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套裝全4冊)》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咸豐七年(一八五七)重刻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徐宗干修《濟寧直隸州志》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藏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重刻本為參照本,加以標點,繁體豎排。
《[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套裝全4冊)》標點以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為主要依據(jù),結(jié)合實際情況,主要用逗號、句號、頓號、引號、書名號等常用標點符號。
《[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套裝全4冊)》卷次及各卷行文、分段大體依照底本原貌,個別部分,如人物、選舉,為兼顧版面美觀,排版時稍作調(diào)整。
原書之異體字一般改為通行繁體字,但為體現(xiàn)歷史原貌,原書所收之碑文中的異體字一律遵照原文,不作改動;原書之避諱字、版刻形誤字,尤其是“己”“已”“巳”和“戍”“戌”“戍”不分之誤,一律徑改。通假字保持原貌。其他凡刪改、增補文字處,皆出校記。因文字異同造成人名、地名、時間、名物等歧義者,亦出校記。
濟寧是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文化底蘊深厚,方志文化亦源遠流長!胺街尽币徽Z,即源于《周禮》。相傳該書為周公旦所作!吨芏Y·春官》記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國之志”!八姆健焙汀鞍顕本钢T侯方國,方志就是方國之志。鄭玄《周禮注疏》曰“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檮杌》”?梢,《春秋》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古方志?鬃幼鳌洞呵铩罚岢觥笆龆蛔鳌钡氖穼W(xué)主張,首創(chuàng)“春秋筆法”,對后世史志編纂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地方志編纂遵循的“秉筆直書”“述而不論”“觀點寓于事實之中”等原則,都源于孔子的史學(xué)思想。
當然,構(gòu)成濟寧方志文化主干的文獻史料是歷代志書。據(jù)統(tǒng)計,濟寧市及所轄縣市區(qū)現(xiàn)存地方舊志約六十種、七百余卷,約占山東省現(xiàn)存舊志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乏名志,如《[萬歷]充州府志》(易登瀛、盧學(xué)禮修,于慎行纂),《[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徐宗干修,許瀚等纂)等。歷史上,明清與民國時期,濟寧方志編修較為興盛。明代,僅《濟寧州志》就修纂了兩次,一次在弘治四年(一四九一),一次在萬歷三十七年(一六〇九),均己夫,F(xiàn)存九部以濟寧作為行政區(qū)域的舊志中,七部分別修纂或績修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咸豐、光緒各朝,兩部修編于民國。濟寧州,其前身分別為濟寧路、濟寧府。元至元八年(一二七一),濟州改為濟寧府,治任城,“濟寧”作為政區(qū)名始用;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濟寧府升為濟寧路,治鉅野,領(lǐng)三州十六縣,今任城地為濟州治: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濟寧路移治任城,濟寧之名始定于今濟寧城區(qū)地。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改濟寧路為濟寧府,領(lǐng)任城等十二縣;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濟寧府降為濟寧州,廢任城縣,充州升為府,濟寧州屬之。清初,濟寧為州,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升為直隸州。
第一冊
志序
重修姓氏
例言
志圖
卷首
天章志
卷一
星野志
五行志
大事志
卷二
方輿志
沿革表
封建故址古跡
疆域形勝
山川志
山阜泉源
河渠湖潴
漕運閘壩附橋梁
卷三
食貨志
戶口
田畝
物產(chǎn)
……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跋