙人的征服(公元1532-1534年)
遺址專題: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
14.10 小結
后記
科技詞匯
考古遺址和文化詞匯
延伸閱讀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